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政治價值觀?當代學者多從社會成員對政治世界的看法、人民與政府的關系、遴選政府官員的方式、如何約束政府等視角對政治價值觀進行定義。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鶎用裰髦贫雀油晟?。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趙波文在《甘肅理論學刊》刊文說,據此,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測量國民的政治價值觀,即:民主觀、法制觀、權利觀、公平正義觀。 民主觀:現代的選舉意識與落后的自治意識形成巨大反差 調查發現,多數人更傾向于自下而上的選舉方式,而且公民的選舉觀跟教育程度、戶口類別等個體因素相關都不明顯。由此可見,國民選舉觀從整體上達到了一個比較現代化的階段。但公民對社區公共事務態度冷淡。公民自治是從實踐上對公民民主觀的測量。調查顯示,公民對社區公共事務表示“很少關注”的人最多,占總數的34.2%,將近六成人表示會或多或少地關注社區的事務,而經常參與的人只有兩成多(21.6%),居民對社區事務缺少參與的熱情。這跟國民表現出的高昂的選舉熱情形成強烈反差。在選舉與自治上表現出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值得探討、值得沉思的問題。在當今中國,黨和國家既提出了發展民主,又強調要維護權威,于是形成了一個似乎矛盾的問題:維護權威會制約民主的發展,發展民主也會妨礙維護權威。政治發展既要兼顧民主與權威,同時不斷地使二者的發展傾向與態勢趨于平衡,而政府逐漸實現從權威到民主的轉型是必然趨勢。 法制觀:徘徊在人治與法治之間 在觀念層面,我們用“人情與合同哪個更可靠”測量人們的法律觀念。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3%的人選擇“人情”,70%的人贊同“合同”更可靠,另有22.8%的人選擇“說不清”。這說明法律重于人情的現代法律意識已為廣大公眾所接受,觀念和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判斷與選擇漸趨一致。 在實踐層面,我們用“如果您有親人或朋友做了違法的事情,您會怎么辦”測量人們的現實選擇。調查結果顯示:64.3%的調查對象選擇“動員他去自首,爭取寬大處理”,6%的調查對象選擇“違法就該受到懲處,向公安機關舉報”。完全贊同親情比法律重要的只占8.6%,這說明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把法律當作行動的準繩。 在社會層面上,我們通過對“關系與官司”的測量來分析中國人的法制觀念。調查結果表明,11%的人選擇了“沒有關系,即使有理也打不贏官司”,認同“關系至上”;27%的人選擇了“只要有理就行”,認同“法律至上”;50.9%的人選擇了“有理還得有關系才打得贏官司”,認為“法律與關系同等重要”;11.1%的人表示“說不清”。這說明人們價值觀中“應然”與“實然”的差距。 權利觀:公民權利本位漸顯 我國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規定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利,人身自由,財產權等。公民希望通過健全法律和提高維權意識保障權利。調查結果顯示,依法維權深入人心。占總數45.4%的人認為權利保障的根本在于“維權意識”,另有22.7%的人選擇了“加強執法監督”。國民的權利本位意識漸顯,依法維權深入人心,但法律是權利保障的基石,依法維權需要政府的關注,同時維權不只是個體的事情,我們更應呼吁的是政府自律。 公平正義觀:公民渴望社會和政府承擔更多責任 法律平等是公眾追求平等的底線。對于“您怎么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調查統計結果表明,32.8%的人選擇“平等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個目標”,36.6%的人選擇“平等只是理想,現實中很難實現”,這兩項共占總數的67.4%,19.7%的人選擇“只要法律上平等就可以了”,10.1%的人認為“只要生活好,平等不平等無所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平等在近七成的人心中占有極重的地位,人們把平等看作生活中追求的目標,是人們的理想。近兩成的人把法律上的平等看作是平等的真義,這從另一方面表明,我們社會中還有法律上的不平等現象。另有一成的人對平等采取無所謂的態度,物質決定精神,當人們還為生活奔波而無力追求平等,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情。 無論是法律平等、教育平等還是分配正義,都需要制度性建設為其提供合法保障,公民渴望社會和政府承擔更多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