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八個穴位。
脾經的公孫(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通陰維脈)、小腸經的后溪(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陽蹻脈)、膽經的足臨泣(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陽維脈)、肺經的列缺(通任脈)、腎經的照海(通陰蹻脈)。
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沖脈)
【位置】在足大指本節后一寸。(《甲乙》)
【取法】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1寸。
【局部解剖】在??趾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吻合支。
【主治】胃疼,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多飲,霍亂,水腫,煩心失眠,發狂妄言,嗜臥,腸風下血,腳氣。
【配伍舉例】《甲乙》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隱白)、輸(太白)。
《大成》腳弱無力:公孫、三里,絕骨、申脈,復刺后穴,昆侖、陽輔;腳氣:公孫、沖陽、灸足三里;久瘧不食:公孫、內庭、厲兌。
《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甲乙》公孫,主狂,多飲。
《金鑒》公孫,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及婦人氣蠱等證。
《八脈八穴治癥歌》九種心痛延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標幽賦》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位置】在掌后去腕二寸。(《甲乙》)
【取法】仰掌,于腕橫紋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局部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后血暈,肘臂攣痛。
【配伍舉例】《大成》食不下:內關、魚際、三里;腹痛:內關、三里、中脘;胸滿支腫:內關、膈俞。
《玉龍賦》取內關于照海,醫腹疾之塊。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獻選摘】《八脈八穴癥治歌》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攔江賦》胸中之病內關擔。
《標幽賦》胸腹滿痛刺內關。
《雜病穴法歌》舌裂出血尋內關。
《四總穴歌》心胸內關應。
后溪(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位置】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后陷者中。(《甲乙》)
【取法】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后方,第五掌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處取穴;握拳時,穴在掌指關節后的橫紋頭處。
【局部解剖】在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側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掌背神經(尺神經分支)。
【主治】頭項強痛,耳聾,目赤目翳;肘臂及手指攣急;熱病,瘧疾,癲、狂,癇證;盜汗,目眩,目眥爛,疥瘡。
【配伍舉例】《百癥賦》后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治疸消黃,諧后溪勞宮而看。
《勝玉歌》后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千金翼》后溪主五指盡痛。
《玉龍歌》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若把后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通玄指要賦》癇發癲狂兮,憑后溪而療理;頭項痛擬后溪以安然。
《攔江賦》后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
《肘后歌》脅肋腿疼后溪妙。
申脈(八脈交會穴——通陽蹺脈)
【位置】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甲乙》)
【取法】于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有外踝動脈網;當腓腸神經分布處。
【主治】癇證,癲狂,頭痛,眩暈,失眠,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坐,目赤痛,項強。
【配伍舉例】《資生》申脈、后溪、前谷,治癲疾。
《標幽賦》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文獻選摘】《大成》潔古曰:癇病晝發灸陽蹺。
《八脈八穴治癥歌》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目赤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交帶脈)
【位置】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在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當小趾伸肌腱如外側。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舉例】《千金方》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外關(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位置】在腕后二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陽池上2寸,當橈、尺兩骨之間取穴。
【局部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舉例】《千金方》外關、會宗,主耳渾渾淳淳, 聾無所聞。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獻選摘】《八脈八穴治癥歌》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位置】去腕上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側掌取穴。簡便取法,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是穴。
【局部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 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痛,掌中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頭痛,項強,驚癇,溺血, 小便熱,陰莖痛,牙痛。
【配伍舉例】《千金方》列缺、后溪、少澤、前谷,主瘧寒熱。
《資生》列缺、完骨,治口面?。
《大成》健忘失記:列缺、心俞、神門、少海,……復刺后穴,中脘、三里;偏風:列缺、沖陽;掌中熱:列缺、經渠、太淵;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勞、乳根、風門、肝俞。
《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2?0.3寸,可灸。
【文獻選摘】《資生》列缺,主汗出,四肢腫。
《肘后歌》或患傷寒熱未收,牙關風壅藥難投,項強反張目直視,金針用意列缺求。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并治雜病歌》(簡稱《馬丹陽十二穴歌》)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治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八脈八穴治癥歌》痔瘧便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后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
【位置】在足內踝下一寸。(《甲乙》)
【取法】在內踝正下緣之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趾外展肌止點;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癇證,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配伍舉例】《大成》馬癇:照海、鳩尾、心俞。
《玉龍賦》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
《席弘賦》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通玄指要賦》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靈光賦》陰陽兩蹺和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獻選摘】《大成》潔古曰:癇病夜發,灸陰蹺,照海穴也。
《八脈八穴治癥歌》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番便緊,難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大成·醫案》王縉庵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
《標幽賦》陰蹺、陽維而下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