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子柒最近因為一條熱搜火了。
很多人想問李子柒是誰?
她是一個90后視頻博主,在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坐擁735萬粉絲。
YouTube是怎樣的一個平臺?
每月登錄用戶達20億,每天平臺視頻觀看總時長超過10億小時,覆蓋到了95%的海外互聯網用戶。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人可能對735萬這樣的數字都沒什么感覺了。
但我舉個例子:美國影響力最大媒體之一,可能也是全球影響力最大媒體之一的CNN,在YouTube也只有792萬粉絲。
就可想而知,她有多厲害。
其實簡單來說,她應該算是一個網紅。
大部分人每天都是腳踏實地的生活,相信付出與收獲成正比,不喜歡浮夸,靠炒作搏捷徑的事情。
所以網紅一直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這個詞也在逐漸走向貶義化。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的,李子柒就被稱之為網紅界的清流。
她的那些視頻作品都來源于中國人真實,古樸的傳統生活,以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著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展開。
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美食文化,還通過鏡頭語言呈現出了田園生活的風光,令無數外國網友喜愛并評價說“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紹,被我們忘記的那些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
國外的網友親切的稱她為'東方美食生活家'。
很多人也是因為她開始了解現在的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因為她開始學習中文。
甚至有的人還因為看了她的視頻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癥。
其實某種程度而言,李子柒備受外國人歡迎與《臥龍藏虎》在國外被群眾深愛著的原因大致相同。
歐美國家認為《臥虎藏龍》中展示了神秘而古老的東方世界,無論是意蘊深遠的東方式情感表達,還是片中所呈現的金黃大漠、紅色峽谷、翠綠竹林等畫面,都令他們心曠神怡。
西方對中國這個浪漫而神秘的東方國度,一直抱有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想象,以及無止境的好奇心與窺視欲。
其實不光是在國外,在國內她也被很多人所喜愛,微博上有2108萬人關注她,抖音更有有3018萬粉絲,收獲了近億點贊量。
我們每天在快節奏、高強度的都市生活中,抽空看看她的視頻,觀賞一下那些貌似離我們很“遠”的山中日月,便能夠放松疲憊了一整天的身心。
而且李子柒的視頻還拍出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家鄉的味道”。
釀醬油、蒸窩頭、吊柿餅、吊柿餅,每個鏡頭都那么細致,親切。
拍出了“鄉愁”,也做出了“媽媽的味道”。
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熱愛,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
小小的李子柒背后,是大大的中國情啊。
在我們心里她是“種豆南山下的陶淵明”,在外國人眼中她或許就是隱居瓦爾登湖畔的梭羅。
其實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內心深處對美好的向往都是一樣的。
她視頻中田園風光背后的脈脈溫情,滿足了每一個現代人對于遠方的向往。
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這樣一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美好愿景。
2
如果說李子柒的視頻打開了西方世界欣賞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
那我認為這絕對是好事。
但最近大家熱議的“是不是文化輸出”這個事,我認為把一些標簽標簽貼在她身上是不合適的。
有人發現李子柒在Youtube上已經有七百多萬粉絲,粉絲來自全世界各地,每個月還能賺大幾十萬美元外匯。
進而論證這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輸出,反駁者則認為,把李子柒說成文化輸出是過分拔高,李子柒代表不了中國。
有人反對過分拔高李子柒,可是這算不算也是過分拔高“文化輸出”了呢?
每一個作品本身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歡與否都是雙向選擇,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規范,他人無需苛責。
況且視頻里呈現出的李子柒,只是個有些“不普通”的“普通中國姑娘”而已。
如果說外國網友在她身上捕捉到了那些閃閃發光的優秀品格,并且據此以為中國人整體都具有這樣的品格,從而提升了對我國的印象,那是極好的。
但這不是誰主動“輸出”的結果,只是自然流露罷了。
文化輸出的最終概念是讓別人認同你,喜歡你,羨慕你,模仿你,甚至想成為你。
因為喜歡這個東西而去接受他的設定,進而對他的設定感興趣,進而想要去了解他的設定,這才是成功的文化輸出。
如果總想著傳統,內涵,精髓,高雅,,而不去想文化輸出的受眾愿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文化傳播是很沒有效果的。
外國人喜歡中國武術從不是因為什么“以武止戈”的內在哲理。
而是因為李小龍在外國人眼中很帥很強很出名。
固然我國的京劇很偉大,可遺憾的是天然的語言障礙和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少,外國人很難去聽懂這咿咿呀呀,獵奇心理之外,能夠真正喜歡上京劇這種藝術的外國人真的太少太少了。
文化這種東西,只有扎根群眾才有生命力。
成功的文化輸出向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
所謂的文化輸出到國外,不是為了去尋找去展現一個想象中的中國。
不能為了“雅”而去“雅”。
而是應該記錄下能看到的現實,真實的東西才能打動人,感染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輸出需要打破過去的條條框框。
所以李子柒不僅是文化輸出,而且還是我們所需要的真實的優秀的文化輸出。
3
12月10日,央視就“李子柒為何火遍全球“一事發表自己的觀點:
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國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熱愛,也解釋了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沒有翻譯卻依舊火遍全球。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樣熱愛生活,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
難不成全是因為外國人的好奇這才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傳播奇跡嗎?
不是,不光是好奇,更重要的是他們看懂了李子柒的熱愛,也觸動了他們心底里的熱愛。
這種熱愛是相通的。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李子柒的視頻中,沒有一個字夸了中國有多么多么好。
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中華文化是一條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著豐富內涵和不同方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積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日新月異變化。
把這樣一個博大精深而復雜多樣的中國故事講好,并不容易,需要尊重傳播規律、用符合現代人接受的方式進行。
李子柒并不是孤獨的前行者。
在“傳統文化借助新興傳播手段煥發光彩,贏得世界掌聲。”這條道路上。
他們也在努力著,奉獻著。
4
與“李子柒”相比,“辦公室小野”在國外的走紅主要是以創意取勝。
作為國內最成功的“出海博主”之一,她的YouTube粉絲也有700多萬。
辦公室小野本是一家文化創意公司的普通員工。
普通的人總是有著大大的夢想。
小野說過她自己本身一直就是個“創意工作者,腦洞不大不舒服”。辦公室氛圍很輕松,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一開始做辦公室烹飪,做出來的東西也都是自己吃。
然后就將自己平時稀奇古怪的腦洞和食物制作過程都拍攝成了短視頻,拍攝場地就是小野實際工作的辦公室,上傳網上之后受到網友熱捧。
創意獨辟蹊徑,聚焦于辦公室美食,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做飯材料下,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從而吸引了廣大粉絲。
2017年2月辦公室小野因發布《飲水機煮火鍋》等辦公室花樣美食作系列腦洞視頻而受人關注 ,4月獲得金秒獎最佳女主角 。
在海外平臺,2017年也開始正式上傳視頻,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過3000萬。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上了頭條,有超過10家海外媒體邀約她進行采訪。
或許是因為全世界的人都是吃貨,她的作品引起國外各種人群的共鳴。
看過她視頻的外國人,都被她的腦洞折服了。他們無法想象我們做事情居然也可以這么有創意。
以小見大,詼諧幽默中向外國展示了現在中國年輕堪稱變態的創新能力。
“辦公室里不止眼前的KPI,還有吃和遠方。”
這是辦公室小野告訴我們的,而她也是這句話及背后態度,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在我們眼中辦公室是一個枯燥又無聊的地方,但她偏偏能出其不意,就地取材,將工作與生活的趣味享受完美結合。
“我不想當什么‘烹飪老師’,既不希望教你怎么做菜,也不想科普什么烹飪知識,我只想給大家展示一種生活態度。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這是辦公室小野向全世界展示出的生活態度。
5
除了視頻影像上的輸出,我們國家在文學輸出上也有不小成就。
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在國外就受到各種美譽,2015年,劉慈欣,憑借《三體》獲世界科幻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是亞洲首次獲獎的作家。
當時有人這么說過:“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后,我們毫不懷疑,他一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更有國外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后感嘆:沒想到在科幻逐漸沒落的今天能看到中國作家寫出如此重量級的作品,讓人大開眼界,你是當今科幻文壇的基石,我們佩服你,尊敬你,不僅是中國需要你,全世界都需要更多你這樣的人!”
一部作品,打破以往歐美對我們國家長久以來文化創作的認知。
當時還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奧巴馬讀了《三體1》和《三體2》,然后就癡迷于劉慈欣的作品,一心等著《三體3》的出版。
奧巴馬甚至還在網站上寫推文推薦《三體》:“它的視野很宏大,讀起來很快樂。與他相比,議會的事都是小問題。《三體》使我覺得每天沒必要為這些事煩惱。”
《三體3》的中文版出了之后,奧巴馬就讓白宮里的工作人員給劉慈欣發電子郵件,想盡快看到這部作品。但劉慈欣不知道郵件來自白宮,以為是垃圾郵件,直接給刪除了,又發了兩次還是這樣。
于是,奧巴馬通過我國外事部門找到劉慈欣,說想看《三體3》的英文版。
《紐約客》上也曾發表過一篇名叫《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的文章,更是將劉慈欣比作中國的克拉克,認為劉慈欣的作品是“人類進步的寓言,充滿具體細節而又超脫抽象”。
有這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很值得中國人驕傲。
今年7月4日,《三體》經日本最大的科幻出版社早川書房出版,正式在日本開售。
《三體》發售當日就登上了日本亞馬遜文藝作品榜第一,發售7天已經第10次加印,很多書店脫銷,長期缺貨。
許多日本知名作家為其打CALL寫推薦,包括小島秀夫、東浩紀、入江悠等日本名人都給出極高評價。
盛贊《三體》是普適性、文學性、娛樂性三者巧妙平衡的、恰似絕妙的奇跡般的超現實科幻小說。
因為日語中是沒有“科幻小說”這個詞的,日本NHK電視臺還專門為此出了一檔節目,來講解什么叫做“科幻小說”。
由于日本版只發售了《三體》的第一部,很多日本網友表示只看第一本就已經停不下來,表示自己想要請假,曠課,上班偷懶,在家讀《三體》,甚至想帶去居酒屋喝酒的時候看......
文化無國界,或許這就是其中的魅力。
6
客觀來說,當前我國在國際傳播能力上還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還相對單一。
所以迫切需要發揮多種力量,實現多點開花,多路進發,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動人心的優質作品。
文化創新“手段”多,“輸出'不妨多開花。
大國崛起,必然伴隨文化崛起,隨著文化輸出的加強,相信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但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輸出,怎樣去吸引人,我們需要去做改變的東西還有很多。
近些年來,中國的小說,李子柒,辦公室小野等人的視頻在國外取得的巨大成功絕大多數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
為什么?
因為近些年來中國實現了工業化,龐大的生產力和互聯網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構,讓中國文化不僅包含著中國的傳統,也蘊含著現代社會的共同價值。
文化不單單象征著中國的過去,也代表著現代社會和人類的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的文化,別的國家才有接受的基礎。
靠流行文化去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這可比強行讓外國人寫毛筆字、聽京劇要容易的多。
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實是沉淀的結果。
千千萬萬個中國人身上的特質,集合成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
李子柒的故事也激勵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領域里,從點點滴滴的細節中,以自己的方式,彰顯“中國人”的良好形象,托起我們的文化自信來。
我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更好的文化走出去。
我期待更多的“李子柒”出現”出現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