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施曉平
今天是蘇州第9個文化遺產保護日,蘇州的文化遺產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目前全市已有9個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流經蘇州的京杭大運河,也將以“中國大運河”的名義于明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這一項目的國家申遺文本已通過世界遺產中心審核,世界遺產專家將于七八月份赴我國進行現場考察評估。
市文廣新局(文物局)方面介紹,我市共有四條運河故道和七個遺產點段列入中國大運河申遺點,蘇州也成為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
根據申遺時間表和相關工作要求,2012年1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大運河蘇州古城核心點段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同年5月,市政府又下發《關于印發大運河蘇州段申遺工作任務的通知》,將大運河蘇州段申遺各項工作任務逐一分解落實,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單位、工作要求和時間進度;此后,市領導多次到現場調研,召開專題協調會、現場辦公會,確保申遺各項工作任務穩步推進。目前,這一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四故道七點段以“古城”名義打包
蘇州古城與大運河緊密相關。專家評價,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大運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城蘇州是大運河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是古代筑城與水利技術融合的杰出典范。
在蘇州眾多的遺產中,共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四條運河故道,以及盤門、山塘歷史街區(含虎丘云巖寺塔)、平江歷史街區(含全晉會館)、寶帶橋、吳江運河古纖道七個遺產點段列入中國大運河申遺點,并以“古城”概念打包進行申遺。其中最具突出普遍價值的是以下七個:唐代以來就作為蘇州大運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歷史街區;大運河蘇州段地標性建筑虎丘云巖寺塔;連接大運河與城內水系、連通內外城的盤門水陸城門; 明清漕糧倉儲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見證古代大運河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全晉會館;集水利、交通、景觀于一體的古代橋梁杰作寶帶橋; 江南運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吳江古纖道。
數數蘇州七個重點遺產的價值
我市的七個重點遺產,價值到底體現在哪?市文物局對此進行了以下闡釋。
山塘歷史文化街區
山塘河是大運河西北方向進入蘇州古城的主干河道。825年,蘇州刺史白居易組織百姓開鑿山塘河,并沿河筑堤為路,人稱白公堤,即今之山塘街。明清時期山塘河兩岸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百貨輻輳,是蘇州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如今,山塘河、街東段民居臨水構筑,水榭水閣參差錯落,各種河埠、石級依次掠出水面,便于居民取水、洗滌或從船上購物;西段兩岸花木扶疏,一派郊野風光。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現有居民80%以上為原住民,保持著大量傳統生活習俗。2010年,山塘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虎丘云巖寺塔
俗稱虎丘塔,為大運河蘇州段地標性建筑。建于959年,是江南運河沿線現存最早的建筑遺存,為七級八面以磚結構為主的仿木結構樓閣式佛塔,是現存八角形樓閣式寶塔中年代最早、規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的實物。其套筒式結構使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為古代高層建筑的杰出代表。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平江河是蘇州城內“三橫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通過東西向的大柳枝巷河、胡廂使巷河、大新橋巷河等支河與大運河(東護城河)直接貫通。平江路東側是蘇州古代倉儲中心,漕運集散地。如今,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與13世紀《平江圖》上所刻的“雙棋盤”格局基本一致,街區內傳統建筑占建筑總量的90%以上,是蘇州古城“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地區。其中,現存于平江路北端的豐備義倉,建筑格局保存較完整,是大運河沿線官倉的重要例證。2009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全晉會館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原在閶門外山塘街,1860年毀于兵燹,1879年重建于平江路中張家巷,為蘇州地區規模最大的會館建筑群。建筑精美,其中戲樓兼得山西傳統建筑與蘇州傳統建筑之特色。戲臺頂部穹隆形藻井,由632塊木雕構件以榫卯組合成旋轉放射狀,可產生“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是古代聲學技術和建筑藝術相結合的杰出典范。是19世紀大運河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晉會館現為中國昆曲博物館,主要從事昆曲實物及歷史資料的收藏、研究和展覽,并開設昆曲星期專場演出,實現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美結合。
盤門
盤門位于蘇州古城西南隅,由水陸城門及兩側城墻構成,西、南傍古運河,為連接大運河與蘇州古城的一個重要節點,是我國古代水陸并聯式城門的杰出范例,也是我國唯一保存的古代水陸城門。其周到的備戰設計為國內孤例,是城市建筑和軍事防御相結合的創造性杰作。盤門是蘇州古代防洪的重要水利設施,這種“面東背水”的抹角做法既可避免西來激流沖灌入城,也可避讓急流的正面沖擊,減慢水流速度,以防過往船只與城墻碰撞。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
寶帶橋位于蘇州古城南大運河西側,橫跨澹臺湖東出口,與運河并行。始建于816-819年,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因形似寶帶而得名。現存橋梁全長317米,面寬4.1米,共有53孔聯綴,為大運河沿線現存最長、橋孔最多、結構最輕巧的連拱古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營造技藝的杰出范例、中國四大名橋之一。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以橋代堤,溝通陸路,其53孔設計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在營造技術上,寶帶橋運用了軟地基加固法和“柔性墩”、“剛性墩”相結合的方法,這樣既抵抗了來自單向的水平推力,又減輕了橋身的自重,減少了阻水面積。這體現了我國古代造橋匠師對結構力學的認識深度及其聰明才智。
吳江古纖道
古纖道位于吳江段運河西側,為目前江南運河僅存的一條古纖道,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唐元和五年(810年)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現存纖道為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重修,主要由纖道本體、南七星橋等組成。2006年,吳江古纖道作為大運河組成部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