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少量真正好而有用的東西,勝過懂得非常多的平庸而無用的東西。(愛默生)
我們屬于反芻動物,僅僅用大量的書充填自己對我們來說是不夠的:只要我們沒有嚼碎,沒有將吞噬的一切好好消化,書籍便不會賦予我們力量和養料。(洛克)
學習很多無益的知識,不如去了解少許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會使你遠離惡,走向善;無益的知識技能只會將你帶入驕傲的誘惑之中,妨礙你清楚地理解你所需要的人生之道。
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虛假的認識。一無所知勝過將謊言視為真理。
在獨立思考時我們可以避免如此多的不必要的閱讀。(利希滕貝格)
最重要的知識是,知道如何生活得好。即生活中惡盡可能地少,善盡可能地多。(加爾文)
夸夸其談者往往是知之甚少者,知之甚多者往往沉默寡言。
這樣的情形很普遍是因為,知之甚少者總是認為他知道的東西便是重要的東西,于是想講給所有人聽。知之甚多者則知道,還有比他已知的東西多得多的東西,因此他只是在別人需要時才講,而如果別人不問——他便不講。(盧梭)
知識貴在質量,而非數量。有些人可能知道得很多,卻不知道最重要的東西。
無知并不可恥和有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無所不知,可恥和有害的是,不知道故作知道。(帕斯卡)
為了拔掉扎在腳上的刺,往往必須借助于另一根刺,而腳上的刺一旦拔掉,兩根刺同時都可以丟棄。同樣的,惟有為了除去蒙蔽“真我”的無知,智慧才是必要的,但智慧本身并無價值,它不過是工具而已。(婆羅門教哲言)
永遠不要羞于問別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要永遠說真話,盡管你知道,真話會令人不愉快。
有學問卻不用者就如同只知耕地,卻不知播種者。(阿拉伯哲語)
我們期待于老師的是他能在學生中首先造就深明事理的人,然后是明智的人,最后才是博學多識的人。(康德)
藝術是對人的一種影響,在此影響下人們心中隱秘的東西變得明顯,含混不清的變得清楚,復雜的變得簡單,不重要的變成了必需的。真正的藝術家總是使藝術品通俗易懂。(阿米爾)
真正的科學與真正的藝術有兩個不容置疑的特征:一是內在特征——獻身于科學與藝術的人不是為了物質利益,而是要忘我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二是外在特征——他們的作品要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約翰·羅金斯)
藝術是人類的活動,即一個人自覺地、用已知的外在手段向向另一人傳達他所體驗的情感,而另一些人被這些情感所感染并去感受它們。
藝術是人類進步的兩種手段之一。人借助于語言交流思想,借助于藝術形象與現實和未來的所有人交流情感。(列夫·托爾斯泰)
單純永遠是情感達到崇高境界的證明。(達蘭貝爾)
請避開一切矯飾的、離奇的、惹人注目的東西。唯有單純有助于人們彼此接近。(梭羅)
實質上,惟有自我的基本思想是真實而富于生命力的,惟有你能夠明白它們的真正含義。其他的、讀到的思想——是別人桌上的殘羹剩飯、外鄉人的衣服。(叔本華)
要說服一個人,只有通過他本人的思想。這就是說,我應當假定,他的悟性好并且準確無誤;否則指望我能夠用我的道理將其吸引到我這邊是無用的。同樣地,不通過他本人的情感,我便無法感動他的心靈。那就是說,我應當假定,這個人擁有一顆眾所周知的善心;否則在我描述惡習或者在我夸贊美德時他永遠不會對惡習有厭惡感、對美德有渴求感。(康德)
謊言最平常和最普遍的原因是企圖欺騙的并非眾人,而是他自己。這種謊言是最有害的。(盧梭)
人的誠實程度是他道德完善程度的指示器。(中國諺語)
善良和真理互為條件。(孔子)
噢,尋求真理的你,要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想達到自己的目標!要將自己心靈的視線集中到那統一的不受貪欲影響的純潔的世界。(婆羅門哲言)
文明人就是指——懂得自己生活使命的人。
人們為了自己的幸福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消除自己身上的肉欲、驕傲和貪財。如果一個人不從自我的改善做起,任何的改善都無從談起。(拉門奈)
智慧的獲得要靠獨處時的內心活動以及與他人交際中自我的提高。(伊斯蘭蘇菲教派哲言)
每個人都在別人身上有一面反映自己的鏡子;我們可以從這面鏡子里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罪過或缺點或種種不足。雖然如此,我們大多數人,就如同狗照鏡子一般,設想著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只狗。(叔本華)
為了按照自己的規律生活,蜜蜂就要飛,蛇就要爬,魚就要游,而人就要愛。因此,如果一個人不去愛他人,對他人待之以惡,則他的行為就像鳥在水里游、魚在空中飛一樣不可思議。
◆ 可憐的不是人的死亡,或者他丟了錢,他沒有房子,沒有財產,這一切本不是屬于人的。真正可憐的是,人失去自己真正的財富和最高的幸福:愛的能力。(愛比克泰德)
◆ 肉體的幸福,和各種各樣的滿足,我們都可以得到,只要從他人身上去搶奪的話。靈魂的幸福,愛的幸福,我們也可以得到,不同之處在于,前提是只有增加他人的幸福。
◆ 當你感到痛苦,當你害怕他人,當你生活發生混亂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讓我不去再想那些與我無關的事,我要愛所有與我相逢的人,別的都不想,隨它去吧。只要嘗試一下這樣的生活,你會看到,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有條有理,你將無所畏懼,也無所欲求。
◆ 桶里裝滿水,即使桶底只有一個小孔,水也會流光。同樣,人的心中即使只對一個人抱有敵意,那他靈魂中所有愛的喜悅都難以保持。
◆ 在人的不平等現象中,其過錯主要不在于那些在別人面前自恃為尊的人,而在于那些在自恃為尊的人面前自認為卑賤的人。
◆ 我們往往對生活不滿,是因為我們不是在應有的地方尋找幸福。
所有邪惡的根源都在于此。
◆ 認為所有人都與自己同樣平等,這并不是說,你像別人一樣強壯,靈活,聰明,有學問,善良,而是說在你身上有著世上最重要的,而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同一的上帝的靈魂。
◆ 無法讓高個子和矮個子、強壯的和弱小的、敏捷的和遲鈍的、熱情的和冷靜的都做到一模一樣,但能夠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是,對小的和大的、強的和弱的、聰明的和愚笨的都同樣去敬重和愛。
◆ 對于基督徒來說,愛是一種希望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的感情。
◆ 不能把不平等和愛聯系在一起。愛,只有當她像陽光一樣,平等地照射到一切置于其照射范圍之內的物體時,愛才是愛。
◆ 同樣地愛所有人很難做到,但不要因為難以做到,就說不必努力去做。所有好事都是難以做到的。
◆ 對那些身份越是不平等的人,就越需要努力去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
◆ 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夠,也不應該為了他認為善的事而行使暴力,這種學說是合理的,其原因只有一個,所有人對于善的理解并不是統一的。
◆ 若要以勢力壓人,需要許多脅從者;而若要以理服人,無須任何幫手。那感覺自身有足夠的力量掌握智慧的人,不會去訴諸暴力。(蘇格拉底)
◆ 法庭,警察,軍隊,是再糟糕不過地打亂了人們生活的友愛和和諧,當人們把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這一切制度上時,他們就不再去考慮要靠自己的力量為自己建立一種和平的生活。
◆ 人越不滿足于自己和自己的內心生活,他就越是要在外在的公眾生活中顯示自己。
◆ 人們常常生活得不好,僅僅因為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安排別人的生活,而不是他本人的生活。他們覺得,他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安排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排更多的,所有人的生活。但這同時他們忘卻了,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他們權限以內的事,而安排別人的生活卻不是他們所能做到的。
◆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相信,人類的使命就在于不斷地趨于完善,相信能夠做到、甚至是很輕易地對人類加以改造,并消滅所有的惡行和不幸。這些幻想并不可笑,相反,比起那些陷入邪惡的老人的觀念來說,這些幻想中所包含的真理要多得多,當這些年老的人并沒有像人所應有的那樣度過其一生之后,便勸告人們什么也不要尋找,而只是像動物一樣地生活。
年輕人如此幻想的錯誤僅在于,他們把對自身、對自己靈魂的完善推到別人的身上。
去做自己生活中的事吧,改造并完善自己的靈魂,要堅信,只有通過這種途徑,你才可以用最為有效的方式促進人類共同生活的改善。
◆ 如果你發現社會制度是惡劣的,你想改造它,那么你要知道,為此只有一種方法:這就是讓所有的人都好起來;而為了讓所有的人都好起來,則你力所能及的只有一件事:使自己做得更好。
◆ 我們享受著文化和文明的幸福,而不是道德的幸福。就人們的現實生活狀況來看,可以說,國家的幸運是與人民的不幸同步增長的。這樣一來,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對自己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的文化和文明還未曾出現的時候,我們處在原始的生活狀況中,是否比處在如今的狀況中更為不幸呢?
不使人成為道德的人,就無法使他們成為幸福的人。(康德)
◆ 只要仔細考慮一下,政府利用它的權利所做的事的實質,就會明白,那統治人民的人必然都是些殘忍的、寡廉鮮恥的人,其道德水平肯定低于同時代、同社會一般的人,別說道德完美的人,就是沒有完全到寡廉鮮恥地步的人,也不可能爬到寶座上去,或者成為大臣,成為決定全體人民命運的立法者,既是有完美道德的人,有是治理國家的人,這種說法有一個內在的矛盾,就如同說一個妓女保持著童貞,一個醉鬼頭腦清醒,一個強盜性情溫順一樣。
◆ 強盜搶劫的是富人的財產,而政府搶劫的是窮人的財產,幫助政府犯罪的富人會受到保護。強盜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做他的事,而政府幾乎不會冒任何風險。
◆ 國家制造犯罪的速度,比起對他們加以懲罰的速度要快。
◆ 人們盡力把自己束縛起來,以便某個或某些人來推動他們:而后把緊緊捆縛這一群人的繩子隨便交個一個人完事,他們還感到不解,為什么他們的日子這么糟糕。
◆ 所有肉體的罪孽:淫蕩,奢侈,不勞而獲,貪圖私利,陰險狡詐,這一切都出于一種觀念,即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肉體,進而使自己的靈魂屈服于肉體。要擺脫罪孽只有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靈魂,是自己的肉體屈服于靈魂。
◆ 人的一生,如果它僅僅是肉體生活的話,那么它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對人的心靈,對人的理性,對人身上美好的一切,都是一種罪惡的嘲弄。
◆ 我們欺騙著自己,為了臆想的生活而葬送實際的生活,這還不夠,我們在這種對保障的追求中,最常毀掉的正是我們想使之得到保障的東西。
◆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
◆ 如果你不期望,也不愿意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那么別人對你來說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但如果你的幸福掌握在別人的手里,那么你對別人必會心存忌憚。(愛比克泰德)
◆ 為自己的意志而生,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帕斯卡)
◆ 你所獻出的,即是你的,你所保留的,卻是別人的。
◆ 把全部精力都用于滿足某些動物需求的人,會葬送自己真正的生活。
◆ 擺脫肉體自私的主要困難是,肉體的自私是生活的一種必要條件。人在童年的時候它是必要的,自然而然的,但隨著理性的顯現,它就應逐漸減少,最終消失。
孩子不會為自私而感到良知的譴責,但當理性顯現出來的時候,自私對人本身來說就成為一個負擔;隨著生活的進展,自私心就越來越淡薄,而當死期臨近的時候,它就會完全消失。
◆ 人不停止考慮自我,就無法獲得幸福。但不徹底這樣做是不行的,即使保留絲毫自私的雜念,也會敗壞一切。我知道,這很難,但我也知道,為了獲得幸福我們別無選擇。(艾·卡朋特)
◆ 如果我們說生活就是苦難,這只是與想象中的另一種更好的生活相比較而言… …
◆ 不管命運之手是怎樣的,對我們有利還是不利,只要生活的任何一個瞬間落到我們頭上,我們就使它變得盡可能更美好,這既是一種生活藝術,也是理性生命的真正優越之處。(利希滕貝格)
◆ 一個哲人說過:我為了尋求幸福,走遍了整個大地。我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尋找這幸福。有一次,當我已完全喪失了找到它的希望時,我內心的一個聲音對我說:這種幸福就在你自身。我聽從了這個聲音,于是找到了真正的、始終不渝的幸福。
◆ 如果人們除了自己的靈魂之外,不把任何東西稱作自己的東西的話,他們就是幸福的。(佛教教義)
◆ 生活的任務就是追求完善,能夠明確地證明這一點的,莫過于這種現象,即在自我完善之外,無論你有什么期望,或者盡管你的期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或者很快就得到了滿足,你的這種期望的魅力立刻就會化為泡影。
只有一點不會失去快樂的意義:對自己趨向完善的意識。
只有這種不斷的完善才能帶來真正的、不斷增長的快樂。在這條道路上每走一步你都會獲得應有的獎賞,并且立刻就會得到。而任何東西也不會剝奪這種獎賞。
◆ 凡把自己的生活視為靈魂完善的人,不會感到不滿足,因為他所期望的永遠在他的掌握之中。(帕斯卡)
◆ 真正的幸福并不多。只有在所有人都看來是幸福和善的,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善。(馬可·奧勒利烏斯)
◆ 一些人在權勢中尋找幸福,另一些人在求知中、在學問中尋找幸福,還有人在享樂中尋找幸福。這三種欲望的類型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學派,所有的哲學家都遵從這三者中的某一種。而那些比其他人更接近真正哲學的人明白,人類共同的幸福即所有人追求的對象不應存在于任何一種只由部分人可以掌握的部分事物中,這些事物一旦被分割開來,則屬于某人的那一部分不僅不會給他以享樂,反而會因缺少了其他的部分而帶來悲傷。他們明白,真正的幸福應該是能被所有人同時享受的,它不會減弱,不會引起嫉妒,任何人也不會不由自主地失去它。這種幸福是存在的:這種幸福就在愛之中。(帕斯卡)
◆ 如果你期望真正的幸福,那么不要到遙遠的地方,不要到財富和榮譽中去尋找,不要向別人去乞求,為了幸福,既不要卑躬屈膝,也不要與他人爭斗,用這些方式只能撈到財物、官銜和各種不必要的東西,而人人需要的真正幸福,從別人那里是得不到的,既買不到,也討不來,即使得到了也徒勞無益。你要知道,一切你自己無法獲取的東西,都不是你的,你也不需要;而你所需要的,你隨時都能自己獲取,只要用你善的生活。
是的,幸福既不靠天,也不靠地,只靠我們自己。
世界上只有一種幸福,我們所需要的也只是這種幸福。這種幸福是什么呢?就是愛的生活。得到這種幸福是很容易的。(斯科沃羅達)
◆ 要懂得并記住,如果一個人是不幸的,過錯只在于他自己。人只有在想要得到他無法得到的東西時,才是不幸的;如果他想要得到的,是他能夠得到的,這時他就是幸福的。(愛比克泰德)
◆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處境不滿,他可以用兩種方法來改變它:或者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或者來改善自己靈魂的狀況。前者不是隨時都可以做到的,后者則永遠隨他自己掌握。(愛默生)
◆ 在我看來。人應當把做一個幸福而知足的人確立為自己的第一原則。應當為自己的惡行和不滿情緒感到羞愧,應當懂得,如果在我身上或心中有什么不對勁,我不必把這些東西告訴別人,不必抱怨,而應盡快地努力糾正那出了問題的部分。
◆ 注:未注明的均為托爾斯泰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