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護城河”是目前流行的說法,也就是如何防止競爭對手的威脅,持續放大自己的優點,其實質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護城河修的越寬,城樓建的越高,自己就越有安全感,競爭對手的模仿與攻擊就會比較難,而構建戰略護城河,無疑是企業持續成長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企業如何構建戰略護城河?逐漸積累形成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從而立于不敗之地?戰略護城河的構建一般分為三個步驟:企業首先要意識到建立競爭優勢的重要性,不要只考慮抓機會與模仿他人,其次,要對標行業主要競爭對手,在研究對方的基礎上慢慢摸索相對競爭優勢的因素與打造方法,因為一開始想謀求比競爭對手有壓倒性的優勢是不可能的,最后,在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開始深度思考行業,并逐步開始建立核心競爭優勢。
企業競爭優勢打造三步驟:有意識、找相對(建立比較競爭優勢)與成核心(打造核心競爭力)
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企業經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做點生意賺點錢,那根本不需要去想“護城河”的事兒,想辦法賺錢就好,操這心干嘛?
反之,如果有追求,不安于只做一個小商人,還想要企業有更好的發展,那就必須要考慮持續增長、組織能力與競爭優勢的打造,因為,這些東西才是企業不斷發展的基礎與基因。在這一步,不需要考慮其他,只需要老板的決心:到底想做一家什么樣的企業?是長期還是短期?肯定的,有追求的答案背后,是打造競爭優勢的起點。
企業如何構建比較競爭優勢?所謂比較競爭優勢,就是相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的地方。這樣一說,大家可能認為比較競爭優勢要對標行業同類型企業,然后比對手做得更好就可以了。錯!競爭優勢建立的起點一定不是對手,而是客戶價值!
如何只看到對手,那就只能圍繞對手展開經營管理活動,而忽略了客戶想要的價值,只有圍繞客戶價值布局,滿足客戶的需求,企業才有存在的理由。那如何理解客戶價值呢?客戶想要的價值無非三個層面:
第一,產品價值。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感到滿意,比如價格、質量、功能、可選擇性等,總之,就是讓客戶感覺“好用”。比如,客戶重復購買某個產品,到某個固定的理發店去理發,背后都是客戶認為某種產品或服務能滿足自己的要求。
第二,客戶關系。如果說產品價值是一次性的,那通過高質量的服務讓一次性變成重復性購買行為,讓彼此的關系產生黏性,這是更高級的客戶價值。比如對客戶需求響應速度更快,產品交貨期更快,讓客戶的體驗感更好,與客戶的每次接觸點都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等方面,都屬于為增加客戶黏性做積分,時間久了,客戶對你的依賴性增加,客戶關系的價值就會大大增強,競爭優勢就有了。
比如,京東自建物流體系,就是因為借助第三方物流無法滿足客戶對產品交付速度的要求,網購下單以后,每個客戶的首要需求一定是第一時間拿到網購產品,越快越好,第三方物流不可能為自己所用,所以京東自建物流體系,很快與其他電商區分開來,構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第三,企業形象。通俗來說就是品牌,品牌一旦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認知,企業就相當于自動具備了“防火墻”。品牌具備自動識別功能,某個品牌對客戶有強烈的導向性,客戶就認這個品牌,其他品牌根本不好使。但品牌是個結果,就品牌談品牌沒有任何意義,只有長期堅持客戶價值,并不斷付諸行動,品牌才能逐步建立,競爭優勢也就由此產生。
1-10級比較競爭優勢,級別越高,比較競爭優勢越大
明確了客戶價值的三個層次,需要確定本企業的客戶價值維度,是產品價值還是關系價值,亦或二者兼有,然后圍繞所選擇的客戶價值配置資源,不斷把價值做強, 慢慢就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比較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的最高層級是核心競爭優勢,也就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內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并且把多種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所以,品牌、技術、人員等單一能力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而是把企業各種單一能力整合到一起,最終體現為為客戶提供價值的整體能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最終追求
筆者認為,核心競爭優勢是企業的最終追求,短時間內很難建立或獲得。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先建立比較競爭優勢,通過高質量的產品以及持續性服務不斷把比較優勢做強,比較競爭優勢的價值點越多,對手想要超越的難度就會越大,時間久了,比較競爭優勢慢慢就會成為核心競爭優勢。
戰略護城河,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通過有意識、找相對以及成核心三步驟,企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建立,不是緊盯對手,而是聚焦客戶價值,企業運營管理體系的核心,就是圍繞客戶價值做深、做強,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