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為夾砂紅陶鼎

圖2這件陶甑
蘇州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期的遺址(6200~5300年前),發現了栽培稻和房址。在張家港東山村遺址,馬家浜文化層堆積中漂洗出較多的炭化稻米、瓜子、果核等植物遺存,以及較多的動物骨骼標本。在吳中草鞋山遺址,發現成塊的稻田和碳化米粒。吳江廣福村遺址挖掘發現的房址,地面有15個柱洞清晰可見,其中5個柱洞直徑達35厘米,說明建筑規模較大。栽培稻和房址的出現,說明先民開始了定居生活,除狩獵外,有固定的食物來源和居住地,江南稻禾民族由此而成。定居,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節點,人不再四處漂泊,在固定地生活,就有時間進行發明創造,制陶便是成功的創舉。
先民在取火后,發現火堆里的泥塊能變得堅硬,于是用靈巧的雙手盤筑、捏造想象中的器型,盛水、盛食的釜、鼎、鬶、罐、盆等。在生存條件惡劣,食物缺乏的時期有了吃熟食的工具。各種類型的器物傳承、演變,如開始作為炊器的鼎,后來演變成象征財富、地位的器物。
圖1為夾砂紅陶鼎,1996年吳江桃源廣福村遺址出土,屬馬家浜文化。口徑16厘米,高20.2厘米。夾砂紅陶,先民們在制作陶土時,把羼和細沙,有時羼和河蚌殼粉、稻殼,在不高的溫度下燒結,使陶器具有耐火、不易燒裂和傳熱快等優點。由于原始燒陶,沒有窯,一般挖個坑,覆以燃料,所以溫度不高,陶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紅色。
馬家浜文化陶器中,有一類值得注意—————陶甑。圖2為昆山綽墩遺址出土。綽墩遺址,位于昆山市巴城鎮正儀綽墩村,自1998年來,進行8次考古發掘,發現為馬家浜晚期至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圖2這件陶甑,口徑15.7厘米、高7.5厘米,夾砂陶,底部周布眾多的出氣圓孔。這是我們祖先發明的用蒸汽煮食的器物。這種甑,放于釜、鼎之上,蓋上蓋子,燒炊時,下面的水沸,蒸汽從甑的圓孔內上升,食物在甑內變熟。這一發明,改變了人生食生飲的習慣,對人類的進化是一大促進,蒸煮法,相比燒烤更衛生,更易于消化。
馬家浜文化時期,人類還處于母系社會,陶器呈現出了純潔、柔和的原始母性。盤條拈作,手工磨光。拈出的口沿、腰脊,體現出先民的致樸。有的陶器表面,用泥漿涂刷,形成一層陶衣,經火燒后,呈紅色,成為了原始的裝飾。最初的陶器,都很實用,以炊飲器為主,隨著社會的進化,逐漸出現代表財富、用于祭祀的器物,蘇州先民也隨之踏進崧澤文化時期。
另有一種器型,二袋足,后寬扁足,形成三足,帶柄,有流(嘴)的鬶,有關專家考證,說這是人類最早的盛酒器。如是確證,那人類的釀酒史,要提前到5000多年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