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之謎
[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 發布日期:2012-10-22 ]
“傳國玉璽”是中國玉文化史上的王玉至尊,代表著王權用玉的最高等級。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橫掃六合,統一天下,遂制玉璽一枚,方四寸,螭獸紐。由丞相李斯書寫,玉工孫壽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于其上。
秦始皇制“傳國玉璽”有兩個目的:一是表明他是皇權神授的真命天子;二是希將此璽作為鎮國之寶在秦家王朝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孰料天命難違,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軍入咸陽,秦始皇之孫子嬰跪捧玉璽投降,“傳國玉璽”在秦家只傳了兩代,便易他主。
“傳國玉璽”寓意“天命所歸”,沒有天命是不能當皇帝的,當了皇帝沒有“傳國玉璽”似乎也是不“正宗”的。此后歷代王朝為爭奪和尋找“傳國玉璽”演繹了許多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傳奇故事,有的見于史料,有的見于傳說,意見紛紜,撲朔迷離。歸納起來大抵有四大謎點。
玉質之謎。
“傳國玉璽”用的何種玉材?一說是用和氏璧雕琢的。五代杜光庭《錄異記》曰:荊山玉“卞和得之獻楚王,后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現在不少書籍資料還是沿用此觀點。《藍田縣志》和唐《玉璽譜》中另有一說,玉璽用玉采于秦都咸陽以北數十里的藍田玉礦,屬輝石類,摩氏4度,是我國傳統的玉材。如今學界大多認為和氏璧與“傳國玉璽”之間沒有聯系,因此不排除用藍田玉制璽的可能。
殘缺之謎。
劉邦建西漢,將此璽奉為漢傳國寶,藏于長樂宮,以期代代相授。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幼帝登基。“傳國玉璽”由皇太后掌管。不久外戚王莽篡位,派人逼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大罵來人,氣得“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王莽只好令人將殘缺部位用黃金鑲補。另一說皇太后再發火也不會擲“傳國玉璽”,其擲的是當時另要索討的“皇后之璽”。
勒刻之謎。
既然“傳國玉璽”是王權的象征,擁有者總設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公元220年,漢獻帝被逼“禪讓”,曹丕建魏,使人在其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企圖掩蓋“篡位”之實。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令人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從現有史料來看尚無其他不同說法,如果玉璽真的有這些“痣”,定會給尋找、鑒定帶來很大幫助。
下落之謎。
現有兩種說法較多:一說公元937年元月,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變,帶契丹軍破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玉璽從此不知去向。但有人從自焚灰燼中找過,結果連塊殘石都未發現。《元史》中有另一說,“傳國玉璽”曾在元初重新出現,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順帝兵敗退出大都時將大批珠寶連同玉璽一起帶走,于漠北消失。
“傳國玉璽”在歷史上時隱時現,屢次易主,顛沛流離了1600余年。明代以后再也未見蹤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時大憾“少傳國璽”。此后幾百年間,“傳國玉璽”多次真真假假地出現,最終被一一否定。1924年末代皇帝被驅出清宮時,馮玉祥派人入宮搜找,也一無所獲。這幾年網上有傳2004年中國留學生在莫斯科一市場里,從幾位蒙古人手里購得一方舊玉璽,上有鳥蟲篆,極似“傳國玉璽”。據說還經過科學檢測,年代也到。筆者看了圖片大笑:“開門的假!”
難道“傳國玉璽”真的失落在茫茫歷史的煙塵里了,抑或還是靜靜地躺在神州大地的某個角落等待人們的到來。我們千萬次地呼喚,就像母親在人海中尋找走丟的孩子。王玉至尊的“傳國玉璽”你在哪里?你是東方一個愛玉民族心中永遠的牽掛!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