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鉤子 搜藏
【源自網絡】
篆刻中的文字基礎(圖文)
來源:新編篆刻五十講 文章作者:王義驊
我們一般把篆刻中的文字稱作“印篆”.而印篆應屬于篆刻中的篆法技巧部分。篆刻之道顧名思義分為“篆”與“刻”兩個部分,而“篆”印文是“刻”的前提和基礎,其重要性白不待言。僅懂得篆字的一般規律與法則或掌握了刻的基本技巧都不能說是真正掌我握了篆刻藝術的本質內容,只有在特定的印篆形式與相應的刻鑿方法被制作者融會貫通、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顯現出它的特定藝術價值。明清兩代則把篆字作為提攜篆劉藝術最關鍵的因素而做足文章。
古璽印和秦印所用的文字就是當時使用日常文字,因此,先民們不存在一個學習篆字的問題,他們制作印章更多地是考慮其制作工藝。漢代普遍使用隸書,在印章上卻則采用摹印篆(一種比較方整的篆文)。雖然許慎在篆書退出歷史舞臺之后提出了他的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但古璽印也好,漢印也好.都不受《說文解字》中的篆法所囿?!墩f文解字》對于理解古印的文字并沒有帶來直接的依據。但它通過對標準篆字的解釋和結構上的研究,為后人對古印文字的深入考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途徑。元、明兩代篆刻復興,由于長期不接觸使用篆書,不用說是普通老百姓.就是文人篆刻家們對篆書也束手無策,時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所以在研究篆書的時候不得不把《說文解字》作為圣典。所以《說文解字》在某種程度上應當講是了解印篆的基石。
事實上合乎篆書者并不一定就合乎印篆。印章所特有的摹印篆是在小篆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它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人們所接受,并在印篆領域形成一種特定的法則和審美規范,如《漢印分韻》、《繆篆分韻》、《漢印文字征》、《璽印文綜》等字典中收錄的印篆,它們才是指向篆刻的工具書。
書法中的篆書和印篆中的篆字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何把握住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印章中的篆字既符合篆書的規則,又能充分地在印章中體現它的藝術魅力,這是問題的關鍵。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在這些精美絕倫的器物上的金文刻辭,錯落有致,線條遒勁,為篆書藝術和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審美參照。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批古璽印所采用的文字屬于大篆,而石鼓文作為大篆的一種,無論在結體還是線條上都較為勻整,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它是一種比較規范的文字系統,為秦統一六國文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據。小篆是秦統一以后的一種標準文字體系,它使得文字的運用更規范化,具有統一、規范、易識、易辨、結構簡潔等特點。保存至今那一時期諸如:權、量、瓦當、刻符、泉幣、印章等實物上的文字因受到工匠制作工藝水平的影晌,與標準小篆相比顯得有些散亂與不同,究其實質都源于秦小篆一系。漢代篆書對于篆刻的貢獻而言,最主要的是摹印篆的出現。漢代工們將秦小篆作了簡化和進一步的規范,結體顯得平正、方直、整齊,筆畫隨空間的需要而增減,線條注重變化,稱之為摹印篆。摹印篆中又衍生出那些因整體、結構的需要而變得曲折回繞,更具美術化傾向的印章文字,世稱“繆篆”。
隋唐以后出現“九疊篆”,這種篆書形式在印章中出現,是對篆書崇尚裝飾的一種極致體現。宋元明清以后在印章用篆方而也有不少新的發展,但終未能形成一個時代用篆的主流,對于這一時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其印章的風格流派取向。
鐵鉤子 整理
【源自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