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薛海日娜,蒙古族,來自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喜歡游泳、瑜伽。
“蘇臺茄”(蒙古奶茶諧音譯)是我鐘愛的早餐。每天早晨睡眼惺忪,突然鼻尖飄散過時濃時淡的青磚茶和牛奶糾纏的香氣,昏昏迷迷的大腦瞬間清醒,早餐是奶茶!每天最喜歡不過的就是清晨的茶味,那種悠悠慵懶的氣息,沒有什么困意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消除不了的。
熬茶是件功夫活,還記得小時候看奶奶熬茶,將兩塊一元硬幣大小的青磚茶敲碎,放入茶包束著,放入清水中煮開,待茶色漸深,撈取茶包,撒入鹽粒,煮茶撒鹽乃蒙古蘇臺茄之靈魂,然后便在茶中加入鮮牛奶熬煮,拿著大湯勺有節奏地“揚”茶,乳花翻滾,越煮越濃,茶味和奶味濃郁四溢,最后加一小勺黃油,錦上添花。
那時的牛奶都是奶奶家養奶牛現擠的鮮奶入鍋,熬出來的味道自然有些許不一樣,現在還是總是回味那最原始的味道。
蒙古蘇臺茄最不可少的就是肉,將提前燉好冷藏的羊肉或者牛肉切成片,鋪在奶制品表層,選肉定要肥瘦相間才饞口,最后將咸香的蘇臺茄倒入碗中,一碗蘇臺茄配餐就完成了。
家中喝茶講究第一遍暖肚熱肉,第二遍才開始吃其中泡的零碎。空殼餅是空心的,熱滾的茶將外表泡軟,一口下去,里甜外咸、里硬外軟。嘬完最后一口茶,碗底還剩著泡開嘴的炒米,這時一勺酥油添入,攪拌均勻,包你吃得香甜,直想咂咂嘴。
從小喝茶長大,也常聽長輩們提起“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在古時候,茶可是草原上的稀有品,甚有以茶易牛之景。以前草原上打仗,環境惡劣,很少有果蔬,所以磚茶可作為糧草,既解渴也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相比臺灣的甜奶茶,又是另一般風味。
平時有客人來訪,我們不問客人喝與否,斟上滿滿的一碗茶,那便是我們對客人最真情流露的歡迎。家族聚會時,一大鍋蘇臺茄也是最先上桌的,大家喝著茶嘮著家常,其樂融融。
曾經看到健康美食系列紀錄片《萬物滋養·第二季》中有蒙古蘇臺茄的相關介紹,很是激動。
在我們的心中,蘇臺茄不僅是健康美食,還附麗了諸多內涵:
蘇臺茄,數年的知己,
蘇臺茄,浮世的輕風,
蘇臺茄,異鄉的念想……
我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我們這里的有些食物和其他地區蒙古族還是不太一樣的。比如空殼餅,這種面點是金黃色的,圓圓的,外表印有蒙古花紋,兩邊微微鼓起,餅是空心的,內部的表層會附有紅糖或者白糖,還有少許葡萄干,既可當干吃零食,也可當泡茶配料,在別處還真買不到呢。
酥油餅,我的鐘愛,每次解開束口,酥油的淡香慢慢飄出,未烤的酥油餅是表皮軟軟的,烤后的餅子外焦里嫩,香味更加濃郁。毫不夸張地講,碗口大的酥油餅我一次可以吃掉兩個半。有些酥油餅也會有餡兒,最常見便是棗泥酥油餅。
我們鄂爾多斯蒙古族的食物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如果你有時間,請一定來鄂爾多斯嘗嘗,保準讓你大飽口福!
【版權聲明】本篇圖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文學鑒賞與寫作,ID:wjjz17),必要時請聯系后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