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什么是養生?養生與治病有何不同?養生有些什么方法呢?
一,什么是養生之道?
所謂養生之道,是人們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道理和方法。所謂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health maintenance),即保養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也有人認為應更廣義地認識養生之道,認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宇宙法則,是敬仰生命,發揮生力,達到和合(和諧統一)的境地。以敬養生命為核心的養生之道,全面發揮了自然、人類、精神的生生之力,竭盡全力為他人人營造最佳狀態,使人人保持最佳狀態,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強調人和環境和諧統一,保持人體健康與社會環境及物質環境的高度統一。這符合祖國醫學‘天人合一’的理念。
W.H.O指出:‘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一定義的特點是:1)不單單‘無病即健康’;2)把人的心理狀態、社會交往、人際系與健康掛鉤;3)從個人健康擴展到群體健康。指出了保持人類生存環境、生存空間的好狀態,對于健康的重要意義;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這恰與祖國醫學‘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用正確的理念和方法,頤養生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壽,達到人體自身、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便都是養生之道。
二.養生與治病有何不同?
人患病之后,尋求一些方法祛除病痛,叫做治病;處理對象是已經得病的病人,即‘已病’患者。養生是頤養生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理念和方法。處理對象是尋求健康、預防疾病、希望延年益壽的人,主要是‘未病’的人。醫學包括預防、治療、康復、保健;或簡單地分作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治療屬于臨床醫學治療的范疇;養生主要屬于預防醫學范疇。當然,所謂‘主要’,即不要絕對化,比如,在疾病康復過程中,養生也很重要。治療可以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中,除手術、放療等之外,還有自然療法,而自然療法中包含著一些養生方法。但是,這些只是治療的輔助而非‘主要’部分。
三.如何養生?
(一)中華養生瑰寶——中醫養生
1.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祖國醫學的養生理念和方法,可以稱之為 中華養生瑰寶,源遠流長,絢麗多彩。但遵循著一些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祖國醫學的理念之一是’天人合一’;即《靈樞》講的‘人與天地相應’。人的生命活動遵循著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體能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如能主動適應,順應自然,就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素問》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就是中醫所謂‘順時攝養’的原則。要求人體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時陰陽消長的規律養生,以便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和諧與統一。
2).調養精神:‘養生先養心’。不生氣、不著急、不過度緊張,心平氣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避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種種不良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3).節制房事:中醫認為,腎中精氣是人體陰陽的根本,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房事不節制,過分消耗,必致腎虛,性功能減退,全身衰弱,早衰。
4).動靜相濟:‘動以養身,靜以養心;亦動亦靜,無病無痛’。
5).平衡膳食:《素問》:‘五谷為養,無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營養要全面、合理、平衡。
2.中醫養生的方法 名目繁多,殊途同歸。大致有以下幾種:
1).調神養生:清心寡欲,氣定神閑。情緒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郁,則氣結神頹;喜怒無常,則氣耗神消。只有平心靜氣,才能血脈流暢,氣度從容,正氣強,邪氣不可干。
2).氣功養生:即今之氣功。要求入靜、調息、意守。達到益氣養神、經脈流暢、強身健體的目的。中華氣功,源遠流長,流派繁多。
3).練形養生:如: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五禽戲、推拿按摩等。
4).食餌養生;通過調整飲食質量、數量、進食規律、回避有害食物及食療養生。
5).環境養生:古人主張選擇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芳草萋萋之處,結廬修養。對養生的自然環境,如地形地貌、水土氣候、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
6).四季養生:人體要適應四季陰陽氣化。凡是向陽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永恒運動的,均屬陽;相反,凡是背陽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對靜止的,都屬于陰。日月運動產生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產生氣的變化,叫做陰陽氣化;陰陽氣化產生寒、熱、溫、涼等晝夜溫差和四季變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是相應的。人體只有順應四季的陰陽氣化,才能順時攝養,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和諧、統一。
7).保精養生:人體三寶:精、氣、神。精化氣,氣生神。所以,腎精是人體的原動力。如果房事不節制,因精生有限,久必耗竭,影響健康與壽命;故應節制房事。
8).熏治養生:用艾葉、蒼術、貫眾等熏治消毒;或用蒼術、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做成香囊、香袋,選戴或佩掛。
9).情趣養生:琴、棋、書、畫、歌、舞、垂釣、旅游等。
(二).西醫養生
中醫養生之道,固然是國粹;然而,西醫養生,也琳瑯滿目,方興未艾。
1.維多利亞宣言(The Victoria Declarationon Heart Health)
WHO指出:健康是金子;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健康,那么,他原來擁有的、正在創造的和即將擁有的,統統等于0!預防是健康的保證。WHO調查顯示,引發疾病的諸因素中,遺傳因素15%,社會因素10%,醫療因素8%,氣候地理因素7%,個人生活方式因素卻占了60%。所以,WHO1992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召開的國際心臟健康大會上發表了《維多利亞宣言》。宣言稱;“當前主要的問題是在科學論據和民眾之間架起一座健康金橋,是科學更好地為民眾服務。這座健康金橋有四大基石,它們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構成了人們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做到,則能使高血壓減少55%,腦卒中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人的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而且,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簡單易行,也不用花錢,但效果卻非常好。
我國的洪昭光教授,把維多利亞宣言的四大基石,做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廣泛深入的普及。如:合理膳食,他提出了‘12345;紅、黃、綠、白、黑’。即:一袋牛奶,250~400克碳水化合物,3~4份高蛋白,四句話:‘有粗有細,不咸不甜,三四五頓,七八分飽’,每天500克新鮮蔬菜和水果。每天1~2個西紅柿,1~2兩紅酒;有黃色果菜;有綠茶和綠色蔬菜;吃白燕麥;黑木耳。什么都吃,適可而止。日走8000步,戒煙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養心八珍湯;慈愛心一片,好肚腸2寸,正氣3分,寬容四錢,孝順常想,老實適量,奉獻不拘,回報不求。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占50%,合理膳食25%,其他25%。
2.七字訣 一位德國醫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潛心研究,得出了一套養生保健七字訣。他告誡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請用‘保、活、轉、參、睡、調、聽’七字訣。
1)保;保持大腦的活力。生物學的一項基本法則叫做‘用進廢退’。人腦也遵循這一基本法則。中老年人多用腦,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繪畫下棋,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其研究表明,一位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并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差。
2)活:活動手指。左手連著大腦右半球,右手連著大腦左半球。兩手交替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能健腦益智,延緩衰
3)轉:轉換不同性質的運動。在較長時間的工作或讀書、寫作后,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是大腦皮層得到充分休息,恢復疲勞,是腦力保持最佳狀態。散步、體操等都是較好的裝換運動的方式。
4)參: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運動,結交青年朋友。以便感受青春氣息,保持愉快情緒,消除孤獨的處境。參加積極有趣的體育活動,有助于消除疲勞、增強體質。
5)睡;睡好覺,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中老年人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學會有規律的生活。沒天保證有8小時(老年人10小時左右)睡眠時間。。
6)調: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豬腦、豬心、木耳、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動物脂肪和富含糖分的食物。
7)聽:聽優美動聽的歌曲。優美的旋律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人心曠神怡。
3.其他 印度瑜伽、日本超覺靜思、美國冥想、風靡全球的阿法(a)節律保健、各式各樣的保健體操、雨中漫步……,國外其他養生保健,也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的。而且,至今方興未艾。
總之,中西醫養生方法名目繁多,可謂各有千秋。尋求健康,注重養生,是當今世界‘衣食足’的人們之必然趨勢。但是,每個人應選擇什么樣的養生方法,則應根據自己的體質類型、環境條件、興趣愛好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作具體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