9月23日下午,不才作客蘇州圖書館第634期“蘇州大講壇”,根據多年采訪積累講述蘇州城墻建造史。這也是該講壇創辦11年來,蘇報集團記者首次現身。
http://epaper.subaonet.com/szrb/html/2012-09/24/content_184824.htm
(小標題)建城年代:蘇州不排除發現史前城墻的可能
城墻是農業社會保障居住者安全、統治者進行政治控制和軍事防御的重要屏障。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城市、城堡,都曾修筑過城墻。迄今為止,中國共發現史前(即夏朝建立前、約4000年前)的古城近40座。其中最早的城墻位于湖南澧縣車溪鄉的城頭山古城遺址上,時間可以追溯到發大溪文化早期(6000年前)。
蘇州目前發現的最早城墻為春秋后期城墻,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在蘇州周邊的江陰市云亭街道,曾發現距今3000—3600年左右的佘城城墻。那里位于江陰城區東南,離張家港只有幾公里。
雖然目前考古還沒發現蘇州地區的史前和春秋以前的古城、古城墻,但這里大量的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000年-6000年)、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遺址讓一些專家相信,不排除今后在蘇州地區發現春秋之前甚至史前古城、古城墻的可能。只是,蘇州地區人多地少,在平整土地、征地等活動中,不少土墩、土崗已經被挖除,因此發現的難度較大。
(小標題)建城數量:史籍記載蘇州曾經造過40多座城
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以來,蘇州地區曾經造過40多座城。
《越絕外傳記·吳地傳》就有許多帶城市性質的城的記載,如“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碧拼蓵摹秴堑赜洝贰⒛纤畏冻纱蟮摹秴强ぶ尽芬灿蓄愃朴涊d。
明朝中期的《姑蘇志》交代更為詳細。如提到“太公城、章祈城,并在長洲縣東北,章祈疑即在今二十二都(今工業園區唯亭鎮西部)”;“魚城在吳縣橫山下越來溪西,吳王游姑蘇,筑養魚,續圖經云吳王控越之地,本名吳城,方言謂魚為吳,故誤稱耳,今山之傍有岡隱隱如城,又有射臺,亦在橫山……”;其他提到的城還有苦酒城、酒醋城、鴨城、柯城、赭城、后城、堵城、越城、糜湖城、麗溪城、巫欐城、居巢城、搖城、鴻城、千城、陽城、婁城、東城、武城、巴城、莫城等?! ?br> 根據記載的內容判斷,40多座城可以分成好幾類,有的是國都(如鴻城等),有的是居住性的(如搖城等),軍事性的(如越城等),也有的是工業城(如苦酒城、酒醋城、莫城等)、動物繁殖區(如鴨城等)。
《姑蘇志》離許多城的建成年代已經相去千年,因此有人懷疑這些記載是否靠譜。不過,2008年7月開展的昆山金城考古勘探調查表明,不能輕易否認《姑蘇志》的記載?!豆锰K志》稱金城“在昆山縣東三里,基址猶存也,相傳吳王所筑”,而在那次調查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金城的北城墻基礎和東城墻基礎,并斷定其建筑時間為漢代,有關人士推測,所謂吳王,有可能是西漢時期發動七國之亂的劉濞。
(小標題)古城規模:春秋后期吳國都城包括兩城一臺?
春秋末期,吳國的都城搬遷到了蘇州,讓蘇州與吳國的歷史更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吳國擁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其都城位置曾經歷過多次遷徙?!秴强ぶ尽肪淼谒氖朔Q:“大抵泰伯之后,吳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居于今之郡城,中間遷徙不出數十里之內也?!边@段話里提到的郡城就是蘇州城,總體意思是,泰伯之后,吳國的都城從梅里遷徙了三次,最后定都在蘇州城,每次遷徙距離都不過幾十里路。
蘇州科技學院教授葉文憲認為,吳國早期都城在鎮江一帶。后來由于西面的楚國越來越強大,向東進逼,吳國無奈東遷,進入了越國人的領地,最終引發了吳越之戰。在東遷過程中,吳國大地出現了一系列城市。
其中,無錫、常州交界處也出現了一個闔閭城。但這個城面積只有2.98平方公里,顯然太小,應該只是闔閭時期的一個水軍基地。
近年發現并進行考古的木瀆春秋古城,東西長約6820米,南北長約6728米,總面積約24.79平方公里,基本包括了胥口鎮區全境以及木瀆鎮、穹窿山風景區部分地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春秋時期城址。
原古吳軒出版社副總編輯、曾從事地方志工作的張維明認為,木瀆春秋古城遺址的所在,是吳國的故都,也就是闔閭的父親諸樊建造的城;伍子胥奉命選址建造的闔閭大城是吳國的新都(吳大城),其位置大體上就在蘇州城區;闔閭借以開創霸業的國都實際上包括二城一臺,即吳大城、吳故都城及姑蘇臺,東西綿延約20公里。
(小標題)功能多樣:蘇州造城墻還考慮到了防洪需要
在蘇州地區眾多的城市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蘇州古城。與許多城市一樣,蘇州古城的城墻最初主要起御敵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逐漸增加了區分城鄉、文化、景觀等功能。
御敵功能。這個敵不僅包括敵人,還包括野獸。城墻高大而堅厚,給城內居民以安全感,給敵人以威懾感。
區分城鄉功能。一般來說,內城墻以內為城,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內城墻以外是鄉,為農村或郊野,負責給都城供給糧食及其他物資。蘇州有點例外,城里還曾有南園、北園屬于鄉,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文化功能。蘇州城墻的形制、名稱等都極富文化,可以以此與其他城市區分。一般說來,哪座城的城墻好,哪座城經濟、政治、文化必然也發達,蘇州正是如此,明清時期,這里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保留下來的許多城墻、城門,如今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蘇州城市文明記憶的一個載體。
景觀功能。蘇州城墻矗立在廣袤的平原上,形成了一道很好的人工景觀。
與其他城市相比,蘇州的城墻還考慮到了防洪需要。由于蘇州地處江南水鄉,周邊河網密布,特別是城西的胥江,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水勢依然十分兇猛,胥門一帶的城墻的修建,可以阻擋洪水直接進城。
(小標題)古城價值:布局獨特結構復雜全國獨領風騷
與其他城市相比,蘇州古城布局獨特,結構復雜,可謂獨領風騷,價值巨大。
在我國眾多的古代城市中,多數城市的布局呈方型、長方形或圓形,當然也有依山勢建造而呈不規則型的。但蘇州城卻十分另類,看上去像個“亞”字。
對于這樣的布局,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蘇州護城河圍住的土地就呈“亞”字形,依水而建的蘇州城自然就像個“亞”字了,并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
在結構上,蘇州城設置有八座水陸城門,城墻內外分別有內城河、外城河水系,開挖城河既可以方便取土筑城墻,也可調節河道水位;還有利于城內外人員的進出,同時又增加了作戰空間,讓蘇州古城位置不容易發生重大變化,保護了古城內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小街小巷、古河古橋、古寺古塔、祠堂、古樹、古典園林,是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上的一大創舉。
在城門的名字上,蘇州古城不是簡單地用東南西北等方位來命名,也不是用流俗的吉祥詞匯命名,而是使用了閶、胥、盤、齊等另類的字,這些字或富有文化內涵,或與吳國重大歷史事件、物產有關,彰顯了蘇州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也是蘇州古城身價高的一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