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蚩尤亭”談到“勾吳”
 
       吳文化公園是無錫市著名的公園之一。公園牌樓大門左右兩側建有“蚩尤亭”、“平等亭”兩座,特別引人注目。在右側“平等亭”內臺子上鐫刻著19988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收到公園主任高燮初先生贈送《吳地民間建筑藝術》等兩部精致圖書后的感謝信。左側“蚩尤亭”三個大字是1999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主任王朝文先生的手書。亭內豎蚩尤塑像一尊,蚩尤兩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頭生兩只犀利的獸角,象征蚩尤是古代的英雄戰神(參見本文(四)第一段)、職位和權力①。前排兩根亭柱上,還有著名老紅軍陳靖將軍的手書楹聯:“太湖天災城邦俱毀黃河兩岸承先志興振九黎部落;涿鹿人禍集團幸存洞庭四周啟后塵拓創三苗民國。”楹聯對仗工整,縱橫捭闔,囊括古今,意味深長。作為遠方的游子來說,萬萬想不到在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怎么會出現一座“蚩尤亭”呢?

(一)

       提到蚩尤,自然會聯想到5000多年前,在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廣袤地區,分布著來源不同的眾多族群,泛稱為“蠻夷”或“南蠻”,九黎集團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從追敘過去,聯想又回到蚩尤亭來,看一看后壁上寫著:“蚩尤與炎帝、黃帝都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蚩尤是中國古史神話中的重要人物。據傳說,五千年前生活在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時期的苗蠻集團,因海侵而北遷。蚩尤與黃帝的涿鹿大戰失敗而南遷湖南、貴州等山區,成為苗族,也是少數民族的人文始祖。”

        蚩尤亭中這一段高度概括的短文,向人們提供了三條有意義的信息:一是蚩尤族群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有著卓越的貢獻,認同蚩尤為古代最早的三位人文始祖之一;二是認定蚩尤先民居住在太湖流域,因海侵而北上,這是值得探討的新課題;三是說蚩尤在涿鹿大戰失敗后,其族群南下遷湘、黔等山區,成為苗族。筆者認為,后一條需要加以補充。這就是說,涿鹿戰后,一部分九黎族遷至長江中游,進而向祖國的中南和西南遷移。由“九黎三苗”繁衍、演變和發展,逐漸形成為苗、瑤等民族,主要分布于今的黔、湘、滇、川、渝、鄂、桂、粵等省市。另一部九黎族群進入齊魯等東夷大地,繼而南下定居于今蘇、皖、浙一帶,與當地世居民族融合,后來發展成為荊蠻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是不可能的。

       彈指一揮間,歷史的時針走到了3100年前左右,時值商末,泰伯、仲雍兄弟因“三以天下讓”,從西北周原(今陜西扶風縣)遠奔荊蠻地區,即今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帶。那時荊蠻地區可能是處于原始社會末期,部族眾多,紛紛籍籍,互不統率,尚未形成國家。泰伯、仲雍為了大展宏圖,開拓一方,入鄉隨俗,毅然“斷發文身”,以謙讓誠信待人,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傳播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文化。荊蠻人“義之”,千余家(也可以稱千余個小部落或村寨)擁戴泰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梅里(古稱蕃離)為中心,建立了江南第一古國——勾吳國。泰伯將中原文化與荊蠻文化緊密揉合起來,創造了另一種新文化——吳文化。泰伯、仲雍以國為姓,梅里也就成了當今國內外數千萬吳氏族人的發祥圣地。

(二)

       長期以來,人們對“勾吳”的解釋,眾說紛云。其一,《漢書地理志》載:“泰伯奔荊蠻,號曰勾吳。”新《辭海》解釋為:“吳,古國名,亦稱勾吳。”即把“勾吳”作為地名、古國名解釋。其二,許慎《水經注》說:“勾吳,吳人語不正,言吳而加以勾。”顏師古曰:“勾,夷語之發聲也,亦猶越謂之于越也。”他們認為“勾吳”的“勾”是吳人的方言發語詞,沒有什么意義。其三,《吳越春秋·吳泰伯傳》載:“吳人或為問:‘何緣而為勾吳?’泰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其非方乎?’”這就是說,我以長兄當了國君,無嗣,當由封于吳地的弟弟繼位,故用這個“勾吳”作國名。《史記注》曰“勾吳,太吳也。”范寧在解《論語》中說:“太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其四,陳益在近作《我的祖先是蚩尤》一書中說:“勾吳的涵義是什么?我們只要用文化融合的觀點去理解,這個結就容易解開了。起初,勾吳只是泰伯和仲雍的自號,但當地荊蠻人聞知后,義而歸之,‘共立以勾吳’。這意味著勾吳是一個周人和荊蠻人雙方都能接受的詞匯。他們找到了一個土著詞語,用周地的文字書寫,讀意和含義都很相近,便很快流傳……”陳益認為“勾吳”是荊蠻人的“土著語言”,個人認為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人們仍不知“勾吳”是什么意思?其五,陳國柱在20028月《吳文化·勾吳考》(專刊第四期)一文中說:當時在長江中下游廣泛分布著魚族,其中在太湖流域魚族“有吳、越、干(名稱)的不同。”他認為,在甲骨文、金文中,魚字有立魚式、臥魚式、干魚式等三種寫法,說明當時人有曬魚以貯存食物的做法。“魚”的意思就是用竹片把剖成兩半的魚撐開曬干。因此,他認定為“勾吳”的原意是干吳,也即是干魚。這種把“勾吳”解釋成“干魚”,似乎有些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之感。如此等等,均難以比較確切地解釋“勾吳”的真諦。

(三)

       西漢末,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在其所著的《說苑·善說》篇中,記述春秋楚共王在位時(前588年~前560年),楚國令尹鄂君子晰(楚共王的第四庶子)在他那富麗豪華的游船上,舉辦“舟游盛會”,“會鐘鼓之音畢”,越人劃船工榜 擁輯而歌。用漢字記錄越語,其歌詞為:

   “濫兮抃草濫予昌 澤予昌昌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堤隨河湖”。

君聽著,自然一句不懂,便叫人用楚語進行意譯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彼好兮,不訾垢恥;心兒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鄂君聽了意譯,才知道是一首發自內心的優美的越族民歌,他并對唱歌者大加贊賞。近人梁啟超(1873-1927)在他的《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一書中說:這首“歌詞的旖旎纏綿,讀起來令人和后來南朝的‘吳歌’發生聯想。《說苑》雖屬戰國末著述,但戰國時楚越之地,像有發生這種文體之可能,況且還有鉤輈鴃舌的越語原文,我想總不是偽造的”。當時稱為“越歌”或“越人歌”,梁啟超稱為《越女棹歌》。對于這首歌,那時雖用楚語進行意譯,但缺乏直譯研究,故至今讀“越語原文”時仍不知所云。

自秦漢以來,我國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頻繁交往和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既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又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交錯穿插的另一面。這樣就使得一些古代語言、生產習俗、信仰崇拜和風俗習慣等,盡管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生變異,但其基本母體或軀殼仍然得以長期傳承下來。如春秋時期自稱“夷蠻”民族的吳王壽夢,其“椎髻習俗”②到了明萬歷年間,在今湘西南和黔東南地區還保留著,長達2100多年。因為祖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有一部分屬古代百越人的后裔。正是這樣,當今學者用侗語能把《越人歌》進行直譯和意譯③,并譯得比較自然貼切,使古代“越語原文”這個謎團得以解開。當然,有的學者用壯語也可以進行直譯和意譯。

(四)

蚩尤作為中國歷史傳說的“三祖”偉人之一,他制造了銳利的兵器,也打了不少勝仗,其影響并不因為他在涿鹿敗北而消失,恰恰相反,其影響越來越大。今河北在涿鹿有蚩尤廟,在山東等地有蚩尤廟遺址多處。自戰國以后,沖破“民不祀非族”(《左傳》)的界限,把蚩尤奉為戰神,進行崇拜。秦朝所祀東方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述異記》卷上載: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后來在戰國時,冀州形成的角抵戲,又叫蚩尤戲,就是摹仿蚩尤的形象而產生的,秦漢時還被朝廷列為官戲④。尤其是苗、瑤等少數民族,把蚩尤當作他們的古代始祖,進行神化,虔誠崇拜。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為苗族腹地,正在籌建一座龐大的“蚩尤陵園”,以表示苗族同胞對自己遠古祖先蚩尤的懷念與崇敬。

如前所述,僅僅依靠漢語來解釋“勾吳”的涵義,往往不通,或者說得不夠貼切,不夠準確。如果我們的漢族學者能跳出自己狹小的研究圈子,站在祖國56個民族的歷史高度來考慮和研究,擴大自己的視野,借用侗語或壯語直譯和意譯《越人歌》的經驗,用苗語將“勾吳”破譯出來,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從苗語來說,關于“勾吳”的解釋有:

其一,譯作“祖父祖母”,或“吳公”。

從苗族中部方言區來看,“勾”是“公公”,即祖父的意思;“吳”是“奶奶,婆婆”,即祖母之意。也有的苗族把“勾”譯為“公”,將“勾吳”直譯為“公吳”,即漢語“吳公”。“勾吳”作為一個詞語來講,就是“祖父祖母”,或“吳公”的意思。據《劍河縣志》載:吳姓開辟劍河縣最早,故當地苗族稱吳姓為“勾吳”,后人將人名改稱“勾吳”。這是在清雍正年間以前劍河縣的地名名稱。又載:很早以前,苗族有一對青年男女,男名勾鵝,女名歐仰。兩人生死相愛,被迫從異地逃來,世代繁衍。后裔為紀念他們的開山始祖,將其住地命名為“勾鵝”,把后山叫“歐仰”。臺江縣南市村以吳姓為主,至今仍把吳氏族稱為“勾吳”。“公吳”、“公鵝”、“勾鵝”、“貢俄”等等,均為漢文的不同譯音,以表示晚輩對長輩、祖輩的尊稱。

由此可推論:一是商末時,荊蠻人對泰伯由“義之”到“敬之”,就選用了當地晚輩對長輩尊稱的詞語“勾吳”來稱呼泰伯;二是如前所述,泰伯開辟梅里,業績顯赫,遠近聞名,那些部落也照樣尊稱泰伯為“勾吳”,即“吳公”。“勾吳”這一詞語也就順理成章了,由對人的尊稱演變成古代吳國國家的代名詞。

其二,含有寨老、酋長、款首或君長的意思。

貴州省臺江縣為苗族主要聚居縣份之一。該縣革東鎮有兩個“篙午寨”,又叫“勾吳寨”,一個叫“大篙午”,一個叫“小篙午”。大篙午是這一帶若干小寨的頭領。清雍正七年(1729),云貴總督鄂爾泰、貴州巡撫張廣泗奉令平“九股苗”,開貴州“新疆”六廳”,由邛水(今三穗)進攻公鵝寨(即今劍河)。公鵝寨為這一帶的大款首,實力強大,有號召力,聯合十余個村寨,集中上萬人,屢挫清軍。凡是“勾吳寨”的,大多統率若干小寨,類似古代部落酋長,或部落聯盟君長。

概括起來,古代蚩尤與勾吳可能有相當的淵源關系。從史學和民族學的角度來考察,站在民族的歷史高度,借用侗語、壯語這把鑰匙打開了古代《越人歌》之門,也可利用苗語來揭開“勾吳”這個兩千多年之謎。“勾吳”是古代荊蠻人對長輩的尊稱,是“公公、奶奶”、“吳公”的意思,也含有寨老、酋長,或君長的意思。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結論。本文為一孔之見,錯誤難免,望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賜教。

注釋:

①獸角象征職位和權力: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摩爾根(1818-1881)在他的《古代社會》一書中說:(北美洲)易洛魁部落世襲酋長的就職、罷免或死亡,就分別有象征性的“戴角”和“摘角”儀式。他寫道:“在分布很廣的人類各部落中往往把角當作職位和權能的象征”。(見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  20098月版第83頁)

②椎髻習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吳天縉在《遠口吳氏續修譜序》中追敘說: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天柱(今屬貴州)建縣后“不幾年間,易椎髻而冠裳,易刀劍而牛犢,雕蹄鑿齒之風翕然丕變。”

③原貴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張明先生利用侗語、侗歌對《越人歌》進行對比研究,其成果比較完善和理想。參見《貴州省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試探〈越人歌〉與侗歌》。

④參見《古代禮制風俗漫談》(四集),中華書局199710月第2次版第105頁。

 原載2004年《無錫史志》總第50期。20108月增補資料和修改于無錫市清名橋花園弄38303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蚩尤
蚩尤是中華民族三始祖和中國古代文明偉大締造者之一
涿鹿之戰后,蚩尤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吳文化公園,展示吳地文化(上)
這場戰爭,為華夏文明奠基,戰敗者融入苗族
五千年苗族與蚩尤的傳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玛多县| 卢龙县| 廉江市| 金秀| 辽阳县| 玉树县| 怀远县| 临潭县| 当雄县| 三亚市| 石柱| 英德市| 东至县| 山西省| 朔州市| 邳州市| 井研县| 临洮县| 安新县| 通化市| 北流市| 镇江市| 政和县| 新乡市| 玉山县| 梨树县| 浙江省| 凉城县| 电白县| 青州市| 济南市| 如皋市| 临湘市| 师宗县| 南开区| 盖州市| 张北县| 察隅县| 奎屯市|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