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暑 于 2011-11-12 16:18 編輯 # P5 U4 {3 d+ S, Z0 Q9 V' Y1 { 4 v, d! ~* b" w) b/ J7 ?( v
) X/ D5 h3 G/ T7 B+ ]: Y" k+ l
歷史上有那些帝王騎過“汗血馬”?
自張騫從西域回到長安,向武帝劉徹描述了他在大宛見到的“大宛馬”之后,武帝遂派使者赴大宛欲購“汗血馬”。遭拒,既而毅然出兵西伐,終于搶回“汗血馬”。此后大宛等數國具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貢品中都有汗血馬。 班固所撰的 [漢書] 中這樣記載:“······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這個“…天子以天馬多,…”是多少呢?據考漢武帝在長安城外養了三大群馬,當時叫做“圍”,最多的一群,數至兩千余匹。 而早于[漢書]的【史記】里這樣記載:“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云”。這個天馬就是“汗血馬”嗎?如果是,劉徹養的這三群“天馬”,數量真個了得。故而他在城外種植了一眼望不到邊的葡萄、苜蓿來喂馬,可謂“極望焉”。 從【漢書】中我們可以知道,漢武帝經常在外巡視,有時竟距離與匈奴交戰的地區很近。劉徹出巡,出城時乘車,后即改騎馬。劉徹是承襲皇位,雖不像有些朝代的皇帝是戰將出身,對馬匹有獨到的見解,但他對良馬的喜愛可用“瘋狂”一詞來形容。漢書上說,凡有良馬到,他一定親臨觀察,“…朕其御焉…”或乘騎或駕車。大宛汗血馬是劉徹開疆擴土的幾大心結之一,焉有不“御”之理。 從漢武帝開始,無論中原的政治格局有怎樣的變化,西域諸國或從屬,或仰慕,確是不斷來華朝貢,供品中多有西域良馬,凡是有汗血馬的,史書上常用“大宛馬”“大宛種”一詞來記載。 從兩晉到隋唐,史料中都有西域“汗血馬”到中原的記載,雖只言片語,卻也有據可查。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帶兵打仗的天子。著名的“昭陵六駿”雕刻,記錄了他一生中伴隨他征戰沙場的六匹戰馬。據考,這六匹馬當中,至少有“什伐赤”和“特勒驃”兩匹馬是來自西域的汗血馬。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是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武牢關前和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一匹坐騎。在慘烈的戰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從背后射來的。石刻“什伐赤”呈帶箭飛奔的形象。 李世民為其題贊語日:“瀍(瀍河,水名,在河南省洛陽)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關于 “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按原田淑人的說法,這匹馬是用波斯語命名,那么“什伐赤”和“桃花叱撥價最殊”(岑參詩句)、“紫陌亂嘶紅叱撥”(韋莊詩句)中的“叱撥” 馬,都應是來自西域波斯的名馬。蔡鴻生在《唐代汗血馬“叱撥”考》中認為“叱撥”或“什伐赤”均為大宛的汗血馬。 而“特勒驃”是一匹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的駿馬,故稱"驃"。從石刻上看 “特勒驃”體形健壯,腹小腿長,應該是突厥名馬。這種馬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 “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為“特勒”,“特勒驃”很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故李世民稱這匹大宛馬為“特勒驃”。 李世民騎著“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戰數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縣西南)* a' ^6 }, C. |6 Z# o/ a* c 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足見“特勒驃”的耐力。 李世民不但善騎善戰,相馬也頗具眼光。[唐會要]中記錄了貞觀二十一年他對進貢的突厥馬的評價: "觀其骨大叢粗,鬣高意闊,眼如懸鏡,頭若側磚,腿象鹿而差圓,頸比鳳而增細,后橋之下,促骨起而成峰,側韉之間,長筋密而如瓣,耳根鐵勒,杉材難方,尾本高麗,掘磚非擬,腹平肷小,自勁驅馳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來之氣。" 隋、唐、宋時,即稱:“大宛馬”作“突厥馬”。[馬可波羅游記]里就這樣紀錄:“…土庫曼人完全以動物的肉類維持生活。這里出產一種名馬叫突厥馬,同時此處還出產一種體態優美的騾子,售價很高,….。” 我們試著將這李世民這段對突厥馬“伯樂”式的評語轉寫成白話文:看它骨骼粗大緊湊,鬣毛長而不細密,眼睛鼓并象鏡子樣明亮,頭型長方而面窄,有象鹿一樣的腿卻不似那樣豐滿,一付擴大了的鳳樣的脖子,尻的下面,薦骨長且突起,肚下血管密布四處,耳根細,象杉木樣高直,尾根靠上,好似人力翹起,肚子小,似有使不完的勁,鼻孔大而喘息慢,肯定呼吸極佳。 可以說這是迄今最早對“汗血馬”外貌精彩的描述。 南宋后期,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建立大元朝前,已雄霸歐洲多年。此前曾大敗阿拉伯人,一次就在巴格達屠城80萬人,從西亞至阿拉伯灣無不臣服。有傳成吉思汗曾騎汗血馬,卻不知此傳出于何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產汗血馬的地方在成吉思汗活著的時侯,已是蒙古人的屬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從里海回轉后,在攻打西夏時大汗才殞命。可以想象,西域的突厥馬難道會不被蒙古軍俘獲,而以馬上奪天下的蒙古大汗會不曾見過汗血馬?不曾騎過汗血馬?! 明成祖朱棣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也是一位“戰神”天子,也是多次帶兵打仗。朱棣竟是在第六次伐漠北蒙古人時病死的。這兩位天子的生母都是少數民族。李世民的生母、祖母都是鮮卑人。而朱棣的生母竟然是蒙古官吏的女兒“碽氏”。 整個明朝,從永樂帝開始都在引進西域良馬,試圖改造中原的馬種。朱棣十分愛馬,十分看重獻馬的藩國和官吏。明初戰事頻多,國家需要大量的馬匹,對良馬更是求之若渴。朝廷除派人去西域各地市馬外,對來朝進貢良馬的外國使節更是多加鼓勵,賞賜優厚。 1452年受帖木兒王朝管理的失刺思被土庫曼人所破,故其向大明朝進貢的波斯馬中有一種叫“阿魯骨”的馬。有學者研究認為,這個“阿魯骨”是突厥語Arghamak之譯音,是撒馬兒罕土庫曼馬的名稱。這個發音語與俄語的“阿哈兒-捷金”的發音幾乎一致。可以認為在進貢的大量波斯馬中,有“汗血馬”。“…帝喜,策之。….。” [明史] 成祖紀里這樣載:“….失刺思入貢。麻林及諸番進麒麟、天馬、神鹿” 『明史』載:永樂十三年,帖木兒王朝來使進貢后,當永樂帝派中國使首次來聘之時,沙哈魯遣送之還朝,攜灰白色馬以獻。帝喜此馬,故第二次遣使,多赍賜品以報。 灰白色的馬,古人稱之為“驄”。這種毛色,恰是汗血馬的高品質毛色。 永樂帝在賜給來使賞賜后,還希望帖木兒朝各地使臣多貢些駿馬來。他對帖木兒朝使臣說:“朕僅賜給予你們之中為朕帶來駿馬的人。” 永樂帝平時騎馬的地方就在今北京阜成門外,現在屬海淀區白堆子往西的去處,后來官府在此為朱棣建一大型的“馬神廟”,今天這個地方的公交站名仍叫做“馬神廟”。朱棣為了鞏固它“篡位”得來的帝位,喜歡到處立碑見廟,北京朝陽、通州交界處有一地名叫“高碑店”就是記錄燕王“勤王”出兵南京,討伐侄子建文帝在通州打的第一仗。出北京剛入河北也有一個地名叫“高碑店”,現在叫“高碑店”市,記錄的也是朱棣的“靖難”軍打得的又一個大勝仗。兩仗皆勝安有不歌之理? 明史上載,朱棣曾多次親自過問引進西域良馬,改良明朝馬業之事。還制定過對一些州縣養馬戶免收一年的稅賦的政策。但由于飼養問題,西域(波斯)良馬竟沒有在內陸繁衍起來。已故著名專家謝成俠教授在他的[中國養馬史]一書中認為,內陸養馬多喂谷草,因不適,西域馬時常腸結死亡,因而使得西域良馬沒能在中原有效地繁殖起來。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