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玨
今天是第2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發展事業、規范服務、維護權益”。就在今年5月1日,我國《精神衛生法》 在醞釀20余年后首次正式出臺實施,其規定的“心理咨詢師不得提供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入院治療自愿原則”受到熱議。那么,精神障礙在蘇州的患病及診治情況如何?現代人有哪些精神心理問題較為突出?應如何正視抑郁癥及其他精神障礙?對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精神疾病治療指南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濟醫院資深專家梅其一教授。
門診上發現現代人
抑郁焦慮問題突出
記者:這些年在您的門診上,現代人有哪些精神心理問題比較突出?
梅其一:我從事精神科醫療30多年,記得剛工作時,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病為多。而這幾年我發現,抑郁、焦慮、失眠、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等,遠遠多過重型精神病。
記者:對于抑郁癥,有相關高危人群嗎?
梅其一:據統計,輕度抑郁病人中,女性是男性的兩倍,沒有種族和國家的區別;重度抑郁者性別差距則不大。世界范圍內,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 但在中國卻是女性更高,以農村婦女較多,其中原因很復雜。抑郁癥有以下高危人群:有家族遺傳史,經歷重大生活事件,以及特殊人群如產后、經期婦女等。
記者:抑郁癥患者常有“病恥感”,不愿去醫院。這可怎么辦?這病能治嗎?
梅其一:不只抑郁癥,我們對精神障礙的社會寬容度遠不如國外,患者易受排斥而產生病恥感,于是諱疾忌醫,拖下去延誤治療釀成慘劇。事實上,抑郁癥根本不可怕,它完全有可能被治好。研究發現抑郁癥是由于大腦“海馬區”神經細胞丟失,隨病情發展細胞丟失越嚴重。如果及時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可以很好地促進細胞再生。這里要強調的是“藥到病除”,不應抗拒服藥,應知道藥物治療是對疾病本質的幫助,并不只是控制癥狀。現已證實,抑郁癥首發病人若能在早期堅持服藥鞏固一段時間,50%都可達到臨床治愈,無需終身服藥,應對治療有信心。
記者:現在網絡上還有很多如“拖延癥”、“臉盲癥”、“路怒癥”等新說法,您對此怎么看?
梅其一:這些新名詞并非規范術語,但幾乎都能在精神科找到相應的醫學解釋。拖延癥其實是動力缺乏,是腦內多巴胺等功能不足,通過藥物和技能訓練就能幫助。臉盲癥可能屬人格解體,對時間、地點、人物等判斷出現問題。路怒癥則是易激。建議有這些情況的朋友,如感嚴重和生活困擾,盡早來找醫生。
患病率高就診率低
不妨先掛精神科
記者:精神障礙或心理障礙,在蘇州總體患病率如何?
梅其一:蘇州只在十多年前做過精神障礙的流行病調查統計,近幾年的權威數據則沒有。但可以說,蘇州精神障礙比率一定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因為我們承擔著眾多流動人口的醫療衛生服務。
從全國調查來看,近年中國內陸有超過17%的成年人,在人生某一刻曾患過或正患有精神障礙。其中,多數是輕型的,如情緒障礙占比超過6%,焦慮癥約占5%,抑郁癥約占3%;而重型精神病只在其中占很小一部分,大家沒必要害怕。另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統計尚未把嗜煙、網絡成癮等物質依賴納入精神障礙范疇。
記者:從您平日工作來看,覺得精神障礙患者就診率高嗎?
梅其一:很低,尤其是輕度精神障礙如抑郁、焦慮等,大多數都沒及時得到治療。患者或者家屬誤以為多聊聊、多開導就可以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很多市民還會把精神問題軀體化,覺得身體其他器官不舒服,唯獨忽視了神經及精神層面。當然,我國精神科醫患比率很低,的確也是一大現實。
記者:市民反映,去醫院掛號不知應掛心理科還是精神科,甚至不愿掛精神科,可否對此指導一下?
梅其一:“內外婦兒精”,是醫學五大分科。心理科則是精神科的分支之一。如果大家覺得自己心理似乎有問題,建議大家先掛精神科,不要嫌它“難聽”。這好比胸口痛,病人不知到底哪出了問題,不妨先選擇內科,讓醫生來診斷究竟是心臟還是肺部出了問題。
然而,科室設置的細化也非常重要,廣濟醫院目前正設想開設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康復科、老年科、心境障礙科等,對不同人群的專病化診治趨勢對患者有利。
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師不得診療
記者:今年5月出臺實施的《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治療活動應當在醫療機構內開展。”對此請結合蘇州現狀,談談您的看法。
梅其一:過去的確有心理咨詢師給人診斷、治療,甚至開處方,這對病人是很危險的事。心理咨詢師經過3個月培訓考核就能拿證書,他也未必知曉精神藥物基本原理,容易產生診治偏差;但培養一名專業的精神科執業醫師需要至少8-10年,入門門檻和學習強度、深度都有著相當大的差別。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應是正常人,主要對正常人在學習、工作、家庭等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進行開導或調適,防止他們變成病人。現在蘇州各三級綜合醫院都有精神科門診,相關專家都會在那為大家提供診斷、治療、康復服務。
記者:《精神衛生法》中“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的規定受到熱議,您對此怎么看?
梅其一: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之一是“維護權益”,就是要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安全,并強調“自愿原則”、不得“被精神病”。法律同時也規定,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生傷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為,將實行“非自愿入院”。由于該法律剛出臺不久,目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時間來逐步改進。
記者:精神類疾病的防治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根據現在的救治體系,有多少力量在幫助他們?
梅其一:在醫學治療上,我們會建立起“治療聯盟”,醫生、患者、家屬、社會四方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每位患者病情不同,聯盟的側重點也不同。《精神衛生法》規定,“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可依法免費獲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這點上我國正在進步,他們的醫保費用比普通市民多,基本藥物可免費贈送,每年還可享受基本體檢。但具體實施還有待改善,比如療效好、副作用少的藥物目前并不在贈送的藥物目錄中。
此外,社區的力量也相當重要,希望主動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向患者提供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康復訓練的場所和條件。從業多年來,我發現絕大多數患者是很善良的,他們渴望別人的幫助,但對此他們未必懂得感恩。因此,幫助精神障礙患者的好心人,需有施恩不圖報的更高境界。
梅其一簡介
主任醫師,教授,心身科主任,擅長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和森田治療。曾獲日本岡本心理成就獎一等獎,多次獲得包括國際論文獎、中華醫學會論文獎在內的學術獎。1991年起一直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聘為中國心理評估專業委員會委員,并擔任中華醫學會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修訂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癥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2000年被評為蘇州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002年為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同年被國家衛生部指定為中國精神疾病治療指南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