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交流的前提,孩子要學會傾聽,但同時也要學會表達。因為在交流這一“雙邊活動”中,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聽和說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不可分割。對于孩子,有活躍的思維,就要有大膽的表達;反過來,充分的自我表述和情感抒發又會進一步刺激大腦,從而使語言更加有力,思維更加活躍。而讓孩子尤其是那種沉默寡言或羞于開口的孩子變成一個能說、敢談、健談的孩子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的方法值得借鑒。家長“懶”一點兒、“笨”一點兒、“狠”一點兒,孩子就能多說一點兒 有些孩子到了說話的年齡,還“難開金口”,拋開遺傳、病理等因素外,很多時候是家長“太勤快”、“太聰明”、“太心軟”造成的。家長手勤,孩子嘴懶——如果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嗯嗯啊啊”地指向他想要的一樣物品,家長看見了二話不說,立馬拿起來遞給他,那么,孩子有什么理由非要把物品的名稱說來呢?當然沒有!久而久之,孩子的嘴就這樣在找不到任何開口理由的情況下,被家長勤快的手“關照”懶了。家長聰明,孩子嘴笨——如果孩子剛發出“果——果——”的音,家長立刻心領神會:“噢,寶寶要吃蘋果!”然后迅速體貼地把一塊蘋果送到孩子嘴里,那么,被香甜的蘋果堵住嘴巴的孩子還能顧得上說出“蘋果”兩個字嗎?于是,孩子總也不會說“蘋果”,只能“果——果——”地四不像地叫著。顯然,家長的聰明把孩子的嘴變笨了。家長心軟,孩子嘴硬——如果孩子口渴了,拼命指著杯子要水喝,這時,有些比較理智的家長通常知道這是激發孩子說出“水”的好機會,所以故意不馬上給孩子遞杯子,并且試著鼓勵孩子說“水”。本來,這一做法看上去很好,但遺憾的是還沒堅持多久,孩子一把“哭”這個“殺手锏”亮出來,家長就“投降”了,趕緊送水。然而,孩子哪領家長心軟的情,慢慢變本加厲地“嘴硬”起來,就是不肯說。結果,除了語言發展緩慢外,任性也養成了。看來,孩子語遲常常并非孩子自身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教育家蒙臺梭利這樣說:“一個高明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看來,在刺激孩子語言發展這件事上,家長“懶”一點兒、“笨”一點兒、“狠”一點兒,準沒錯。 家長少說一點兒,孩子就能多說一點兒 無論遺傳生物因素,還是環境教育因素,它們對孩子智力發展的影響,都必須通過孩子自身的能動活動來實現。心理學有一個試驗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兩只孿生貓 把兩只孿生貓養到能獨立行走時,給它們提供在食物、視覺刺激等方面相同的環境因素,唯獨一只被放在筐里,另一只被人拉著走。一段時間后,對它們進行生理、運動、視覺的檢查。被拉著走的貓,它的生理、運動、視覺各方面能力都很好,而被放在筐里的貓,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表現出明顯滯后。對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來說,如果孩子到了能說、該表達的時候,不給他足夠的機會去說、去表達,那么他的語言、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著名心理學家董奇教授說:“家長若對孩子說得特別多,90%是自己說,而讓孩子說的時間極少,這樣孩子說話的能力就可能受到影響,不能很好地表達。聽得明白和說得明白是不一樣的。”孩子的表達能力需要訓練,家長在必要的時候應該試著自己少說一點,多給孩子留些說話的機會。方法策略一點兒,孩子就能多說一點兒 有了自己少說一點兒讓孩子多說一點兒的意識后,接下來就要給孩子創造說的機會。生活中,訓練孩子表達的機會有很多,其中比較典型的一種方式就是讓他試著講述幼兒園或學校里的情況。這個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慢慢變得善于言談,而且可以大大減少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和牽掛,同時也利于鞏固和促進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但現實卻往往事與愿違,大多數家長常常因為從孩子嘴里問不出什么感到困惑。但凡遇到這種情形,家長多半準是埋怨孩子不會說、說不清楚,甚至主觀臆斷孩子不認真聽老師話,什么都沒學會等等。這真是冤枉了孩子!事實可能并非孩子表達能力欠缺,也并非上課走神……而是源于家長不會問。下面一組對話中家長的提問就是頗具代表性的沒有策略的問法。下課后① 女兒從英語班下課回來…… 媽媽:“下課了?今天上課表現得好不好?”女兒:“嗯。”媽媽:“老師表揚你了嗎?”女兒:“沒有。”媽媽:“老師沒表揚你是不是因為你沒認真聽講?” 女兒:“不是。”媽媽:“那老師怎么沒表揚你?”女兒:“不知道。”媽媽:“跟我說說老師今天教什么了?”兒:“忘了。”媽媽:“老師教什么了都不知道,還說沒有不認真聽講!”
這場母女間的對話顯然是以媽媽的憤怒而告終的不愉快的、失敗的對話。媽媽的問題是提了不少,看似也確實關心女兒,并且誠心誠意要給女兒說話和表達的機會,但媽媽得到的反饋僅有“嗯、沒有、不是、不知道、忘了”這令人生氣的寥寥數語。難道真的是這個小女孩有問題嗎?讓我們來對家長的話稍作分析:“上課表現得好不好?”——對女兒缺少信任;“老師表揚你了嗎?”——太功利,好像孩子上課就是要沖著表揚去的;“老師沒表揚你是不是因為你沒認真聽講?”——主觀臆斷,亂安罪名;“那老師怎么沒表揚你?”——沒完沒了,咄咄逼人;“跟我說說老師今天教什么了?”——這么籠統的問題,就算問老師本人也得說上二三十分鐘,讓孩子從何說起?現在你還能說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嗎?解決之道很簡單:提問的方法策略一點。下課后② 女兒從英語班下課回來……媽媽:“下課了?今天的英語課一定很有趣,對嗎?”女兒:“嗯,特好玩!老師和我們玩搶答游戲來著,誰說的快就獎給誰一個小貼畫。看,我得了一個!”媽媽:“聽上去真有意思!媽媽都想玩了,待會和媽媽一起玩好不好?”女兒:“好呀,可是你不會說英語單詞怎么辦?”媽媽:“你先來給媽媽當小老師,把我教會了再玩不就行了?”女兒:“就這么定了!”不用多說,這是場輕松、愉快的交談,媽媽不僅從女兒嘴里“套”出了不少話,而且還會在一個叫做“當小老師”的游戲中“套”出女兒英語課上的學習內容,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女兒的收獲則更大,不僅練習了言語表達,而且還通過給媽媽當老師、陪媽媽玩搶答游戲等活動很好地再現、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在她模仿老師充當游戲的組織者重新演繹游戲的過程中,她的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規則意識……都會得到良好的訓練。將這場對話中媽媽的提問策略歸納一下,無非是:從孩子的情緒、感受入手;善用肯定語氣;抓住孩子的興趣;在適當的時候把自己變成孩子。 循循善誘一點兒,孩子就能多說一點兒 馬丁?塞利格曼說:“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表達自己的性格,也是可以培養的。當孩子不敢表達的時候,不要誤以為他膽小如鼠。要想提高他的自信和勇氣,就要試著引導他走出自我。那么,他將變得不只勇敢,也將變得善于表達。” 想當飛行員的小男孩 爸爸:“告訴爸爸你長大后想當什么?”
兒子羞澀地說:“不知道。”爸爸:“爸爸在你這么大時想過當一名探險家,還曾經想過要當一名宇航員。想想看,你一定也有自己的夢想。”兒子想了想:“嗯,其實,我想當一名飛行員。”爸爸:“噢,這個理想不錯。不過,探險家能走遍地球上的每一個別人不敢去的角落,宇航員則能在太空上行走。說說看,飛行員能做什么?”兒子驕傲地說:“飛行員能飛上藍天!”爸爸:“是的,太棒了!可是,萬一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那該怎么辦?”兒子停頓了片刻:“我會先告訴飛機上的乘客綁好安全帶,然后我背上降落傘跳出去。”爸爸:“親愛的,你的這個想法很特別,能告訴我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嗎?”兒子的回答讓爸爸意想不到:“我必須趕緊去拿燃料解救我的飛機。”這個想法不僅讓小男孩的爸爸,想必也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到很意外吧?一個循循善誘的父親,不僅誘發出了兒子難得的心里話,也誘發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夢想,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位父親從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身上,誘發出了一顆善良、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