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湊了一個詞語──“職場政治”,專門用來描述職場中普遍存在的一類現象及其規律。為了讓大家了解我所說的“職場政治”,還是從我的一段職場經歷入手吧。 1997年,我曾在一家房地產企業A集團擔任任副總經理,專門負責集團物業管理公司的籌建,所管理的物業是集團剛接手的一座寫字樓。當時集團還另有幾攤業務:一個家居城、一個燈飾城、一個音像市場,每一攤業務都有一位業務經理負責。集團辦公室主任L經常到各業務點去“巡視”,總能“捕捉”到一些“情況”并及時向老板反映。L同那幾位業務經理的關系都很緊張,甚至公開吵罵。這些,老板看在眼里,卻甜在心里。因為他知道辦公室主任L盡到了“最重要”的職責,各位業務經理得到了有效的“監控”。辦公室主任L也能心領神會,盡心盡力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至于眾多員工所反映L利用手中“建議給員工加薪”的權利大肆向員工收取“好處費”,在老板看來“有”與“無”并不重要,因為老板“很可能”認為無論誰坐了那個位置都會干那種事,況且給L一點“甜頭”,鼓勵他去盡監控的職責,兩下相比還是利大于弊。于是,老板就默許了L的惡劣行徑。 也許,這種“職場政治”是一種普遍存在。 后來身為集團辦公室主任的L因擔心我會成為他的直接領導,競然鋌而走險,指使大樓一名在配電房值夜班的電工趁夜間盜走一個保安使用的對講機,想以此給我添亂。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七天后這件事被我查清。 我長出一口氣,這下總算把L給“治”住了。當然我并不想趁機把L趕走,因為L的存在對我個人還有正面作用:L是我和其他幾位業務經理共同的對手,于是我和其他幾位業務經理早已結成事實上的“反L聯盟”——我們暫時的團結掩蓋了我們的分歧。我真不愿意因L這一個對手的消失而使自己又要同時應付幾個新對手——L的存在恰恰維持著一種極有價值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恰恰又是老板不愿輕易打破的。 這就是“職場政治”更深層的另一面。 可是由于我的疏忽,保密工作沒做好,這個消息迅速傳開,集團公司上下沸沸揚揚——我感到情況不妙了。這件事對無論L、對公司,都是不可回避的重大丑聞,鐵證如山,老板沒有辦法,只好忍痛“炒”掉L。 盡管我在公司上下贏得一片喝彩,可我擔心的事卻一天天顯現出來。那部對講機是否找到以及到底哪些人參與了那次盜竊,這些在老板看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平衡才成為老板心中真正的痛!于是我辭職了。我走后,原本“打成一片”的那幾位業務經理又“打成一鍋粥”,這是后話。 這段經歷,使我對“職場政治”開始關注起來,并在日后的職場實踐中進行了潛心的探索和研究。以下幾條是我的研究心得: 一、“職場政治”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對企業日常運作的影響是巨大的,遠遠超過了正統管理行為的影響,恰恰是“職場政治”的挑戰推動了管理學的發展。 二、“職場政治”的規律告訴我們,職場利益是一切職場行為的出發點,這符合經濟學對“經濟人”利己行為的假設。對職場利益的爭奪、對職場利益的保護、對職場利益的平衡就構成一幅復雜多變、波瀾壯闊的“職場政冶”畫面。 三、“職場政客”是“職場政治”的產物,他們是“職場政治”的實踐者,能十分熟練地利用各種職場資源服務于自己的“職場利益”,他們能及時而準確地揣摩上級的意圖,他們能很好地把握同盟者與競爭對手的尺度,他們能充分發揮“做事情”與“做樣子”的功效,他們常常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種“官腔”,他們往往有著道貌岸然的外表,他們永遠都不會承認自己是“職場政客”。我卻認為,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會發展成為“職場政客”。 四、“職場政治”無所謂好與壞,關鍵看我們如何使用它:用以坑害公司的利益,它是邪惡的幫兇; 用以懲治腐敗,它是正義的利劍。 五、對企業老板和企業員工而言,最大的“職場政治”莫過于把企業本身的生存發展同員工個人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