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一些所謂“逆生長”保健品受到質疑。一把藥丸替代正餐,未免舍本逐末,白花了銀子事小,傷了身子就攤上大事了。保健食品并非人人適宜,當有人宣稱某個產品能包治百病,或為某個產品投入太多金錢時,就該考慮是否墜入騙局。
身體周刊記者 許珈 屠俊
“怕死、怕累、怕生病,還怕丑的小吳小姐每天要吃下那么多的營養輔助品,光吃這些都飽了!女性專用維生素、維生素B群保持好體力;C解救每天曬燈的我;膠原蛋白、蔓越莓、Q10、A酸讓我美麗;牛樟菇、牡蠣原液讓我有精神;肝精、刺五加等讓我降火氣助元氣,每天都放好在藥盒里乖乖地照三餐吃。”
這是女星吳佩慈微博中寫的一段話,亦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或是為了減肥把營養片當代餐,或是怕營養不夠在三餐之外再添瓶口服液,“您吃的保健品的種類再多,也不會復雜過天賜的食物,科學研究再精準,也是有局限性的,很難做到全面滿足人的需求,或是沒補足,或是補過頭,不易達到真正意義的營養平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馬愛勤說。
各種片劑替代正餐,未免舍本逐末,白花了銀子事小,傷了身子就攤上大事了。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一些所謂“逆生長”保健品也受到質疑。用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科技情報研究所副所長高惠君的話說,保健食品絕對不能替代一日三餐,也并非人人適用,當有人宣稱某個產品能包治百病,或者為某個產品投入太多金錢時,就該考慮是否墜入騙局。
五花八門的片劑
維生素片、復合維生素片、葡萄籽提取物、膠原蛋白……在商業化時代,各式各樣的片劑、口服液不斷出現在眼前。我們把這些具有調節身體機能卻并非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食品叫做保健食品。
從廣義上說,保健品是各種有益于身體健康的食品、藥品、器具、器械的總稱,而我們平日掛在口邊的保健品,只是保健品的狹義概念,即保健食品。對于保健食品,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在中國,衛生部在1996年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界定:保健食品指表明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特定人群食用;有調節機體功能作用;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2005年4月30日國家食藥監局第19號局長令頒布后,營養補充劑進入保健食品范疇。
在此之前,美國1994年《膳食補充劑與健康教育法》規定保健食品為膳食補充劑,既涉及人們熟悉的各種營養元素,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膳食纖維等,又包括草藥或其他植物及其提取物中非營養元素成分。
而日本1991年修訂的《營養改善法》將此類食品稱為“特定保健用食品”,其含義是“凡食用者可望獲取標簽上表明的保健功效的食品”。一般指用天然存在的物質加工成的保健用食品。不過,2001年日本開始實施政府備案制度的“營養技能食品”是指以補充特定營養成分為目的的保健食品。而在歐洲,此類食品的概念和范圍就更加復雜。
雖然各國對于保健食品的界定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保健食品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必備品。據統計,全球保健食品市場容量為729億美元。截至2000年底,中國保健品市場容量已超過500億元。
從2001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生產的保健食品90%以上屬于第一代、第二代產品,且產品功能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調節血脂、改善胃腸功能、延緩衰老、營養補充劑(補充維生素等)等功能上。2001年審批的445種保健食品功能數量顯示,促進泌乳、促進排鉛、改善視力是比較冷門的功能。從生產的產品種類看,保健食品中免疫調節功能的產品最多,約占全部產品的31.8%;調節血脂的產品排列第二,占14.9%;排第三位的是抗疲勞的產品,占保健產品的14.7%,這三類產品共占全部保健食品市場的61.4%,其銷售收入約占總銷售額的41.4%。
時至今日,保健食品的種類更為豐富,廣告宣傳更是鋪天蓋地,減肥靠左旋肉堿,更年期補充大豆異黃酮,老年人要吃鈣片……很多人只是從廣告得知效果,卻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
不能當飯的食品
保健食品只是食品的一個種類,雖然商家宣稱其能調節人體的某種功能,但這并不代表,保健食品就比一般食品更“高貴”。比如,它可以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抗氧化(抗衰老)、提高缺氧耐受力,對化學性肝損傷有輔助保護等。而普通食品,一般提供營養需求,即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水、膳食纖維這七大類,沒有確定的保健功能。
根據膳食均衡這個基本原則,只吃保健食品顯然不適合。高惠君指出,正常飲食的同時,適當地服用維生素、復合維生素的危害不大。因為它可以補充一些膳食未能獲取充分的營養素。但這并不代表可以不吃飯只靠這些片劑來生活。
特別是一些在減肥的女性,認為即便不吃主食,也能從片劑中獲取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維持日常生活,這實在是有點異想天開。“人體對能量還是有要求的。人的身體不是靠維生素、微量元素就能運行的,主要還得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運行。如果把正餐扔了,光吃維生素,那就本末倒置了。”
另外,保健食品僅適用于特定人群,如太太口服液僅適用于更年期婦女,一些蘆薈膠囊僅用于便秘者潤腸通便,而發酵蟲草菌粉適用于處于缺氧環境者,如登山運動員和高原環境旅游或勞動者。
別以為由天然食物制成的片劑吃不壞,它也有“不適宜人群”。不分你我,人人都吃,可能會引發安全問題。如核酸類保健食品不適用痛風病、血尿酸高的患者;益生菌類保健品可能不能用于胰腺炎人群;蜂王漿、人參、靈芝類保健食品,少年兒童不宜服用。而普通食品一般應該適用所有群體。
最重要的是,保健食品對使用量有規定,《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2009版中指出,因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或營養素有“量效關系”存在,如服用量不夠,功效受到影響,而超量服用,可能導致安全問題。例如大豆異黃酮,日本經風險評估后認為飲食外攝入量不能超過30毫克/公斤;而減肥飲料用的左旋肉堿,瑞士和法國認定攝入量應小于1克/人/天,其他如褪黑素、輔酶Q10、核酸等對每日攝入量均需嚴格控制,而普通食品一般不做也不需要規定。
如今,保健食品的花樣繁多。以前對維生素感興趣的人比較多,現在又出現一個新名詞叫“抗氧化”,其實用一個常見詞來解釋,就是延緩衰老。要說“氧化”能不能抗,還真說不準。如果你相信,就可以去買一些含有葡萄籽提取物的保健食品,但記住一定要按劑量服用,沒壞處,但過量了就會出問題。這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用法不當造成的。就好比人吃飯,吃一碗正好,偏要吃四五碗,腸胃就受不了,長此以往還可能肥胖,從而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問題。
保健食品不能當成普通食品吃,這在各國對“保健食品”稱呼上也可見一二,比如美國稱保健品為“膳食補充劑”,德國人稱“革新(改革)食品”,日本叫“特定保健用食品和營養機能食品”,澳大利亞叫“補充醫藥品”,韓國稱“健康功能食品”,歐盟則稱“健康食品”。高惠君坦言,正因為保健食品不同于一般普通食品,絕不能替代一日三餐的正常膳食,在監管上也要采用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殊管理。即便如此,保健食品依舊難管,老百姓上當受騙的情況也屢屢發生。
膠囊片劑不是藥
屢屢見諸報端的保健品投訴,不是因為消費者花了太多錢沒見效果,就是吃完之后出事了。尤其是一些降血糖的保健食品,消費者以為吃了一把“藥丸”就不用吃藥,不料對身體造成傷害。保健食品有別于一般食品,與藥品亦有著根本的差異。
目前,國內市面上有很多保健食品是以中草藥為原料,部分以傳統中醫組方為基礎,而且不少保健食品,尤其是一些膳食補充劑的原輔料和營養素,例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在藥典中都有記載。那么這類保健食品能否視為藥品呢?對此,國內外的主流看法都是不贊成的。
首先,保健食品明確“不能用于治療疾病”,僅以“調節機體功能”為目的,在中國,尚不允許“降低疾病危險性”的聲稱。而藥物明確以治療、診斷、預防疾病為宗旨。
其次,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必須無毒無害,保健食品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危害,而藥品是允許有一定副作用的。
再者,保健食品可以長期服用,而藥品一般情況下病愈即應停藥,不長期服用。
最后,雖然保健食品大多是膠囊、片劑、口服藥等。與藥品相似,但食用以經口、胃腸道為主,而藥品除口服以外還有肌肉靜脈注射、皮膚、黏膜、包埋等多種給藥途徑。
即便如此,有些廠家依舊想要鉆空子,一些保健食品的包裝甚至和藥品如出一轍。雖然并沒有標明能夠治療疾病,但總有一些“小道消息”使得老百姓以為吃點保健食品就能少去醫院,保持身體健康,但往往事與愿違。
就以降糖食品為例,在高惠君看來,如果不正確引導,其危害著實不小。如今糖尿病患者激增,這些患者當中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特別相信降糖食品,以為吃了降糖食品之后就可以不用吃藥,導致病情加速。另一種則把降糖食品作為藥物的補充,在吃了降糖藥之后,依舊不間斷服用降糖食品,導致低血糖,嚴重的甚至會昏迷。
另一種男性服用的保健食品也要當心,那就是“壯陽藥”,這些產品里可能加了少劑量的“偉哥”。雖然,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這并不是什么問題,但對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這就是不能碰的。雖然醫院里也能配“偉哥”,但醫生在開藥之前會問清患者是不是有心血管疾病,有沒有高血壓等。如果患者自行購買壯陽的“保健食品”又不懂醫學常識,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后果,甚至引起猝死。
騙局和投訴
今年10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后的首次修訂。高惠君認為,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出臺后,一定也會對保健食品的監管作出相應的完善。僅靠政府監管還不夠,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有不適或發現問題就應投訴,不要怕麻煩。
哪種保健品銷售形式最容易誘導消費者?有不少廠家喜歡辦“聯歡會”,通常吸引拉攏一些老年人或者女性參與,總有那些人會告訴你,某個保健食品自己天天吃,效果非常好,被忽悠兩句就上當了。高惠君坦言,一個東西是不是有效,或者說是否長期有效且無副作用,并不是吃一天、一個月或者一年就能確定,而是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這樣的“聯歡會”每個月,甚至可能每天都有,今天這個人說好,明天那個人說好。到底好還是不好,誰來證明呢?
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藥,也沒有只要吃了就能長久保持健康不生病的食品。一旦發現這樣的宣傳,肯定是個騙局。另外,如果你在一個保健食品上花掉了太多錢,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那也得留心是不是值這個價。
老百姓有疑慮的時候,完全可以打投訴熱線。“可能有人會問,投訴有用嗎?我可以說有用,而且必須投訴。”高惠君說,有投訴信息,技術人員才能進行分析,比如哪些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哪些是消費者使用不當引起的問題,只有將想法和訴求傳達出來,才能惠及更多人。
何必吃“藥”
對于藥片族而言,大量地攝入營養補充劑,并不是保健的捷徑,相反,是摧毀健康的利器。大量補充劑無疑加重了肝臟的負擔,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出現藥物性肝損。同時,各類補充劑之間存在互相協同和拮抗,如果納入其他的飲食干擾因素,最終的吸收和利用情況將變得更為復雜。
馬愛勤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時下,不少女性,尤其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白領、粉領、金領,或者以美容為第二職業的全職太太,走到哪兒都帶著一個盒子,盒子里滿是各種片劑,到時間就吞下一大把。其實,健康美麗當病醫,不好好吃飯,把美麗寄托在保健品上,未免舍本逐末。
健康美麗當病醫,究其原因,無非是在追求時尚、攀比炫耀、需要享受等心理驅使下,信息又不對稱,盲目跟風,很多時候上當受騙,甚至傷害了身體。針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美容保健品,筆者試做簡單解析。
維生素的危險
維生素C:是一種強抗氧化劑,也是膠原蛋白合成的必需成分,能消除黑色素合成,增強對日光抵抗力,還能阻止強致癌物質亞硝胺合成,用于防治皮膚自然老化和光老化,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各種類型的紫癜性皮膚病、銀屑病、創傷愈合不良和痤瘡等。大劑量口服有時誘發胃潰瘍、惡心。
維生素B6:參與蛋白質的代謝,能防治皮膚的各種疾患,使皮膚光潔柔潤。用于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光敏性皮炎、皮膚瘙癢癥、妊娠癢疹等。對口腔潰瘍、斑禿、銀屑病等也有一定療效。局部涂搽治療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長期大劑量可致谷丙轉氨酶升高,引起嚴重的周圍神經炎。注射給藥偶有過敏反應。
維生素E:可減少維生素A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控制細胞氧化、促進傷口的愈合、抑制皮膚曬傷反應,有美容養顏、延緩衰老、防癌、抗癌、改善性功能等作用。維生素E為脂溶性,若長期服用超過安全用量,則會導致靜脈炎、肺栓塞、高血脂等副作用。
維A酸:維生素A的衍生物,是皮膚科最有效的護膚成分之一,外用有祛斑和美白皮膚的作用,臨床用于治療黃褐斑、日光照射后或炎癥的色素沉著,可引起紅斑、脫皮、灼熱感和微痛等局部刺激,多發生在第一個月,此后逐漸減輕。口服副作用大,臨床用于治療痤瘡、脂溢性皮炎、魚鱗病、銀屑病等頑疾,可致血脂升高、肝功能異常及骨、韌帶組織不可逆損害,致畸明顯,孕婦、哺乳婦女禁用,治療期間及2年內避孕。
“高科技”提取物
膠原蛋白:可吸收大量的水分,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對皮膚具有良好的保濕性。但膠原蛋白是不完全蛋白質,人體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
輔酶Q10(CoQ10):也稱泛醌,一半以上儲存于細胞內的發電廠線粒體中,是人體產生能量的必需物,扮演著分子“火花塞”功能。人體可自行合成,正常人在三四十歲后,體內合成CoQ10的能力逐漸下降,缺乏會導致機體疲勞,長期嚴重缺乏甚至會引起心力衰竭。可從食物中獲取,或制劑補充。外用可以對抗UVA誘導的在角質形成細胞中的氧化應激反應,阻止DNA損傷,抑制成纖維細胞中膠原酶的過度表達。
肝精:別名肝浸膏,從哺乳動物的鮮肝中提取制得,內含維生素B12、葉酸及其他營養成分。益氣補血,滋補肝腎。用于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貧血,神經衰弱。片劑中每片含肝精相當于鮮肝5克。注射劑:每支10毫升,含肝精20U(相當于鮮肝200克)。不良反應可見胃腸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上腹疼痛、便秘等。凡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風寒或風熱者慎服。
民間外敷內服方
蘆薈:蘆薈葉美容療傷成為新時尚,據說這種美容法最原汁原味,對皮膚好,不長痘痘。蘆薈性苦寒,含蘆薈大黃素甙,體質虛弱者過多使用會引起腹痛腹瀉,蘆薈內服一般不宜超過5克,有報道,蘆薈中毒量為9-15克,過敏體質者會因敷用蘆薈引起皮膚紅腫、粗糙。此外,蘆薈能擴張毛細血管,可引起子宮內壁充血,孕婦服用可致出血或流產。
珍珠粉:甘、咸、寒,入心、肝經,可以補鈣、補充微量元素,具有鎮定安神、清熱滋陰、潤膚祛斑等效用,內服美顏潤膚,外用治瘡瘍潰破久不收口、黑斑等。網上傳說“口服一小勺可以避免曬傷;刷牙時撒點在牙膏上,可以美白牙齒;每天早晚各服一小勺可以美白皮膚,讓皮膚細膩”。但珍珠粉適合于燥熱體質,體質偏寒、胃偏寒者等一旦服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等副作用。
中藥材隨便吃?
當歸:甘、辛、溫,入肝、脾、心經。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潤膚除斑。當歸敷臉時有輕微刺激性,敏感性皮膚者慎用。
何首烏:分生首烏和制首烏兩種,制首烏為滋補良藥,何首烏能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可明顯擴張血管,加速血流,延緩細胞的衰老進程,可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須發早白、血虛便秘,對于腎陽虛患者易引發腹瀉。
阿膠:味甘、平,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效,適于氣虛、血虛。陽虛的人服用,會加重舌苔厚膩,感覺食欲不振。好多人挺迷信阿膠,傳說是補血圣藥,堅持吃“能夠臉色紅潤且年輕”,其實,沒病的人以及病情不明的人,最好不要亂吃。
現在的阿膠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阿膠了,過去做阿膠是血淋淋的,要在驢活的時候用帶釘帶刺的枝條狠命地敲它,敲得渾身滲血,然后趁它還活著把驢皮剝下來,再久熬成膏,可以補血,現在不可能這么做藥了,更有甚者,一些所謂的阿膠是用牛皮、馬皮、豬皮來熬制成的。
刺五加:別名五加皮。味辛、苦、微甘,性溫。歸肝經、腎經。主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黃褐斑、陰下濕癢。含超氧化歧化酶SOD復合物、刺五加甙A、B、B1、C、D、E,以及芥子醛葡萄糖甙、松柏醛葡萄糖甙、松柏甙、鵝掌楸甙、苦杏仁甙等。
刺五加具有調節機體紊亂、改善中樞神經興奮抑制過程、增加機體的抵抗能力、抗疲勞作用,還可提高耐缺氧能力。但易引起心腎功能損害,陰虛火旺者慎服。刺五加總甙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4.75克/千克。刺五加的通常在較高劑量時出現失眠、過敏、憂郁和焦慮。報道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在使用刺五加后會出現心包疼痛、頭痛、心悸和血壓上升。極少數使用者會出現短暫的輕微腹瀉。
牛樟菇:是臺灣特有真菌,無法人工栽培,數量非常稀少。芳香味辛苦、平,含有很多生理活性物質,包括三萜類化合物、多糖、超氧歧化酶、固醇類、幾丁質、腺苷、有機鍺、蛋白質(含免疫蛋白)、維生素、煙堿酸、麥角固醇、微量元素(如鈣、磷、硒、鐵等)、核酸、凝集素、木質素及血壓穩定物質等。可以抗腫瘤、增加免疫能力、抗細菌、抗病毒、抗過敏、抗高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抑制血小板凝集及保護肝臟等。
天然食材也要小心
蔓越莓:主要生長在寒冷的北美濕地,富含維生素C、花青素、生物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及豐富果膠,有助于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和繁殖,阻止致病菌與體內細胞發生黏附,有助于預防和控制婦女泌尿道感染,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降低胃潰瘍及胃癌的發生率,還可降血壓、降血脂,減少心血管老化病變,養顏美容、改善便秘,預防老年癡呆。
由于新鮮蔓越莓果實不易保存,市面上較常見的蔓越莓產品,多以調和果汁、果干或是膠囊、錠劑的營養輔助品為主,添加了維生素C、果寡糖、甘草萃取物、木糖醇等。
牡蠣:牡蠣俗稱海蠣子、蠔,味咸、澀、微寒,歸肝、腎經,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之功效。牡蠣含18種氨基酸、肝糖原、B族維生素、牛磺酸和鈣、磷、鐵、鋅等營養成分,具有調節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血糖癥狀、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等功能,對抗癌和防止癌細胞擴散也有一定效果。牡蠣藥性平和,不傷人正氣,被歷代醫家視為集保健、祛病、強身三種作用于一體的佳品。
但牡蠣屬于濾食性生物,對砷、鉛、汞等重金屬元素有富集作用,我國研究顯示,健康成年人如果每周食用小于210克的牡蠣,重金屬元素在體內的暴露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推薦值。
礦物質怎么補?
沈麗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
在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中,礦物質是一類特殊的存在,它不能在體內生成,而且除了被排出體外,也不可能在體內自行消失。礦物質在體內分布不均勻,其含量在一定階段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各元素間比例變動不大。各種礦物質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每天都通過糞、尿、汗、頭發、指甲、皮膚及黏膜脫落等途徑排出體外,所以必須通過飲食補充。
那么保健品能否替代飲食補充礦物質呢,很遺憾,由于各元素的吸收利用之間存在協同和拮抗作用,而且某些礦物質在體內的生理劑量和毒性劑量范圍之間的差值比較小,所以以大雜燴保健品形式攝入或過多攝入通常無益而有害。
根據食物中礦物質含量、生物吸收率和人體需要量,我國人群中相對容易缺乏的元素有鈣、鐵、鋅。現在,讓我們走近它們。
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元素,成年人每日需要量在800-1000毫升(不同年齡段),特殊人群如孕婦、乳母、老年人、服用制酸劑患者等,鈣需要量增加。鈣在腸道的吸收主要受維生素D調控,除了膳食纖維、草酸會抑制鈣吸收,當鎂的劑量大于250毫升時也會競爭性抑制鈣在腸道的吸收。因此鈣和鎂應分開服用。一般鈣制劑和維生素D復合比較理想,同時每次攝入鈣元素劑量最好少于500毫升,以利于吸收。
食物鐵的吸收率取決于它的來源,血紅蛋白鐵較其他來源鐵更易吸收。亞鐵形式的保健補充品比三價鐵鹽或三價鐵復合物更易吸收。鞣酸、植酸、碳酸鹽、磷酸鹽、鋅、鎂、低蛋白飲食降低鐵吸收;維生素C、果糖、檸檬酸、硬脂酸、高蛋白飲食、賴氨酸、組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提高鐵吸收。
鋁、磷、錫等金屬會干擾鋅的吸收。腸道內鋅過多也會干擾人體對鈣、鎂、銅、鐵和硒的利用。因此,服用鋅制劑的患者,應酌情補充銅以防引發缺銅性貧血、低HDL血癥和心律失常。
鎂存在于動物性蛋白食品、谷物及青豆類、綠葉蔬菜中,因此正常飲食的人群一般不會缺鎂。但長期酗酒、不能經口進食、燒傷等病理情況下或者以牛奶為主的飲食,易發生鎂不足。鎂在小腸各部位吸收,但在小腸近端吸收最多,維生素D可影響鎂吸收。鎂除了干擾鈣的吸收,對于其他鐵、鋅等元素也存在抑制作用。
無論是礦物質還是維生素,飯后服用更利于吸收。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需要脂肪的存在幫助其吸收。
如果為了補充礦物質而大量地攝入營養補充劑,并不是保健的捷徑,相反,是摧毀健康的利器。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所有攝入的物質都要經過肝臟的加工代謝,大量補充劑無疑加重了肝臟的負擔,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出現藥物性肝損。
同時,各類補充劑之間存在互相協同和拮抗,如果納入其他的飲食干擾因素,最終的吸收和利用情況將變得更為復雜。因此礦物質的補充推薦以飲食手段為首選,不足部分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酌情采用保健制劑,原則是越少越好!
人體真正的需求
馮曉慧 葛聲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
以前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問:“你吃了嗎”,如今在不愁吃的年代,人們更關注如何吃得更好,更營養,而各種片劑營養液的出現似乎為忙碌的都市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營養補充渠道。
事實確實如此嗎?讓我們回到身體的原始訴求上來,了解什么是科學營養,人體究竟需要多少營養物質,營養片劑能提供什么,有沒有副作用?如此再來判斷究竟有沒有必要服用營養素補充劑。
必需的營養素
何為營養素?營養素是提供人體生長發育和維護機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飲食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為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各顯神通。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下百種,其中一些可由自身合成、制造,而另外一部分人體無法合成或合成速度慢無法滿足身體需求,只能通過飲食獲取,此類營養素被稱為必需營養素。日常膳食中保證必需營養素全面、均衡的攝取,是我們健康的基石。
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約有40余種,按其種類區分,可概括為七大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及膳食纖維。
蛋白質——生命的物質基礎
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物質的基礎亦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我們機體中的蛋白質在不停地更新,一年內機體中全部蛋白質的98%被更新,只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才能維持組織的更新。由此可見蛋白質對于健康的重要性。肉、蛋、奶、魚、豆等是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碳水化合物——生命的供能基礎
碳水化合物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并且是最為經濟的能量來源,至少應該占我們日常耗能的55%~65%。碳水化合物在體內釋放能量較快,供能也快,是神經系統和心肌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活動時的主要燃料,對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的正常供能、增強耐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義。
脂肪——讓人又愛又恨的營養素
許多人聽到“脂肪”二字就會有所擔憂,甚至認為脂肪是引起肥胖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罪魁禍首。其實脂肪也是機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它的很多功效是其他營養素不可替代的。
總體來說脂肪是能量的來源之一,并且它可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的吸收,保護和固定內臟,防止熱量消失,保持體溫等,適量脂肪的攝取是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物質,需要量很少,但由于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兩類。它們對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和調節生理功能都至關重要。蔬菜、水果等是提供維生素的主要營養素。
礦物質
盡管礦物質僅占體重的4%~5%,但如缺乏,機體的健康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根據各種礦物質在體內含量的多少,又可將其分為兩大類:即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宏量元素是指體內含量大于體重的0.01%的元素,如鈣、磷、鉀、鈉、鎂、氯、硫7種;微量元素是指體內含量小于體重的0.01%的元素。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1995年提出維持人體生命不可缺少的礦物質為8種,包括鐵、鋅、硒、碘、銅、鉬、鉻、鈷。
礦物質承擔著構成機體組織、維持機體酸堿平衡、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等作用。礦物質缺乏會引起相應的缺乏癥或造成機體機能不協調。根據我國居民膳食營養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國居民缺乏鈣、鐵、鋅等礦物質元素的現象較為普遍;在個別地區還存在碘缺乏和硒缺乏。
水
水是人體內體液的主要成分,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約占體重的60%,具有調節體溫、運輸物質、促進體內化學反應和潤滑的作用。水的來源主要有我們每天所引用的水,以維持體內所需。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一詞在1970年以前的營養學中不曾出現,隨著科學研究的開展,膳食纖維的作用才逐漸被人們認識。膳食纖維是指植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成分,是健康飲食不可缺少的,膳食纖維在保持消化系統健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我們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
吃多少才夠
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有七大類,約40余種。不同營養素對人體的需求量各不相同,并且不同人群也因其不同的生理狀態,對營養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推薦攝入量》中詳細對各種營養素的人體需求量進行了描述。但對于大部分健康人群而言,其實不必細究各種營養素的具體攝入量,只要您的膳食結構能做到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便可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
我們通常說的平衡膳食中,全天的膳食應包括:谷類薯類及雜豆250-400克;水果類200-400克;蔬菜類300-500克;畜禽肉類50-75克;魚蝦類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及奶制品300克;大豆類及堅果30-50克;烹調油25-30克;鹽6克以及水1200毫升。
要不要營養片劑?
隨著我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營養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做到營養的科學攝入呢?很多人把營養素補充劑作為保證健康的法寶。這種做法是否科學呢?
常見的營養素補充劑是指由一種或多種必需的微量營養素組成的產品,如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在不能保證飲食均衡攝取,或疾病狀態下對營養素需求量增加時,我們可以通過營養素補充劑進行微量營養素的補充。但對于健康人群,并可做到平衡膳食的條件下,其實完全可以通過飲食獲取我們所需要的微量營養素。不僅如此,食物中除含有營養素外,還含有多種其他膳食成分,如多種植物化學物,有利于預防慢性疾病和保持健康。
因此,健康人群應主要通過合理膳食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對于通過膳食仍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的人,可根據自身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來選擇適當的營養素補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