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健)在大觀名園小區北區門衛室里,放著一塊約40厘米見方、重數十斤的青石碑。碑上密密麻麻刻著工整的繁體字。石碑來到門衛室一個多月了,但沒人能讀懂,因此就這么靜靜地“躺著”。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石碑上的碑文被小區內一位老書畫家給“破解”了。原來這是一塊明朝的石碑,一下子,這塊小小的石碑引起了眾人的關注,更是引來了蘇州市碑刻博物館專家的注意。
最早發現這塊石碑有價值的是大觀名園小區的老書畫家王根法老人。兩天前,喜歡遛彎的王根法散步經過小區門衛室時,突然被小區門衛呂先生叫住。呂先生知道老王懂書畫,就叫他進門衛室看看一塊“破石頭”值不值錢,于是老王就進去了??吹绞^后,老王發現有碑文,而且碑文使用的是一種叫“臺閣體”的書寫體。這種書寫體,是當時明朝科舉考試時的規定體,是一種官方用體。這引起了老王的興趣。于是,兩人把石碑從室內移到了室外光線明亮的位置,老王細細讀了一遍石碑上的碑文,驚訝地叫了起來,這的確是一塊明朝的石碑,是一塊墓志銘碑。碑上講述的是墓碑主人的生平。
門衛呂先生當時還半信半疑,非要讓老王說出些理由來。老王埋著頭指著碑文告訴呂先生,碑文中提到的墓碑主人是當時長洲縣人,明朝時的長洲縣就是現在的蘇州; 碑文中還提到了墓碑主人的生卒年份,生于元至正十五年,死于永樂年間,這兩個提及的年份跨度都在五十年左右。碑文中還提到了“國朝”這個字眼,“國朝”這個詞語在明朝使用率最高,指的就是當朝、當代的意思。諸多證據表明,這的的確確是一塊明朝的墓志銘石碑。
熱心人老王破解碑文后非常激動,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塊碑是有價值的,應該及時向社區匯報。于是老王馬上來到大觀名園社區把整件事情匯報給了社區書記。社區劉燕書記非常重視,立刻帶上照相機與老王一起去看石碑。在北區門衛室中,劉書記用相機拍攝了碑文的情況。回到社區后,又馬上聯系了市文物局,轉而找到了碑刻博物館的孫慶副館長,并把照片通過網絡傳送了過去。經過孫館長的初步判定,這塊墓志銘碑是有歷史價值的。但照片上的碑文看得不是很清楚,孫慶表示需要實地看碑后才好判斷。
前日,孫慶副館長親自前往大觀名園看碑。在仔細查看石碑后,孫慶表示這的確是一塊明朝的墓志銘碑。碑中記錄的主人應該是當時的一位有錢人,而該塊石碑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并希望該塊石碑能讓博物館來收藏和研究。但是門衛呂先生表示該塊石碑是朋友送給他的,他目前還不希望移交給博物館。
昨日,記者也來到了該小區北區門衛室,石碑仍然在,但沒遇到現在的“主人”呂先生。據呂先生的同事介紹,該塊石碑是一個月前呂先生在路旁撿到的。當時發現石碑的道路正在施工挖土。發現石碑后,呂先生就用電動車把它駝了回來。昨日下午,社區劉燕書記再次找到了呂先生,一來希望證實其同事的說法,二來希望呂先生能主動移交給文物部門保管。但呂先生仍然堅持石碑是朋友送的,目前還并不想移交給文物部門保管。
記者聯系了孫慶副館長咨詢有關文物征收的規定。孫慶說,出土文物和無意中挖出來的文物國家都可以強行征收,但私人通過家傳、購買等擁有的文物是不能強行征收的。如果能證明呂先生所擁有的這塊石碑是撿到的,那就符合了強行征收的條件。目前,社區還在做工作,希望呂先生能“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