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對“人性本善”的證明

對“人性本善”的證明
劉保強

     【內容摘要】人性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直到今天,關于人性善惡的爭論還在繼續著。在我國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最先提出了“性善論”的主張,但由于其并沒有將人性善的內在機理完全說清,使得以其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文化在近代以來受到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嚴重沖擊。本文跳出了以個人的利己、利他相對立為基礎來認識人性的傳統思維模式,以利己與利他相統一的利人類為基礎來進一步認識人性,并在以人類利益為基礎的善惡標準上,進一步論證了“人性本善”的認識。最后,對現實中會存在惡或者說惡人惡事的原因做了進一步說明,將其歸結為現實環境對人性的異化,并提出了一些防止異化的建議和應對異化的措施。

    【關鍵詞】 人性 善 惡 利己 利人 異化

     人性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就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和性無善惡論等不同學說。在我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和發展人,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仁、義、禮、智,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于禽獸、高于禽獸的本質特征。這一性善論觀點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于在宋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由于人們通常都將“善”簡單地理解為與利己相對立的利人或者說利他,就使得孟子這一近乎完美的經典理論失去了其應有的堅實基礎,從而在運用中自然也無法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瑕疵,當然也免不了遭受性惡論者的攻擊,特別是在近代以來受到了西方以強調個性為特征的自由主義思潮的嚴重沖擊。然而,這一觀點真的如反對者想象的那么不堪一擊和一無是處嗎?顯然,并不會那么簡單。既然其能做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對我國及眾多周邊國家都產生深遠影響,自然是其有著我們還沒能有效把握的深刻內核,豈能會那么簡單地被否定掉?毫無疑問,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對其進行有效發展和完善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否定。下面,本人就來對此做一探索。

一、人性指的是什么

對于人性,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于著眼于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或者說從個人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角度來認識。然而,由于這一思路忽略了個人只是人類群體中的一個成員或者說只是社會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只有自己和他人一起才能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這就使得,其在認識人性時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從而無法使我們完整而有效地認識人性。下面,我們就從個人的屬性開始,來試著對其做一進一步認識。

1、        個人所具有的屬性:利己性和利人性

      在傳統認識中,一談起人性,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個人的利己性或利他性。然而,當我們深入思考時,會發現這一思維模式存在著巨大缺陷,那就是只強調了人類個體之間利益的相對性或者說個人利己與利他的對立,而忽略了不同個體之間還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或者說利己與利他的統一。毫無疑問,在不同的人類個體之間不僅會存在各自利益的相對和獨立,而且也會存在大家利益的一致和統一。這就使得,我們在認識人的行為和屬性時,不應只是盯著彼此間利益的相對,而是也應看到在彼此間利益的共存。如果對人們追求這一大家間共存利益的行為和動機進行抽象的話,顯然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利群體或利大家。而如果我們將其放在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的話,顯然我們也可以把它直接理解為利人類。

      在我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再來認識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屬性時,我們便不難得出,個人所具有的本質屬性,無非就是其做為生物個體所天然具有的利己性和做為人類一員所天然具有的利人性。毫無疑問,利己性體現了其做為一個生物個體區別于其他任何生物體的獨立利益要求,而利人性則體現了其做為人類一份子區別于其他任何非人生物的對人類共存利益要求。這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人類個體來說,無論其具體屬于一個什么樣的小團體或群體,都始終無法改變其天然屬于人類社會這個大群體的事實;無論其是否已明確意識到人類間有著共存的利益,都不得不去面對人類共存的要求。這是由其做為人類群體中的一份子,對人類的共存所具有的天然要求所決定的。這就使得,任何個人都必然具有著利人類的屬性或者說利人性。而做為一個獨立的生物體,個人當然也會具有生物體所必然具有的利己性。所以我們說,個人所天然具有的屬性就是利己性和利人性。

2、人類的屬性或者說個人的類屬性:利人性

      在了解了個人所具有的屬性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人類的屬性或者說個人的類屬性。這是因為,人類是一個群體,個人只是人類群體中的一個小的個體,其所具有的屬性還會帶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并不能有效反映出人類群體的特征。這就使得,我們要想整體把握人類的屬性,還得對個人所具有的屬性做一進一步認識。

       當了解到這里時,我們便不難從個人所具有的利己性和利人性中進一步得出,只有利人性才是人類所具有的屬性。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利己性是任何生物個體都具有的屬性,個人的利己性只是反映出了個人做為生物的個體特征,其并不能反映出人的類特征。在個人的利己性中的“己”字所代表的只是個人,利己所表達出的只是個人對自己個體利益的關注和追求,并沒有涉及到人類的整體利益,根本無法反映出人類群體的整體特征。這就使得,個人的利己性只能是做為個人的屬性來出現,而不能成為人類的屬性。而對于個人的利人性來說,由于其中的“人”字所代表著的就是人類,利人所表達出的也是個人對人類整體利益的關注和追求,從而所反映出的就是人類群體的整體特征。所以我們說,在個人的屬性中只有利人性才能做為個人的類屬性,只有利人性才是人類的屬性。顯然,如果我們將人類做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其所具有的屬性,所得出的結論也只能是利人性。因為,人類做為一種生物,其所具有的自利屬性就是利人類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也用利己性來表達人類的屬性的話,那么人類的利己性就是其利人類性或者說利人性。這樣一來,我們便不難得出,人類的屬性只能是個人所具有的利人性,而不可能是個人的利己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便不難看出,只有利人或者說利人類才是人類的屬性。也就是說,人類的屬性指的就是人的利人性。

3、人性指的應該是人類的屬性

      當對個人及人類所具有的屬性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后,我們便會發現,對人性的認識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我們之所以會看不清人性是因為我們通常都只是把個人或者說人類個體來做為研究和考察的對象,而忽略掉了對人類群體的整體研究和考察。或者說,大家通常都習慣于將人性簡單地理解為個人的屬性,而往往會忽略掉還有一個人類的屬性。顯然,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的個體,但“人”這個概念卻不是在指代我們中的某一個體,而是在指代我們這一個有著共同特征的群體,它是一個群體性的類概念。這就使得,我們在認識人性時,只有把人類整體也做為研究對象來考察,才可能準確而全面地把握人性。

      毫無疑問,在我們探討人性時,其中的人不可能是僅指某一個具體的個人,而應該是針對人類或者說所有的人而言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探討的人性,并不應是在指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屬性,而應是在指人類有著什么樣的屬性,或者說我們大家有著一個什么樣的整體特征。因為,在我們談論人時,通常都是在泛指人類,而不會是在指某個具體的個人。這樣一來,我們便不難得出,人性所指的應該是人類的屬性,而不是個人的屬性。也就是說,人性所指的就是人類的屬性——利人性,而不應包含任何生物個體都會具有的利己性。

      在了解了人性指的就是人類的屬性利人性后,接下來我們就來進一步考察一下人性的善惡。

二、善和惡的含義及其判定標準

      當談起人性的善惡時,我們往往會習慣性的認為利他就是善,利己就是惡,根本就沒有再去深究一下為什么。然而,利他就一定是善嗎?顯然并不一定。當我們看到有人過分地溺愛孩子以及有人為了另一個人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到其他人或者說社會的利益時,我想沒有那個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善。那么利己就一定是惡嗎?顯然也不是。一個人在不損害任何其他人的正當利益的情況下來謀求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難道能被說成是惡?顯然,簡單地以是否對某個個人有利為尺度,我們并不能得出一個關于善惡的判斷,我們并不能以其來做為判定善惡的標準。那么,善和惡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我們該如何來判定善惡呢?下面,我們來做一探討。

1、        善的含義

      在字典中,我們可以查到,善的本義是“吉祥”,也解釋為“好和美好”的意思。當我們了解到這些時,我們便不難得出,善就是在事物為人們帶來利益和好處后,人們對其做出的一種正面認識和評價。這是因為,無論是吉祥還是美好,都是由我們做出的認識,而對于人類來說,這些都是我們對事物做出的一種正面認識和評價。所以說,善就是人類對事物做出的一種正面認識和評價。既然這樣,那么被認定為善的事物必然是給我們帶來了某種利益和價值。否則,我們便沒有理由去對其做出正面評價。而如果我們從客體的角度來理解善的話,顯然也可以將其解釋為事物給人們帶來了價值。也就是說,由于善是由主體認定的客體為其帶來了價值,所以從客體的角度來理解,善就是指其為主體帶去了價值。而如果我們對其做進一步抽象和簡化的話,顯然我們也可以將其直接理解為:利人或者說對人類有利。當分析到這里時,我們便不難得出,對于人類來說,善指的就是利人,只有對人類有利的事情才能被認為是一種善。

      當了解到善指的就是利人后,我們便不難發現,善指的不應是與利己相對的利人類或者說利他,而應是利包含利己的全人類。因為,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無論一個人是利己還是利他,只要是對人類有利就都應是善。當分析到這里時,我們便為性善論確立了一個完備的理論基礎。

2、惡的含義

      在我們認識了善后,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惡。在字典中“惡”是“不好”的意思。從“惡”字的含義“不好”,我們不難看出,惡就是在指事物對人們的利益造成損害后,人們對事物所做出的一種負面認識和評價。毫無疑問,當我們順著理解善時的思路來認識惡時,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直接理解為:損人或者說有損于人類。當分析到這里時,我們自然也不難得出,對人類來說,惡指的就是損人,只要對人類有害的事情就能被認為是一種惡。

     在了解到惡指的就是損人后,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利己并不一定就惡,只有損人的利己才是一種惡。而且,利他也不一定就善,損人的利他也是一種惡。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損害了人類的利益,無論是利己還是利他都是一種惡。

3、判定善惡的標準

      在我們了解到善指的就是利人,而惡指的損人后,評判善惡的標準也就一目了然了。顯然,對于人類而言,只有人類的利益才能成為我們判定善、惡的標準和尺度,只有符合人類利益的東西才能被我們認定為善,而與人類利益相違背的則會被認定為惡。也就是說,只有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才可能為我們找到一個經得起檢驗的評判善惡的統一標準。如果我們僅從某個人或者說某些人的利益來出發,就無法為人類找到一個評判善惡的一致標準。這就使得,無論是在具體行為中的利他還是利己,都只有在人類利益的尺度下才可能真正確定它的善惡。

      當然,在這里還需要強調一下的是,做為標準的人類利益必須是能夠被我們大家所接受或者說得到普遍認同的,不應只是被部分人所認定或指定的。

三、為什么說人性本善而不是本惡

      在了解到上述情況后,我們還會發現,無論善惡,在現實使用中通常都只是被用來評價和形容人的行為或屬性,只是被用來對人的行為或屬性是否給人類帶來價值做評價。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通常都只是談及人性以及人的行為的善惡了。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考察一下人性的善惡。當我們討論人性的善惡時,顯然就是要考察人的根本屬性是可以給人類帶來價值還是造成損害。而由于在前面我們已經得出了人性指的就是人類的屬性——人的利人性,就使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得出人性本善的結論。這是因為,人的利人性毋庸置疑地會給人類帶來價值。

      在分析到這里時,關于人性會不會本惡的問題也就變得一目了然了。顯然,沒有哪個人會與生俱來的具有損害人類的屬性,因為其自身就是人類的一員,損害人類并不符合生物所天然具有的自利性。即使在人們的后天發展中出現了損害人類利益的行為,那也不能被歸結為人具有損害人類的本性。也就是說,人性只能是本善,而不可能是本惡。就拿人體內癌細胞的生成來說,只有在細胞內存在著的原癌基因發生突變后才會導致細胞癌變,而這些原癌基因的正常表達則是個體發育、細胞增殖、組織再生等生命活動所不可或缺。這就使得,我們并不能因為細胞內存在著原癌基因就把細胞稱為是癌細胞,當然也不能因此就判定細胞本來就是要癌變的。所以,即使是個人的利己性可能會導致惡的出現,我們也不能以其做為判定人性本惡的依據。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便進一步論證了由孟子所提出的、被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一直推崇的“人性本善”的結論。先人們雖然沒能對其做出最強而有力的證明,但這一思想的無比光輝卻在始終照耀著我們,這可能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能夠得以源遠流長的原因。

四、人性的異化及防止和應對

      在了解到人性本善后,我們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為什么會存在惡和惡人惡事來做一說明。顯然,這還需要我們結合現實環境中的具體的人來進行考察。

1、人性的異化

      在前面我們曾分析到,個人所與生俱來的屬性有兩個:利己性和利人性。既然是一個人的利人性出了問題,我們當然還得到利己性那里去找答案。毫無疑問,損人行為都是在個人利己性的推動下發生的。然而,利己性就一定會導致損人行為的發生嗎?顯然,并不是那樣,利己性雖然可能會導致損人行為的發生,但并不必然。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利己行為只要不超越人類共存的利益,其利己行為就是對人的利人本性的反映。只有當個人的利己要求超出了人類共存利益的范圍,損害到他人的正當利益或者說人類利益時,才會使行為背離自己所具有的利人本性,從而異化出損人行為。這就如同細胞內的原癌基因一樣,其本身有著正常的刺激細胞正常生長以滿足細胞更新要求的生物學功能,只有在發生突變后才會導致細胞癌變,從而生成對生命機體有害的癌細胞。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利己性雖然是引發損人行為的一個內在因素,但利己性并不能等同于損人性,其并不必然導致損人行為的發生。只有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作用下使人們的利己行為背離了人的利人本性時,其才會異化出損人行為。所以我們說,在人的屬性中并不存在天然的損人成分,沒有哪個人剛出生時就會想要損人,惡只是人性異化的結果。顯然,損人行為或者說惡根本就不應該被認為是在人的本性中的內容,它只能是在人的利己行為違背其自身的利人性后所體現出的對人性的異化。

2、造成人性異化的原因

      既然惡只是人們在現實環境中產生的對人性的異化,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一個人要違背自己的利人本性而要做出損人行為呢?顯然,除了有生物個體的利己性做為生物性根源外,我們還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來找出一些在主、客觀原因。

     從個人角度來看,可能的原因大致有兩點:首先,是認識問題。如果一個人缺乏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認識,奉行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原則,那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豈知個人的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的,其要以社會的發展為基礎。其次,是欲望問題。我們不應該反對欲望,但我們應該對欲望有所認識和節制,將它控制在自己的條件和能力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如果一個人無法對自己的欲望進行有效節制,使其超越了自身的能力和現實的條件,那么損人就同樣變得不可避免。

     從社會角度來看,可能的原因大致也有兩點:首先,還是認識問題。如果在全社會范圍內缺乏一個對人性問題的根本認識,在以利己論為核心的性惡論指導下,必然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了誤導作用,導致損人利己的惡人惡事層出不窮。其次,是社會環境問題。如果缺乏一個對個人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的社會環境,在有人做了錯事或壞事后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和受到應有懲罰,必然會使此人繼續心存僥幸和對別人產生一個壞的示范作用,進而使更多的人心存僥幸起來。如果長此以往,則會出現惡性循環,使人們變得見怪不怪,從而造成人性的普遍扭曲。

3、人性異化的防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認識到了人的本性雖然是善良的,但在現實環境中又是可能出現異化的。那么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來防止人性的異化呢?

     顯然,對于個人而言,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認識和修養。首先,要從根本上認清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及社會之間的矛盾,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其次,要從根本上認清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以及個人能力的有限性,確定合理的目標和追求,將自己的欲望確定在自身的能力和條件所允許的范圍之內。最后,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性修養,學會掌控欲望,而不是讓欲望來掌控自己。

      而對于社會來說,首先,就是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徹底認清人在本質上是利人的以及人性本善,從根本上防止利己論和個人主義對人們的誤導作用,徹底鏟除為惡者的精神依托。其次,就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讓人性出現異化者的損人行為得到及時的糾正和受到應有的懲罰,努力構建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環境。

4、對人性異化的應對

      在我們認識到人的本性雖然是善良的,但在現實環境中卻可能出現異化,從而在具體社會實踐中會存在人性異化了的惡人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來面對呢?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經給我們總結出了在這方面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就很好的反映了我們的先人對人性的精準認識和把握,并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了在社會中為人處世時應有的原則和態度。它的前半句從宏觀上充分而準確地把握了人性,告訴我們人是利人的,害人違背人的本性,最終必然會害人終害己,所以我們不能有害人之心;后半句則充分注意到了在社會實踐中具體的人會發生人性異化的可能性,告訴我們社會中是可能有壞人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隨時防范,以免被壞人所傷。從這句話里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先人對人性是有著多么精準的認識和把握,既肯定了人性本善,但充分注意到了現實中人性的可能異化。顯然,我們只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先人給我們留下的這句話,就足以使我們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立于不敗之地。小到個人的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大到國家的富國強兵和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可以使我們處理的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當然,如果是由于各種原因,在社會中已出現普遍的道德淪喪和人性異化,那么僅有上述原則就顯得不夠了。在面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時,我們除了要與其展開積極斗爭外,在力量不足時,還要學會適應它以保護自己和利用它來發展自己,以為將來改變它積蓄力量。這是因為,在一種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時,其背后必然會有著一股較強的反動力量。我們在與其做斗爭時便需要掌握技巧,既要不失時機地與其做斗爭,也要有效地保護和發展自己。總之,要根據自己的力量來做抉擇,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只有這樣,才能在特殊的社會條件下,也讓好人都有好報,壞人都交惡運。舉個較簡單的例子,比如在特定條件下,在一個地方形成了黑社會,在我們沒有力量和其進行直接斗爭時,只能是先交保護費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已經認同了它的存在,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先來適應它而已,一旦在條件成熟時,我們就要不失時機地努力鏟除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因為,誰也不會愿意只有在向黑社會交過保護費后,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而對于那些已經處于異化中的人來說,當然是需要及時懸崖勒馬,有效糾正錯誤。常言說得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說明:關于“人性本善”的證明,我在09年3月就寫過一篇相關文章,但由于當時認識的局限,里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今次有網友要組織民哲論文評比,我便借比機會將其重新整理了一番,希望能對此問題有一個更好的認識。當然,由于本人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文中難免還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希望能得到學界前輩和同仁的意見和指導,當然也歡迎不同意見的朋友提出質疑和批評指正!

 

【本文來自】:求是論壇(http://bbs.qstheory.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71773-1-1.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對“人性本善”的證明 WORD
人性是人類共有的本質屬性
理論的思考呼喚創新
解說人性
人性的底層結構
人性善道是怎樣主導人類歷史發展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兴义市| 灵璧县| 德保县| 南涧| 河北省| 正安县| 泰兴市| 沐川县| 库伦旗| 湄潭县| 文山县| 曲阳县| 界首市| 定陶县| 简阳市| 斗六市| 灵丘县| 龙海市| 灵川县| 达孜县| 游戏| 勃利县| 团风县| 南江县| 石渠县| 泽普县| 湘西| 肇州县| 德清县| 孝昌县| 新邵县| 仁布县| 宝鸡市| 东兴市| 十堰市| 双流县| 重庆市| 都江堰市| 巴彦淖尔市|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