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會說小學教育就是習慣教育,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在小學整個階段,就是養成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過程,有了這個基礎以后,孩子一步步才能走得更好、更穩。
小學要培養的習慣有好多,有著20年教學經驗的明月教師,分享了四個最重要、最急需養成的習慣。
01
集中注意力習慣
第一個是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尤其是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對幼兒階段的小朋友來說,一般情況下,孩子的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應該能維持20分鐘左右,這是經過幼兒園的培養以后基本能具備的。
但升入小學后,一節課35分鐘,這就要求小朋友保持35分鐘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這一點。在教室里,一般孩子前20分鐘坐得比較端正,可是后面一刻鐘很多孩子開始屏不住了,有的搖椅子,有的摸文具,有的開始看其他的同學…
我曾經遇到過學生,從一年級進學校開始,他的注意力就不集中;整整訓練了四年,到了五年級時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
有些家長可能會驚訝,幫助孩子培養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要花四年的時間?
其實,有的學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培養。
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曾經告知過你,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者你自己意識到他在這方面比較薄弱,就一定要利用一些方法和時間,去幫助孩子改正。
1. 找出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有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天生分散的。比如家里一群人圍著孩子轉,每當孩子要做什么事的時候,家里的聲音此起彼伏:
寶寶,你要喝點水;
寶寶,我削好蘋果了,你來吃幾塊蘋果
寶寶,你要不要上廁所?
……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周圍總有一群人會來影響他。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就沒有辦法長時間集中,做事情的時候心就散掉了,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
所以家里人首先要自己做好規矩,不要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此外,還要看看孩子的周圍是不是存在其他的誘惑,比如桌上有好多文具,你讓他看書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就會被這些好看的文具吸引。
所以,文具最好是買樸實型的,橡皮就是橡皮,尺就是尺,鉛筆就是鉛筆,不要給孩子機關很多的文具,小朋友會很想要研究這些機關。
孩子周圍的誘惑減少,對他的干擾也就變小。
2. 訓練孩子注意力時,不同時要求他做多件事情
訓練孩子的時候應該是一個要求,命令清晰,讓他完成,然后得到怎樣的一種獎勵。不能一下子讓孩子同時做幾件事情,這個對孩子來說要求太高了。
3. 以通過每天的閱讀時間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
有些孩子,看上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可看動畫片、打游戲的時候倒是高度專注。
說明什么?專注力的培養要對路,那種舒爾特方格、劃消測試之類的就不說了,其實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專注力的習慣。從15分鐘到20分鐘,時間慢慢拉長,最后練習到每天閱讀30分鐘。
這樣長時間的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了。
02
時間觀念習慣
第二個就是讓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要讓他們養成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事的習慣。
這點對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點對孩子以后每天寫作業起到非常重要的鋪墊。
為什么有的孩子做題目寫作業動作很快、效率很高?就是因為在小學低年級養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
而孩子一旦錯過一二年級每天放學回來這段黃金時間,逐漸形成了拖拉癥,到了三年級,家長再著急地想來扭轉,就要花雙倍的時間,甚至還未必能達到效果。
樹立時間觀念的最佳時間,就是小一新生剛入學的上半學期。
從孩子讀書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要開始陪讀。有些家長、尤其媽媽下班回家已經要六七點鐘了,沒法陪讀。我個人有個建議,對于小一新生家長來說,工作再忙再重要,孩子入學的前一兩個月,你一定要橫下心來,哪怕請假提前下班,也要幫孩子這段時間陪讀,做好規矩,后面就輕松了。
這個陪讀,不是你每天坐在那陪著,而是慢慢教孩子,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你應該怎么完成每天的學習。
教學當中有四個字叫做:從扶到放。老師每教授一個新的知識點,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扶一扶,給孩子一個臺階,看看他能不能往上走,有了臺階他能往上走了,那么我們就把這個臺階撤掉,看他能不能一下子跳上去。
孩子不管是學習新知識還是養成新習慣,都是這樣的過程。假設你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陪讀,也已經很好。你每天放學后坐在孩子身邊,教給他以下方法:
1. 教會孩子認時間
首先幫他準備一個小鬧鐘,教會孩子怎么去看這個鐘。然后你布置一件事情,告訴他,要用十分鐘的時間完成,再告訴孩子哪里到哪里算十分鐘。
先樹立時間觀念。
2. 教會孩子理清待辦事項的順序
放學后,孩子的作業布置下來,先別急著做。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理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等等,要教會孩子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事情順序。
我們推薦的順序是這樣的:放學到家先洗手,再吃點心,休息一刻鐘的時間。之后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內,不允許離開自己的小椅子,坐在自己的小書桌邊開始做當天的作業。
當天的作業有口頭作業,可能也有書面作業。建議先做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可以等爸爸媽媽回來以后再進行。
小朋友該怎么做?
孩子們都有一個備忘錄,上面有老師布置的回去要做的事情。
坐到桌子前,先讓小朋友把這本備忘錄取出來。這個習慣的養成就是靠這本備忘錄。
備忘錄上列了哪幾條,你就要求孩子把這些相關的書和作業本先取出來放在左邊,然后按照這個小本子上的順序一本一本做,做完一本就攤開放在右邊,等全部做完以后孩子可以喊爸爸媽媽來簽一個字。
這個時候家長要正兒八經的檢查孩子的作業。
老師為什么讓家長每天簽字?這是有道理的。簽字的過程當中就是在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看你有沒有對孩子在家的這段時間負起責任來。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中,孩子不受別的影響和干擾,也不做其他的事情,就集中注意力把作業全部完成,這就是最佳的一個狀態。
時間長了以后,你會發現,即使你加班得很晚,孩子也會把作業全部攤好放在書桌的右邊等你回家簽字。這就是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3. 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
家長也可以制定一些獎懲的機制。這里暫不展開。
03
科學作息習慣
第三個是要讓孩子有科學作息的習慣。
科學作息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分為兩個時間段——
一個是周一到周五的學習日,白天到學校參加課程,晚上回到家里;
有一個就是休息日,星期六星期天。
這兩個時間段孩子的這個作息時間應該是不一樣的。
1. 不打亂孩子的生活節奏
學習日孩子白天在學校,晚上回到家里。大人不要去輕易打亂孩子正常的生活、學習節奏。
比如學習日的晚上不應該安排帶孩子出去吃飯、看電影等。除非一些特殊情況,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娛樂就帶著孩子一起出去。
有的孩子為什么他的學習學不好,就是因為他的生活作息亂糟糟,跟著爸爸媽媽游走。
2.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第二天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
孩子一天在學校要上7節課,按剛才的要求來說,如果這35五分鐘都要求孩子注意力十分集中的話,晚上就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
一年級的孩子至少要保證9到10小時的睡眠,這是必須的。所以孩子一定不能養成拖拉癥,如果晚上拖拉很晚睡覺,早上起不來睡懶覺,整個生活規律混亂,直接影響孩子第二天的聽課質量,然后就是惡性循環。
3. 合理安排休息日
到了休息日的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調劑,一周的學習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娛樂和拓寬眼界的時間。
所以休息日的作息應該和學習日是不一樣的,絕對不建議雙休日兩天還都安排學習補課內容,這需要家長協調好。
04
生活自理習慣
第四個習慣,生活自理習慣。
生活自理習慣其實應該是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去培養的,但如果有的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也會影響孩子學習的。
培養的方式也很簡單,從下面幾點開始做起:
1. 自己的學習用品自己理
要讓孩子自己的書包自己理,自己的文具盒自己理,自己的書架自己理。
小一新生入學后,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求孩子帶回的回執,有些孩子說不知道放在哪里,我們打電話去問爸爸媽媽,家長立馬就說:“老師我放在他書包哪里哪里的夾層了”。
這就是了,因為書包是家長給理的,孩子當然不知道。你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必須要讓他有自理的機會。
比如,前面說過,每天回到家作業做完后,孩子把本子都放在書桌右邊,家長簽好字以后,就讓孩子自己理書包。書歸書放在一起,作業和作業放在一起,還可以準備一個作業袋,找起來也很方便。要交的作業可以夾起來,其他的本子可以放在另外一邊。
一般來說,整理書包這種活,只要帶著孩子做過幾次,孩子都能學會。
但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太小了,還是自己出手幫助吧,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速度很慢,理一個書包要十分鐘,等不及。
你要知道,孩子的速度是練出來的,一定是從慢到快的,不可能一上來就像大人一樣,三分鐘就把書包理好了,這個練習是需要時間的,時間也是一定要犧牲的。
一年級的東西還是少的,等以后二三四五年級,孩子的練習卷、作業本會越來越多,如果現在不養成習慣,以后會給他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障礙。
2. 保管好自己的文具書本不遺失
孩子的書本、練習本上面都會貼上自己的姓名貼,但是很多文具沒有。
有的小朋友在這方面沒什么意識,今天帶五支鉛筆掉兩支,第二天爸爸媽媽補好了之后又掉了一支。剛入學掉點文具沒什么,但如果孩子經常掉文具,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很可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他覺得掉了也無所謂。
有的孩子很有趣,自己的文具丟了之后老師撿到還給他,他還說“這不是我的”,甚至有的貼了名字他也會認為這不是他的。對于這類孩子,爸爸媽媽一定要耳提面命反復強調,先是把所有的姓名貼都貼好,然后告訴孩子,讓他知道東西不要輕易掉,一旦掉了以后,你馬上要把它找回來。這個習慣一定要培養好。
如果孩子能在入學后,養成這四個習慣,基本小學五年你不用太擔心了,絕對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