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有詩國之稱。從上到下,從古到今,人人幾乎都喜歡詩,甚至于作詩,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度詩的普遍性有這么大。
那么,我們古代所創(chuàng)作的那么多詩,我們怎么樣來鑒賞呢?
鑒賞,是實事求是的,是謹慎謙虛的“鑒”,而不是狂妄的。我們學古人的東西,不要死在他句下,要活,要體會他所說的是什么,歸結一句話:形式上寫的像詩的,不一定是詩,會寫詩的人不一定是真詩人。
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這是講詩人的感受能力,感覺敏銳。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詩人。
舉一個例子,孔子《論語》里兩句最簡單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看到水的流動想到了時間的消失,這是詩人的感受。還有一個例子,杜甫有一句話,他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詩人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如果詩人不敏感,他能夠從一片落花來落筆嗎?我國古代的詩人給后人以無盡的營養(yǎng)。
《唐詩宋詞的鑒賞》,這個題目不太好講。
我喜歡唐詩宋詞,但是唐詩宋詞,鑒賞起來是很困難的。
對古人詩詞的創(chuàng)作,好的名篇佳句,我們要鑒,鑒什么呢?你有多高水平?你的水平夠什么層次?我們首先要想這個。我們讀懂了古人的話,古人那是說的什么?他有沒有針對性?一系列的問題。不是拿過一首詩來就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活”,南方人的這是個入聲字,是個仄聲念。二十八個字這就鑒賞?從何說起,鑒賞,這兩個字這里邊的學問就大了。孟子幾句最精彩的話,我們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必不可忘的這幾句話,說“誦其詩吟誦”。詩是要誦的,不是讀也不是今天這個朗誦,古人要有聲調的,“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事以論其世也”,有一句成話叫“知人論世”,就是從這兒來的。
四個大字:“知人論世”,這是我們漢字漢語最美的地方,大家要體會,我們那個漢字漢語太可愛了,太寶貴了。我們的一首唐詩宋詞,要知其人,要論其世。我們要真正讀懂古人一篇作品,要需要我們很多先決條件,這是我今天首先要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討論的一個問題。
我們中國向來有詩國之稱,從上到下古古今今,人人幾乎都喜歡詩,甚至于做詩,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度,詩的普遍性,普及性有這么大的,這是事實。但是詩在我們中華民族是怎么產生的呢?
我粗粗想來,有這么三大方面:
第一,人類最高智慧所創(chuàng)造的漢字語文。
因為我們中華詩就是漢字文學,對不對?離開漢字,還有什么中華詩詞?漢字太美妙了!是我們民族最高智慧的一個創(chuàng)造。世界上好多民族都是拼音字為主,創(chuàng)不出這么一種文字來。
第二,中華民族的審美眼光與別的民族不同。
我們看宇宙、天地、山川、萬物、草木,一切一切它有自己的一個審美觀。我們認為這樣,別的民族看不出這里邊那個美。我們美是這樣的,由詩人審美的眼審美的心,才發(fā)生了詩。
第三,中華民族詩人的表現手法,極為獨特。
你有好的漢字,你有好的審美獨特的眼光,你不會表達表現,那你能有好詩不可能吧?你寫出來的是詩嗎?能夠打動我們的心靈心弦?不太可能。所以,這第三點表現才能、獨特的表現手法,極端重要。
由這三點組合起來,才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高水平的極為美好的詩詞!
宏觀的說完了,然后我們應該說一說具體的某一個詩人。
什么樣叫詩人?詩人的定義是什么?
老詩人的詩是五言七言,平平仄仄,新的是白話詩,自由體等等這個。
那么,我也不寫散文,我那個話都不連著,我把它一句句排起來,我就是詩人了嗎?我這個詩人也太好當了!
曾經聽一個北大的老教授說了這么一句話,使我大為震動,老教授說:看完了《全唐詩》,只有一千多首是詩,其他的都不是詩。
這話怎么講?就是句子整齊押韻,看起來像詩,但不是詩。因為那里邊沒有那個質,沒有那個素,它本身沒有詩,它是采用了詩的形式,來表達他的某些要說的話。
哎呀,讓他這樣一說,這唐詩也不是每一首都好,這確實是需要“鑒”,那個老教授大概就是說,他鑒的、他分析、他看出來,好多根本不是詩!
有兩個例子我親身的體會,就是兩大名家: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陸游,盛名傳遍世界。
唐詩我?guī)缀鯖]有很好地讀過,惟獨這兩位大家的全集,我耐著性子讀。白居易全集和陸游的全集,讀得我是昏昏欲睡......。真正好的能打動我的,吸引我的卻是很少很少!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一點,那就談不到一個“鑒”字了。
這個“鑒”是實事求是,謹慎謙虛地“鑒”,而不是狂妄的,我們要培養(yǎng)自己一點真正辨別,審辯的能力。
歸結一句:反正你形式上寫得像詩的不一定是詩,會寫這樣詩的人,不一定就是真詩人。
我說話很啰嗦,但是我把這個表出來,這個幫助我們來鑒賞,先鑒然后才談到那個賞。
什么是“賞”?交流,古人的心、我們的心碰在一起,有共同語言,有共同感情,才能夠體驗。他那么說,我明白了,這才叫詩詞的“賞”。
賞析,我們漢語千百年來,創(chuàng)下的那些詞句里的選字,那個含義它不叫別的,叫“賞心”。
我先說老詞。諸位聽起老詞不太喜歡,沒關系,你聽我下邊怎么講,我們有四個字的老成語,叫“多愁善感”。他不多情,他會用詩的眼去看天地萬物?去寫詩、為這個動心搖魄、嘔心瀝血、寫出千古不朽的詩來嗎?
什么推動著他?推動著他就是那個情!多愁者就是多情,善感呢?是說接受能力,感受能力特別強 。敏感、敏銳,別人根本無動于衷的,他卻受不了。善感、多情你還不喜歡?好,我還換,我說感情豐富,你有意見嗎?感情豐富那不錯,你這個觀感馬上就變了,不說善感,說接受能力敏銳,這個好啊你也高興了。
所以不要死于文字之下,要深入體會他那是說什么。
有了這個培養(yǎng)自己的工夫,讀古人的詩詞,日益得到好的境界,好的體會、審美、享受。否則的話總是隔靴搔癢。
說圣賢、圣人、賢人不是詩人,他也多情善感,太多情,太善感了。他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圣賢。
我們可以舉例孔子,背《論語》有這么兩句,最簡單的人人都知道。他嘆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哎呀,這水一直在流,白天黑夜它也不住。那個“舍”“住”,夜里它也在流,我們所有一切流去消失的,逝去的都像這個,也不都是這樣嗎?“逝者如斯夫”,“夫”是個感嘆詞,“不舍晝夜”,說了水和時光的關系。
宋人有一句名句,我這兒說不上他是誰了,可能是晏殊,大晏,沒啥關系。他最后兩句說“可奈年光似水聲,迢迢去不?!?,他說“可奈”,我無可奈何,這年光、這個時間,像水一樣迢迢,說無窮無盡去不停,這還不就是孔子那個話嗎?“不舍晝夜”。
但是這個問題,這個詞人的特色,跟孔子有何不同呢?他這樣說,可奈年光似水聲,我們一般人感覺到時間的消逝,那里有聲音嗎,你說怎么沒有?那不那個鐘滴答滴答,一秒一秒的?古人沒有這個,他感覺著這個時間的流逝,就像江河一樣是水聲,“迢迢去不?!?,你看這多可怕,那個時間,你在這兒當玩啊。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詞人的感覺,對一個無形無止摸不著的時間,他是這么敏感,他拿那個水,當然以水來比時間并不新鮮,我是說他把聲音掛上,你聽聽那個水在流,嘩嘩......。
這才叫詩,這才叫詞。不是說理!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教導教訓,這不是詩。這個分辯不是很清楚了嘛?
你再看《論語》里記錄的,孔子《聞韶》??鬃訒r代,大概會演奏的都不多了。所以有一次他忽然聽到韶演奏,他聽完了以后,回了家怎么樣?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一百天呢,吃著飯呢,那個肉都沒味了。這個韶樂那個美好啊,我們今天沒法想象,都失傳了??鬃佣茧y得聽,我請諸位再想一想,這個例子,你對孔子的認識,是否加深了?你說這是怎么一個人?那個感受力,敏銳不敏銳?
咱們可以由孔子一跳,跳到唐代的大詩人中國的詩圣,最偉大的杜子美、杜少陵,你認為杜甫是否也多情善感呢?完全是。如果杜甫不多情善感的話,他寫不出那么好的詩來、。
你會問我 你舉個例子,那一個最多情善感,最好舉的例子,又簡單又明了,他說了這么兩句話:“一片飛花剪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一片飛花,春天萬花齊放,真是最好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花片,讓風一吹飄落下來了,這個詩人哎呀這不得了!從這一片花片飄落,就開始了整個春天的,從此一步一步消失,這一片飄落,使得這個大詩人,感情要震動,這樣的感情還不多情嗎?一片飄落我心里都動,現在這個“風飄萬點正愁人”,哎呀他受不了,他不敏感,能夠從一片落花來開始落筆嗎?這個開了很多后人的繼承,給人無限的營養(yǎng)。
這后面的例子太多了,連林黛玉的《葬花詞》也是由這兒來。這個“飛”就是從杜甫那兒來的。
還有一個秦少游,寫了一句詞,他說“飛紅萬點愁如海”,“飛紅” 你看這還是用的老杜的話,“萬點”還是老杜前邊四個字,整個是老杜的,底下是他的創(chuàng)作,“愁”也是從杜來的。我看著萬點飛紅,我這個愁有多大!無邊無際呀......。這又是一個詞人的感受。
“愁如?!鼻赜^秦少游,做詞做的最美。我喜歡他的詞,我有一次在北大講《紅樓夢》,都講完了要提問,我接到了一個條子,是同學的,我也不知名姓,他提了這么一個問題來,他說林黛玉的父親叫林如海,這個“如?!痹趺粗v呢,是不是從秦少游“飛紅萬點愁如?!倍鴣?,哎呀真好,你看北大的學生,你可不要低估今天的青年,第一他讀秦觀的詞,第二他能夠聯系紅學家,還沒有誰能解釋林如海的那個“如?!笔鞘裁匆馑?,好像舊式評點里說,林如海的“如海”,是說他學問博大,像海一樣。不對了,沒有北大這個同學高明,這個說起來好像是閑談,有點趣味而已。
我希望諸位想一想,你看看我們詩歌的星火相傳,前人給后人的影響,后人怎么運用變化,又造出這么多的美好的句子來,一直到曹雪芹,曹雪芹的詞句里邊,有很多都是從西廂那兒來的,今天我們沒有時間舉這些,所以呢我們鑒賞唐詩宋詞,也包括這一方面,也就是說,我們鑒賞古人詩詞的時候,你應該這里有很多的限制,有插銷插上,然后通電流,左右逢源,那里悟一個感受:光受不行,是一個單面的,還有一個字是悟,明白了,它是那么回事。你這樣鑒也好,賞也好,你學也好,做也好,對一個唐詩宋詞你的感情,你的認識理解,我想會一天比一天加深的,而不是浮光掠影。
......
周先生是國寶級的專家學者,聽他講怎樣鑒賞唐宋詩詞,非常難得......。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我想,除了看它的武器庫里,有多少導彈之外。再一個就是看,它有多少文壇巨匠,有多少文化寶藏。好在我們的民族是幸運的,我們有唐詩宋詞......
------以上文字為網絡摘編,不作為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