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最難的不是背單詞,學語法、音標,而是轉換自己的英語思維,這也是學英語最關鍵的地方。
大部分人小時候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只為應付考試,從沒用過英語思維來學習英語,以至于后來成啞巴英語無法使用。小編整理了一些養成英語思維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 調整漢語思維,注重形合
中國人說出來的英語大多是“Chinglish”,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語言思維方式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母語導致了一貫的漢語思維,因此無論是寫作還是口語都會帶著中文腔。
語言只是人們用來交流溝通的載體,其背后是深厚文化以及慣有的思維方式。因此,要想脫離我們的母語去調整另一種思維方式,著實不易。中文的特征在于兜兜轉轉,以其內在含義表達中心思想,但英語有著很大的不同,不需要過多的描述修飾,只是簡單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這就是為什么小編會說,學英語還是要跟著地道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外教。不僅學習她們的發音,還能學習她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這里推薦給大家地道的口語句子三百句,每天背幾句,有助于練習英語思維。
二. 顛倒因果次序,培養英語思維
中文對于事件的描述是先有道理,再得結論。而英文則是先將述觀點、結論,再說事實狀況。簡單說,英語是先說所以,后講因為,中文則相對委婉,先說原因,再說結果。中英文的思維方式大有不同,因此,依照著中文的思維去學習英語,當然會出現“中國式英語”,錯誤不斷。
這就是為什么老是常常講語法,什么“定語、狀語”學生都是只會背曲兒,不會使用。可見思維方式的差距在語言學習上會是多大的難題,因此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多看些國外電影、聽些國外歌曲或是讀一些外國人出版的書籍,當然最好不要是中國人翻譯過來的,以免再次出現中國式思維的現象。
三. 改掉泛動詞化的中文思維,去動詞化
建立英語思維在于點點滴滴,不是一時就能培養出來的,除了上述兩個差異之外,中英語在動詞的使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小編建議在學習英語時不要總是想著翻譯自己說出來的英語,而是把自己要表達的含義直接經過英語講述,直接簡單一些。
在動詞使用上,英文很多時候是用名詞、形容詞、介詞來描述動作,而不是一定要使用動詞。這就是中英文的差別所在,很多時候,我們所見的很多英文語句都是如此,在描述動作時并不經常使用到動詞。
當然,小編整理的還遠遠不夠,比如英語中比較難的時態變化、被動主動等都是中英文思維的不同。不過,小編想說的是:中英文思維方式雖然差異很大,但是由于語言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便利的使用,所以不能因為語言的不同而使自己混淆,還是要時刻保持清晰的語言思維。
本內容從網絡整理,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