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政策”為啥提高不了種田積極性?作者: 時間:2011-09-03 |
![]()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分田到戶,農民干勁十足,信心倍增。 農民單靠種田種地,交了公糧交余糧,三下五除二,也還有少量結余。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公糧改成農業稅,余糧也演變為鄉統籌村提留,將收糧改征代金。農民在家種田,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一樣也少不了,扣除農藥、化肥、耕作費用,農民種田年年都是虧,種得越多越虧。同時,學生上學收的學費越來越多、醫院看病費用也越來越高,這集資那收費樣樣向農民分攤,農村出現了“頭稅輕,二費重,三費四費無底洞”,農民靠種田已經難以生存。而城市經濟建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農民洗腳進城經商務工提供了條件。農民受比較效益的吸引,紛紛離家外出務工經商。 在絕大多數群眾解決溫飽進入小康以后的今天,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已經不是農民的溫飽問題,而是增收、致富的問題。近幾年來,二三產業和城鎮化發展迅猛,同樣的勞動力就業于第二、三產業的年收入數倍于農業,農民在比較效益驅動下,在土地低收入的“推力”和非農產業高收入的“拉動”下,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并逐年呈上升趨勢。成千上萬的農民“棄農務工”“洗腳進城”,農村日漸呈“空心化”的趨勢,不少村莊僅剩下留守家園的祖孫隔代人,成為名符其實的“空心村”,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無人組”。 農民不愿種田七大原因 近幾年來,中央、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對種糧農民不僅不收任何稅費,還實行補貼。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的生存環境有了根本上的好轉,隨便種點什么,養點什么,都可以賣點錢,只要人勤勞,日子要好過得多。現在種田既不完糧納稅,又能得到政府補貼,農民為啥不種田呢?通過調查,農民不愿種田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甚至所耗成本費用比市場價格還高。如我曾任職的A村,有8個自然村,30個村民組,965戶,3552人,耕地面積3372畝,人均耕地0.95畝,每年每畝按650公斤雜交稻、120公斤油菜籽計算,每畝毛收入才1682元,扣除水稻化肥、種子等種植成本為905元/畝(其中種子、化肥等物化投入375元,耕地費用150元,機收費用80元,人工費用300元。)和油菜化肥、種子等種植成本460元/畝,(每畝菜籽用種子、各種肥料近160元;工時5個工,按60元/工時,計需工時費300元),所剩不多,每畝只能有316元收益。農民靠種田也不會真正擺脫貧困。 二是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許多先進農用機械無法在零碎分散的土地上使用,費工費時,加大了勞力成本。 三是農村每年可能出現的汛情旱災、山洪暴發及人畜飲用水安全等自然災害。面對自然災害,一家一戶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災、抗災自救,一些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易澇易旱“靠天收”的地方,農民幾乎失去了種田的積極性,怕投下去無收入,或投得多收得少。 四是一批長期在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已經積累了留城落戶的實力,然而,他們并不選擇落戶城市。“務工經商有著較高的收入,但真的在城市落戶定居,要是出了什么偏差,在農村老家,至少還有那塊地做最低生活保障之用。”這是進城務工農民的真實心理。他們的土地或讓親友代耕、或栽樹、或拋荒。 五是一些村民厭卷了在外漂泊打工生活,想回家種田,但由于長時間沒有種田,家里也沒有多少可用的農具,為種幾畝田再買農具,不劃算,等別人用過后去借,可誰都知道季節不饒人,等別人忙完了,季節也差不多過了,棄田拋荒也是無奈。 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讓農戶無力抵御和承擔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在沒有相應保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的情況下,將進一步阻礙農業技術的推廣。同時,農戶受到農產品收購商、農產品加工企業等侵犯其權益時,如壓級、壓價、打折收購等,也沒有能力組織起維護自身權益,只能被動的接受。 七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抵消了政府給農民的各項補貼,挫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
如何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農民在種田和外出務工經商,主要看哪種方式取得收益高。在同等勞動強度下,當種田獲得收入達到或接近外出務工經商收入時,農民才會選擇種田。目前,農藥、化肥等農資瘋漲,農民光靠種幾畝責任田,收入微乎其微,外出務工經商也是理性的選擇。實踐證明,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采用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讓他們在家種田收入超過在外打工收入,才能讓他們選擇留在農村種田,提高種田的積極性。
因此,在現今勞動力市場開放和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政府一方面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鼓勵一部分農民洗腳上田埂從事非農業生產,為另一部分農民(種植能手、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提供適度規模經營的外在條件。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田的人有田種,不想種田的人放心走,達到轉讓戶和經營戶“雙贏”的目標。同時,鄉村組織也可以組建農忙公司或生產服務隊,購買一些農機具,組織一些在家農民為勞動力不足的農戶服務,解決農民打工、務農兩頭不能兼顧的問題。
在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時,要保障土地出讓后的農民增收問題。土地流轉必然導致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釋放出來,這部分勞動力能否實現新的就業、獲得穩定的生活來源,直接影響到土地流轉能否順利推行和農村的穩定。首先,要解決好農民轉出土地后,農村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要按不同行業、工種,對出讓土地后的農民進行培訓,拓寬他們的就業空間。其次,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出讓土地后的農民辦理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險,使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子有所教,既解決土地出讓后農民的后顧之憂,穩定其思想情緒,又保障社會的安定。
在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時,還要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目前,一定規模的土地存在著眾多的承包戶,受讓人與多個農戶進行交易也會導致談判費用、合同簽訂成本和執行成本的增加。在農村,村級組織具有較高的組織能力和一定的權威,在執行中介組織職能時的交易費用最小,受讓人也愿意與一個能代表眾多農戶的村級組織作為中介進行交易。村級組織一直充當政府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執行政府在農村的政策,同時也往往為廣大農戶謀取利益,能得到廣大農戶和上級政府的雙重認同。借助并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力量和其自身的優勢,以較小的交易成本進行土地流轉,是實現土地集中連片和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
第一,通過村級組織協調和土地整理,為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創造條件。利用地域親緣關系和行政性資源,村級組織通過對那些有條件、也愿意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進行組織動員,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從而實現土地集中連片。通過對集中起來的土地進行規劃、整理和初步投資,能夠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徹底改變田、地、塘相互“插花”現象,有利于土地互換,為土地集中連片、專業化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第二,通過招商引資,傳播土地流轉信息,有效地帶動、引導和幫助農戶進行土地的有效流轉。由村級組織出面進行招商引資,吸引農業經營大戶和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促進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高效化方向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出讓土地的承包戶的收入,為承包戶從事非農產業創造條件。
第三,簽訂流轉合同,并對土地流轉實施監督管理。在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中,由各農戶分別與村級組織簽訂流轉合同,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村級組織,村級組織再與受讓人簽訂流轉合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合同執行成本,有利于建立較長期、穩定的流轉關系,增強受讓人的流轉收益預期。這種土地流轉模式,在水陽鎮裘公社區蔬菜連片種植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土地流轉后,村級組織要監督新的經營者是否按流轉合同要求安排土地用途,一旦發現改變土地用途的現象應立即予以制止。對土地流轉出現的糾紛,村級組織應做好調解工作,及時化解矛盾,消除農村不安定因素。(文:汪恭禮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