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制造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代“國之大事,在祭與戎”,進行祭祀、征討等國家大事都需要大量的青銅器。先秦青銅器不僅與我國的歷史、冶金、文字都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還為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蘇州的仿古銅器歷史,早在北宋時,張世南的《宦游記聞》和趙希鵠的《洞天清祿》就有關于仿古青銅器及其真?zhèn)巫R別的翔實記載。到了明代,蘇州鑄造仿古青銅器之風更盛,技巧更精,形成了以“甘為堂”為代表的“南鑄”、“蘇鑄”。至同治、光緒年間,蘇州顧湘舟精研督工鑄做的仿古青銅器從形質、銘文、紋飾到厚薄、重量等都有實物或資料作依據(jù),工藝達到很高水準,當時蘇州已是我國仿古青銅器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俗稱“蘇州造”。作為市級非遺項目“蘇州仿古銅器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師承著名青銅制作大師駱齊月的於為平已與仿古銅器這項傳統(tǒng)技藝結緣近四十余年。
走進於為平開設在文廟古玩市場的“亦弘堂”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仿戰(zhàn)國的青銅器,名曰“錯金豆”。這件作品在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優(yōu)秀獎。於為平制作仿古銅器,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剝臘法和貼臘法。先用硬泥做成腔,再使用石蠟將外部的造型做出來,一片一片拼貼好,最后再在外面糊上一層泥巴,如此仿制出來的古銅器內(nèi)外兼修,局部間還具有厚薄關系,甚是仿真。
回憶起自己的求藝之路,於為平淡淡地笑道:“這不是一門容易學的技藝”。於為平高中畢業(yè)就被分配到蘇州工藝美術廠從零基礎開始學做仿古銅器,每天的工作便是一邊手工練泥,一邊做雕塑模型。當時的條件,在練泥時必須要放入農(nóng)民穿爛了的稻草鞋中軟化的稻草,以此透氣降溫,防止泥模燒成陶范時由于溫度太高而出現(xiàn)的脹裂。于是於為平就需要到處收集農(nóng)民不要了的稻草鞋,拿回來后放在陰濕的墻角風吹日曬,并每天澆水以腐化稻草。每當練泥的時候,他就去滿是蚊蠅的墻角拾幾只回來切割,味道常常讓人作嘔。正是這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堅持,於為平精通了制作仿古銅器從制坯、澆鑄、打磨到著色的全套技藝。
如今仿古銅器的市場需求漸漸衰弱,制作成本卻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於為平從他的“青銅時代”邁入仿古銅香爐的研制過程。在他的工作間里,小手爐、缽式香薰、蚰耳爐、沖耳爐、筒式爐……古雅而又精致的各色香爐似乎是於為平的一群孩子,一個個優(yōu)雅地展示著自己充滿靈氣的“青銅“基因。 □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