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作者簡介
楊宏菲,生于2003年,苗族,來自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愛好電影與音樂。
再訪西江千戶苗寨
四月的風,暖洋洋的,好似有一雙溫柔的小手撫弄著我的臉,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暢快。在這樣一個晴天麗日的中午,我和家人有幸再次踏入鄰縣的這片苗疆秘境——西江千戶苗寨。
距離上次拜訪已有兩年之久,這回再次造訪又別有一番風味。記得余秋雨先生曾這樣點評西江:這里用美麗回答一切。在西江千戶苗寨,幾乎每個人都能夠在這里感受到快樂,欣賞到美好的生活圖景。
懷揣興奮,我輕快地邁進西江苗寨那雄偉的寨門,和家人一起,沿著青石板路漫步在苗寨的小道上,盡情欣賞苗寨獨有的美麗景致。
放眼望去,一排排梯田錯落有致,從山坡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油菜花盛開,黃的像金,白的像雪,在微風的吹拂下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一條清澈見底的白水緩緩地向東流去,堤岸兩邊都是養(yǎng)眼的綠色小樹苗,在和風的撫摸下,輕輕搖擺腰肢,仿佛微笑著向遠方的客人鞠躬致意!
在梯田的那邊,極目所及的噴水口,是一片青翠的楓樹、冷杉樹,以及其他一些不明顯的樹木和藤蔓;戴黑色頭巾的苗族婦女在樹林里摘什么?我猜她們是在挖草藥,或者采摘茶葉。
看著她們忙碌的身影,我嗅到了濃郁的農(nóng)耕文化氣息。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體現(xiàn)著苗族人的淳樸、勤勞和勇氣。這里的歲月可以說是充滿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寧靜與祥和。
碧綠的苗嶺山腳下,白水河畔的蓮花樓前,苗族的男女老少們正在為來賓表演歌舞。在嘹亮的蘆笙聲和鼓聲中,他們都沉浸在自己殷切的民族歌舞表演中。
廣場周圍的長廊擠滿了四方的客人。他們坐著或站著,饒有興趣地欣賞著獨特的苗族歌舞,感受著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人群中,不時有人在節(jié)目精彩時刻會心地笑!有的則一聲不響地佇立著,聽著蘆笙音樂,默默地欣賞美麗的苗族錦雞舞、敬酒舞、豐收舞......這一切都是西江苗族文化的精髓,輕輕敲打著觀眾們向往寧靜自由的心。
正當客人們看得如癡如醉時,從廣場右側的風雨長廊傳來一陣陣悅耳的“嘩嘩”聲。一位身著盛裝的苗族女子緩緩走向廣場中央,一身銀光閃爍,從高處往下看好似流動的銀河。她的裙擺和帽檐用一個個銀珠、一朵朵銀花裝飾,銀飾碰撞使得素雅的裙身一步一響,詮釋了什么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不同于其他苗族姑娘,眼前這位盛裝出席的苗族姑娘裝扮得分外華麗——她頭上的銀角帽比一旁姑娘的大出近一倍,身上的銀飾看起來也要沉重許多,身后是繡滿花、鳥、魚、蟲、牛等圖案的長裙尾,處處散發(fā)著莊重氣質。這便是人們口中所說的苗后了。
望著苗后的美麗姿容,這讓我不禁想起苗族女神仰阿莎的傳奇故事。據(jù)說仰阿莎出生的第一天便會笑,第二天便會說話,第三天便會唱歌,第四天更是會織布繡花。仰阿莎的歌聲是那樣委婉動聽,能夠召喚太陽,驅散陰天的云霧、冬天的冰雪。她唱得蜜蜂忘了采蜜,百靈鳥忘了歌唱,小伙忘了干活,姑娘聽了也要一字一句地學唱,唱得滿山滿嶺開遍鮮花......我心想,眼前的這位苗后不正是仰阿莎轉世嗎?在座的各位見了風姿綽約的苗后,也是久久才緩過神來。
苗后邀請村里的“銀匠客”為她的客人表演獨唱笙?!般y匠客”們在盛樂中翩翩起舞,灑脫自如,誰知苗族人家的眾多精美的銀飾珍寶,都來自這一雙雙布滿老繭的舞動著的手!他們美妙絕倫的精彩表演贏得了觀眾們陣陣的歡呼喝彩。
每每提及西江的千戶苗寨時,我們不得不談談在夜幕下如螢火般點綴在山間的吊腳樓。山上的房屋都是閣樓建筑,在貴州省天無三日晴的情況下,這種設計構造十分巧妙。青瓦還解決了房屋滲水的難題。
我們站在苗寨東邊大門上觀望著眼前的美景,吊腳樓里透出的燈光照亮了四周,蔚為壯觀。來到西江的游客無不為苗寨的巨大規(guī)模和雄偉氣勢所驚嘆。與其說這是個村莊,還不如說她是由吊腳樓構成的森林。但她的神秘還遠不止于此,當你慢慢揭開西江千戶苗寨美麗的面紗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她沉穩(wěn)而又多樣的魅力。
在燈光照耀下,我們挽著手臂,悠閑地沿著青石板漫步,走在這苗寨小巷里,不愿錯過西江這美好而又溫馨的夜景......
(文中配圖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西江千戶苗寨夜景)(航拍視頻)
【版權聲明】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刊發(fā),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文學鑒賞與寫作,ID:wjjz17),必要時請聯(lián)系后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