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天9時—16時30分(16 時后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蘇報訊(首席記者 施曉平)借用狀元府興辦、融文化與旅游為一體的蘇州狀元博物館,昨天起對公眾免費開放,助推蘇州進一步擦亮“狀元之鄉”名片。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麗新出席開館儀式。
狀元是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產物。從隋到清末,我國可考的文武狀元共700多名,其中蘇州地區50名,超過總量的7%,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狀元也成為蘇州的特殊文化遺產、蘇州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獨特的狀元文化,顯示了蘇州人自古以來崇文、爭先創優的精神,對當今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仍具借鑒意義。
長期以來,蘇州并沒有與狀元相關的專業博物館。此次開放的蘇州狀元博物館,是蘇州文旅集團落實我市“博物館城”建設精神、探索古建老宅保護與地域文化弘揚相結合的一次實踐,也是我市進一步打響“狀元之鄉”品牌的有力舉措。
該館選址于臨頓路鈕家巷清代狀元宰相潘世恩故居內,占據中路門廳、轎廳及西路建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布展面積約600平方米,現有展陳品469件,其中文物91種187件(不包括故居老宅保留下的建筑文物),初步具備了專業博物館的基本規模。
從布展內容看,該館主要介紹了以潘世恩為代表的姑蘇狀元群體,展出與狀元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其中中路轎廳有“蘇州古代狀元地域分布圖”等資料;西路鴛鴦廳有鳳池精舍圖、蘇州狀元書畫、殿試試卷;紗帽廳展示潘世恩讀書、接待客人的場景;后廳除介紹蘇州狀元廉潔故事等之外,還有以“狀元游街”為內容的多媒體顯示屏,觀眾站在后廳中央,人像就能投影在顯示屏中。
有關人士認為,蘇州狀元博物館的建成,不但可以讓更多蘇州居民和外來游客了解姑蘇狀元,體驗蘇州精英文化,對傳承歷史文化、帶動周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潘世恩及其故居
潘世恩(1770—1854),清代蘇州人,字槐堂,號芝軒,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
潘世恩故居原為清朝康熙時期顧氏鳳池園西部,太平天國時期曾為英王陳玉成寓所,2006年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列入我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一期工程,2013年8月完成修繕,如今全宅占地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余平方米。
“狀元文章”如何做?
專家:摸清史實、充實展品、多辦展覽
□蘇報首席記者 施曉平
作為一個新生兒,蘇州狀元博物館不可能盡善盡美,而且只是擦亮蘇州“狀元之鄉”名片的載體之一。如何進一步寫好蘇州狀元文章?昨天上午,專家學者、潘氏后裔們借蘇州狀元博物館開館之機進行座談,提出了進一步摸清史實、充實展品、多辦展覽等建議。
史 實狀元數量生平要厘清
蘇州是“狀元之鄉”,但長期以來,關于蘇州歷史上出了多少狀元,一直存在爭論。1994年版《蘇州市志》收錄的蘇州狀元只有42位,蘇州名人館收錄了47位,蘇州文廟明倫堂里公布的是50位,山塘街一處景點公布的卻是60多位……
關于狀元個人的生平、籍貫等情況,也存在不少爭議,如潘世恩出生地就有馬醫科和海紅坊之爭,遷居鈕家巷的時間則有中狀元時(1793年)和嘉慶十四年(1809年)等說法。
蘇州狀元博物館首席顧問張曉旭認為,要摸清史實,給出權威答案;同時要更多搜集蘇州狀元資料,讓更多人知道“蘇州狀元甲天下”。
文 物多方發力充實展陳品
博物館,顧名思義,應該有眾多文物作為支撐,否則就缺少厚重感,只能算陳列館、展覽館。此次開館的蘇州狀元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可分兩類,一類是“大文物”,即潘世恩故居本身;另一類是“小文物”,即徐州圣旨博物館提供的文物展陳品,共91種、187件。
對于“小文物”的數量,徐剛毅、魏嘉瓚、錢公麟等專家、學者認為,在缺少積累、時間倉促的情況下,能展出這么多已經很不容易,但還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充實。可從潘世恩后人手中征集,也可以跳出潘氏家族,從其他蘇州狀元后裔和社會各界“尋寶”,以及發動社會各界主動上門。對于不愿出讓、捐贈的文物,可采用借展等方式展出。
專家學者們同時建議,還應成立權威鑒定委員會,為征集“狀元文物”把脈,確保真實性和有說服力。
展 覽辦特色活動吸引人氣
文博系統歷來有“開館容易守館難”的說法。張曉旭說,蘇州已有30多座博物館,要能長時間吸引觀眾,除辦出特色、大力宣傳外,還要做到展品不能一年四季一副老面孔。這就要求蘇州狀元博物館多辦特色展覽,還可推出狀元故事講座等活動。
作為蘇州博物館原副館長,錢公麟提出,辦展需要資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辦館者動腦筋,也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
徐州圣旨博物館館長周慶明、副館長周保平建議,可以將蘇州狀元博物館作為研究、推廣狀元文化的基地,多舉辦一些專業的研討活動,并“走出去、請進來”,帶動狀元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讓蘇州狀元文化深入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