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一門玄學——研究表明,在全球日益變暖的今天,有錢人會更有錢。
盡管尚且有人在質疑“全球變暖”是偽命題、是一場騙局,但是顯然,很多地處熱帶的非洲國家已經深受其苦了。
(圖:毛里塔尼亞和尼日爾的人均GDP都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下降幅度達40%以上)
(圖:尼日利亞正在積極尋求國際援助,幫助其對抗全球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就連印度——這個預計即將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龐大國家,也難以幸免地為全球變暖支付了31%的人均GDP。而這個數字在巴西則為25%。
這項研究報告收集了過去逾50年間的165個國家的氣溫與經濟波動數據;它模擬出2萬種情境來證明氣溫升高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某種微妙聯系。最后的結論是,當氣溫高于平均水平時,較寒冷的國家經濟增長率有顯著提高,而較炎熱的國家卻經濟放緩了。
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斯坦福大學地球科學系的Marshall Burke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歷史數據告訴我們,當氣溫適宜時,農作物的產量更高,人們更健康,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更高。”
一言以蔽之,越是遠離“最佳溫度”,受到全球變暖的打擊越大。
過高的溫度對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影響。首席研究員Noah Diffenbaugh對我們進行了科普總結:“勞動生產率會因高溫明顯下降——人們的認知能力會在高溫下下降,人際沖突的產生卻會增加。”
如果一定要將全球變暖的影響進行量化,然后用來解釋貧富差異加大的事實,那么十分肯定的是,它對于較熱國家的影響才是需要警惕的。
可以說,這項研究結果雖然在意料之中,但是其破壞力卻超乎我們想象。我們可以將全球變暖比喻成一個威脅放大器,它利用了生態的脆弱性,并使它越來越糟。最直觀的表達是,那些發展中國家,或者說欠發達國家,必須以犧牲自身發展作為代價去對抗日益嚴重氣候影響——只是因為它們的貧窮和脆弱。
(圖:4月25日,莫桑比克遭受肯尼斯颶風Cyclone Kenneth的侵襲,造成40多人死亡)
一個綠色和平組織的高級顧問Happy Khamblue不無悲哀地表示:“非洲國家對全球變暖做出的貢獻微乎其微,但是卻面對著深重的負面影響——而且完全無力應對。”
沒有誰會比這些正嘗苦果的非洲國家人民更感同身受了。更何況,即使是經濟較為發達、基礎設施更先進的南非,也在極端天氣面前舉步維艱。
(圖:2018年南非開普敦,由于持續干旱,政府宣布了“零水日”,每人每天限水25公升)
一個關于全球變暖的常識是,人類的活動,例如焚燒礦物、砍伐森林等,導致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大氣層積累,長此以往才造成了全球氣溫的逐步升高。
毫無疑問,經濟發達國家的較先進工業水平決定了其更高的碳排放量,自然也就成了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
(圖:全球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家,所占比例與經濟發達程度息息相關)
研究還發現,在19個累計碳排放量超過300噸的國家中,有14個受益于全球變暖;相反的是,18個累計碳排放量少于10噸的國家全部遭受了全球變暖的負面打擊:它們的人均GDP平均減少了27%。
這無疑是將高碳排放量國家推向了風口浪尖——發達的國家致力于“為禍一方”,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卻讓欠發達國家承擔惡果。貧窮國家非但沒有享受到能源消費的好處,反而愈發貧窮了,并最終造成了全球經濟體之間的駭人差距。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個結論滿意。
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教授Solomon Hsiang呼吁研究者們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些,因為他認為富裕國家也同樣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只是會延遲一些。
關于氣候的研究永遠不會止步,但是從長期來看,氣候變化對任何人都是有害無益的。如果這種趨勢持續,那么全球氣候或將失控甚至崩潰。
熱議 | 學歷太高,竟然也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