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龍
香山是北京的賞楓勝地,而江南的香山養在深閨,名不見經傳,但風光旖旎,是江南的一處賞梅勝地。
早春二月,河邊垂柳吐綠,小草轉青,和煦的春風溫軟、濡濕、曖昧,很像初戀的人伸過來的手。今年春來早,春天就這樣悄無聲息地來了。
惦記著香山正值盛花期的梅花,約上朋友一起,往香山賞梅。
香山,坐落于張家港西陲,臨江而峙,海拔136.6米,是張家港的最高點。在北方人看來,不過是個土堆,但粗獷而不失秀麗,雄偉又不乏典雅,素有江南名山之譽。山呈伏牛狀,舊名臥牛山,因山上多植桃樹,又名桃花山,后因春秋時吳王遣人上山為西施采香而易名香山,山上有采香徑遺蹤。
香山之美,勝在湖山輝映;香山之意,勝在文化淵源。沒有文化的風景蒼白無力,香山則積淀了歷史文化的精粹,如梅,高潔,清幽。清康熙《江陰縣志》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小住于香山梅花堂,植梅栽竹,吟詩作畫,并親自為堂題額。明代徐霞客曾三游香山,賦詩六首,有一次游梅花堂后贊嘆:“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
從景區東門進入,遠遠可見張家港的標志性建筑聆風塔。寶塔雄踞于老虎背之上,塔高64.8米,塔身飛檐翹角,金色塔剎,八面九級,為明清樓閣式寶塔。從塔欄桿向北望去,可靜靜聆聽來自長江的春風。飛檐翹角上的鈴兒,在春風吹拂下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仿佛天空的私語,讓人感到是在訴說“遙遠的時空”,禪意頓生。
重修后的梅花堂,四周有青松、香樟、翠竹、梅花、茶花等簇擁,以其古樸的造型、清高的氣質、寧靜的氛圍,屹立于香山之巔。黑底金字的橫匾懸掛于正門上方,匾文“梅花堂”,落款“眉山蘇軾”,大門兩邊有副對聯,令人感覺氣勢非凡。
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賞梅,未在聆風塔久留,轉而從香山寺前坐電瓶車直達山腳下的梅園。
香山的梅園占地300余畝,植梅萬株,品種繁多。雖名聲不夠顯赫,不過,香山有山有水有梅,滿山梅花環抱一泓湖水,與山南“雪海波千頃”的300畝梅花園相映生輝,構成一幅湖光山色的畫卷。
湖邊的山坡上有數萬株梅樹,蔚然成林,錯落有致,一片花的海洋,與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和無錫梅園相比,更多了一份江南水韻。
清凌凌的湖水邊、亭臺水榭間,依山栽種的梅樹,紅的、白的,少量綠色的梅花,輕逸若仙的風骨,倒映湖中,天生麗質。亭臺樓閣可見人間春意,仿佛行走在千年的風景里。
山腳下的湖像一面大鏡子,鑲嵌于山中,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岸邊的梅樹。遠處江南韻味十足的亭臺掩映在梅林之中,倒映在近處的湖面上,好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
一陣風拂過,湖面漾起層層微瀾。依山環湖栽種的梅林,淡雅清新,我們被如此壯觀的山水梅林驚住了。腦中不由得浮想聯翩:若時逢旭日東升,或者落日黃昏,抑或春雨綿綿,想必更有意境。
漫步幽靜的湖邊梅徑,駐足花影飛雪之間,恍若浮游仙境。千樹梅花,競相綻放,或傍亭古拙,或臨水曲斜,那秀影扶風的瓊枝,那暗香穿盈的芳瓣,無須筆墨的點染,早已詩韻沉酣。
望著朵朵梅花,縱是無法采擷,她也會沉淀在我的眸中,從容于我的夢里。在這樣一個早春,用她幽香的花瓣撥動我的心弦,帶著溫暖,帶著嘆息,慢慢浸潤,慢慢散溢。
沿湖緩緩而行,在梅花芬芳的小徑間,我與春天如此親近。幽香襲來,真可謂是集天地之靈氣,樹之精華,花之精髓,呈現給人間最美的犒賞了。梅花之香,著意尋香不見香,香在無尋處的幽香。暗香陣陣,為我引路。嗅著從這湖光山色中透出的一縷縷梅花香,仿佛來到一處世外桃源。
人在花中游,心在花中醉。微笑著,將滿懷的期待系在枝頭。在心里,則一直輕念著:有愛,生命就有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