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坡澗】
【典故】秦始皇鞭出秦坡澗,秦始皇晚年來常熟巡游,欲上虞山以觀東洋大海。爬至半山,秦始皇己氣喘不止,汗流浹背,乃席地而坐休息。一心腹大臣見狀,知其已無力再上高峰,乃獻計:“皇上何不用趕山鞭將此山趕至東洋,坐觀大海。"秦始皇忙取出趕山鞭,猛揮虞山,暗忖:此鞭系仙人所贈,曾將泰山趕至黃海之濱,區區虞山何足道哉。詎料任憑秦始皇揮鞭,虞山依然屹立不動。
原來虞山又名臥牛山,乃神牛下凡所變,四足深埋地心,外力休想松動。秦始皇見已在半山鞭出一道深溝,虞山仍在原地,無可奈何只得下山。此后,秦始皇席地而坐處稱“秦坡",趕山鞭揮出之深溝即稱“秦坡澗",至今留在虞山西部。
據《重修常昭合志》載:入秦坡澗行,鳥道盤紆,叢篁灌木間,沈沈如雷鳴者,皆澗聲也。澗中怪石蹲牙俯仰奔突,匯亂流曲折下注,殆虞山最深秀之境。其上有兩峰,名石城、石門,梁簡文帝《招真治碑》所謂“石城、石門,虛峗自然”者也。其下為七星墩,岡垅錯雜不可辨。
位于頂山西北坡之秦坡澗為常熟著名5澗溪中為最大。此澗長約百米,其處怪石嶙峋,山勢陡峭,飛泉潺激,水流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