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宗教關系的豐富內涵
[ 來源:中國民族報 | 發布日期:2012-01-17 ]
《宗教和諧論》一文指出,宗教和諧論的重心在于協調宗教關系,宗教關系包括一教內部的關系(教派之間、教區之間、一教多族之間、教職人員與信眾之間的關系等),各教之間的關系,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宗教與國家、政黨、民族、階層、社群的關系等),信教群體與不信教群體之間的關系,國內宗教與國外宗教的關系,世界各種宗教之間的關系。從結構層次上說,宗教信仰、宗教實體、宗教文化,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交都有密切聯系。所以宗教關系是一個豐富的概念。
某一種宗教內部的關系。政治立場不同的教徒之間的關系,因神學思想分歧、宗教禮儀差異導致的教派分化,宗教保守與改革的關系,宗教極端主義與正常宗教的關系,教職人員、領導層同普通教徒之間的關系,教內活動自我管理方面的具體關系等。
不同宗教之間的關系。世界是多宗教的世界,我國是多宗教的國家。各宗教的歷史有長短,發育的完備程度有高低,信徒的數量多少不等,特別是從信仰到組織制度均有各自的特點。由于宗教具有神圣性,往往視自己的宗教為最真最好,如果把握不穩,一方面會導致宗教上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又會出現向異教徒傳教的狂熱性。不同宗教之間的關系,就體現為能否相互承認差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等方面。
宗教徒和非宗教徒的關系。這集中表現為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的差異和矛盾。從全球范圍來說,信仰宗教的人是大多數,如何正確對待少數不信仰宗教的人;從我國來說,不信仰宗教的人是多數,如何正確對待少數信仰宗教的人,是夸大信仰上的差異,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就構成了這一關系的基本內容。
國內宗教同國外宗教的關系。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它們的宗教信仰無國界,超越民族,超越階級、階層,但是信徒卻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因此世界三大宗教在各個國家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于是,不同國家之間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就出現復雜的關系。如果國內外同一宗教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正常的宗教交流合作,那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國外同一宗教插手國內宗教企圖控制領導權,甚至企圖改變國內宗教辦教的政治方向,這就涉及到國家的核心利益,就會引發矛盾沖突。除了世界性宗教之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他宗教之間也加強了密切聯系,有的宗教出現了國際化的傾向,向其他國家擴散,從而也出現了國外和國內宗教的關系。
以上4個方面是以宗教信仰的一致或差異作為分析宗教關系的依據。還有兩個重要方面則是以宗教和社會的關系為依據來分析宗教關系。
宗教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及其日常生活的綜合體,宗教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社會面貌的主要是經濟、政治,因此社會的主體是世俗的。世俗的社會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宗教如何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就構成了一對關系。社會有宗教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果社會對宗教不容忍,就會引發矛盾沖突。反之,如果宗教的極端主義不能把握好自己作為社會的局部必須服務社會的基本定位,過分強調自己的神圣性,企圖使社會宗教化,特別是危害到經濟、政治,也同樣會引發矛盾沖突,于社會于宗教都不利。
宗教與國家的社會制度、執政黨、政府的關系。這是最重要的宗教關系。在我國,則表現為宗教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共產黨、同政府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我國具有特殊性,集中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同宗教世界觀的差異性。于是就出現了不信宗教的共產黨能否會妥善對待宗教的問題,共產黨執政的國家能否妥善對待宗教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的宗教徒也有一個是否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擁護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服從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問題,就需要擺正宗教同黨和國家的關系。如果雙方處理不好相關問題,就會出現矛盾沖突。
上述可見,宗教關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呈現出十分復雜的情況,處理好宗教關系需要特別周密謹慎,需要高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