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榮
唐朝晚期,藩鎮割據,戰亂頻仍。晚唐文學家皮日休離開黃巢義軍,避居蘇州。陸龜蒙(828-899)的老宅在蘇州臨頓里,但他平時多居于城東三十里的甫里(今甪直鎮)。陸龜蒙慕其文名,投詩結交,遂成莫逆之交。兩人詩酒往還,世稱“皮陸”。
兩人一起游山玩水,弈棋釣魚,飲酒吟詩。陸龜蒙生活在水鄉,還有幾百畝水田,資財尚富,吃喝不愁。他養了不少綠頭鴨,既可用來招待文友,亦可玩玩“斗鴨”游戲,小賭怡情,以助酒興。陸龜蒙見“斗鴨”時圍觀者甚多,不時將木柵擠塌,驚飛鴨子,便請人用巨石鑿成兩只石池,名喚“斗鴨池”?,F保圣寺西院的清風亭旁,這兩只風化嚴重的“斗鴨池”還在,不過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喂鴨的“鴨槽”。
陸龜蒙家的鴨子好吃,皮日休深諳其味,羅隱也是個吃貨,多次從錢塘過來蹭吃蹭喝。陸龜蒙在甫里的別墅,臨近河邊,對面就是他家的水田。他養的綠頭鴨,既吃河里的螺螄,也吃田里的蟲子,又不時參加“斗鴨”活動,所以身板結實,肉質鮮美。陸龜蒙的夫人蔣氏,將鴨子宰殺洗凈之后,把鴨子放入鍋中,再放入兩把黃豆,倒入清水,待水燒開后,倒入半杯黃酒、適量鹽巴,直煮到黃豆酥而不爛,鴨肉也就燒好了。黃豆吸飽鴨汁的油膩,使得湯清肉鮮,特別好吃。有時文友爽約,蔣氏便將煮好的鴨子,用酒糟鹵起來,可以保存多日,文友隨來隨吃,味道依然鮮美可口。皮日休、羅隱等大詩人,對蔣氏烹飪的這道美食,贊不絕口,不久,口口相傳,這道菜就名聲在外了。此菜源于“甫里先生”家,所以人稱“甫里鴨”。
“甫里鴨”流傳了上千年,成為蘇幫菜里的一道名菜,民國年間的飯店還有供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老百姓生活艱苦,養幾只鴨子盼著它生蛋,舍不得吃它,“甫里鴨”這道菜也就在菜譜上逐漸淡出了。改革開放后,生活有了好轉,一些老廚師想恢復這道菜,卻做不出原來那個味了。倒不是“甫里鴨”的烹飪技藝失傳,而是原材料稀缺了。綠頭鴨的品種及其生長環境,早已今非昔比。
蔣氏不但做得一手好菜,還吟得一手好詩。她的姊妹曾勸她少飲酒,多吃飯,她回應道:“平生偏好酒,勞汝勸加餐,但得樽中滿,時光度不難。”正因蔣氏的落落大方,詩友才三番五次前來光顧,以文學之名,享受陸家的鴨子宴。
一天晚上,陸龜蒙和蔣氏送走一批文友,剛要入睡,院門外響起了羅隱的叫喚:“陸兄,開門來!”陸龜蒙連忙出來,開了院門一看,“咦,皮兄也在?”皮日休笑道:“羅隱如今是吳越王麾下的大紅人,他難得來一趟姑蘇,我焉能不陪同?”羅隱笑道:“我是循著‘甫里鴨’的香氣,專程從錢塘趕來品嘗?!标扆斆擅媛峨y色:
“今天做的鴨子都吃完了,我叫內人再去捉一只。”蔣氏聞聲出來,說道:“半夜三更的,把睡得香甜的鴨子拖出來宰了,何其殘忍?我去看看有無別的下酒菜?!?/p>
蔣氏在廚房轉了一圈,靈機一動,把白天丟棄在木桶內的鴨腸、鴨心、鴨肝之類的內臟,撈起洗凈,切成小塊,一起放進鍋內,倒入清水。根據她做菜的經驗,黃豆和鴨肉一起煮,既可去腥吊鮮,黃豆也能吸收鴨湯的營養,兩全其美。如今,家中黃豆用光了,她便抓了一把白果放入鍋中。隨后,旺火燒煮。水煮沸后,蔣氏往鍋中倒入半碗黃酒,放一小塊鹽巴,蓋好鍋蓋繼續燜燒。又過了一會兒,從鍋蓋的縫隙里鉆出絲絲熱氣,陸家別墅彌漫著濃郁的鴨香。
三位詩人在銀杏樹下閑聊,聞著香氣,紛紛探頭張望。片刻之后,蔣氏端著一大盆鴨湯,放在樹下的石臺上,招呼道:“請各位詩兄品嘗。”羅隱說:“嫂子辛苦了,一起坐下品嘗如何?”蔣氏也不拘泥,四人圍著一鍋鴨湯,飲酒談詩,其樂融融。羅隱搖頭晃腦說:“今晚的‘甫里鴨’,味道更勝從前,回味無窮也?!标扆斆烧f:“此為鴨子的下腳料熬成的湯,稱‘甫里鴨’不妥,不如另想一個妥帖的菜名。”皮日休說:“此湯色如初奶,形似蛋羹,今晚咱們相聚在甫里,何不就叫‘甫里鴨羹’?”“好名字!”眾人一致稱好。
這道用鴨內臟切丁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甫里鴨羹”,自此成為蘇幫菜上的一道名菜。甪直人家過年時,年夜飯必上“甫里鴨羹”這道壓軸湯,招待客人也少不了這道湯。不過,如今的“甫里鴨羹”,配料有些變化,除了鴨丁,肉皮、蛋絲、白果是必不可少的。電影《小小得月樓》里,蘇州得月樓的廚師曾做過“甫里鴨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道菜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