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心態:理性的態度是正確的開始 |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2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
所有已經上網成癮孩子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焦慮,萬分焦慮。這一點顯而易見地表現在家長們的臉上,尤其是寫在眼睛里;在他們那一張張紙條上、一封封來信中,字里行間凸顯著他們的焦慮。 “能不焦慮嗎?!”他們說。 “焦慮有用嗎?”我問道,“不但沒有用,還有副作用!”我馬上接著強調說:“如果焦慮有用的話,我也幫你們去焦慮。事實上,你們越焦慮,孩子越煩躁。不僅不解決問題,情況還越來越嚴重,是不是這樣?” 他們的回答也都是千篇一律的無奈:“是的,的確是這樣。”往往還接著一聲長嘆:“唉——!” “非但無濟于事,還會對你們的健康、工作、生活乃至整個家庭產生不利的影響,”我繼續解釋道,并馬上見到他們在難過地頻頻點頭。“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定要放松心態。”我對每一個家長都這樣再三地重復強調,希望他們能夠真正聽進去。 人的情感有兩種:健康情感與不健康情感。前者表現為開朗大度、熱情向上、親切友善、理性平和等;后者表現為憂慮恐怯、煩亂怨恨、狹隘妒忌、狂暴易怒等。而且,人的情感是容易相互感染的,即所謂“情感傳染”。父母焦躁,孩子也會煩躁;孩子一煩躁,家長更焦躁。這種惡性循環,會使得家里的空氣緊張得好像一點火就能著,吵鬧就不可避免了。這樣的家庭環境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談不上戒除網癮了。 有的家長會說:“那孩子已經上網成癮了,一進門就煩里煩躁的,我本來工作就累,見他那樣,我能不煩嗎?”我的回答還是:“煩——有用嗎?”不少媒體在采訪我時,常常問道:“陶教授,你怎么敢接待這么多有不同嚴重問題的孩子,你就不怕失敗嗎?”我問道:“我為什么要怕失敗?!”他們又追問:“你為什么不怕失敗?”我輕輕地反問:“怕——有用嗎?”這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不要做無用而且有害的事,我們也要克服掉無用而且有害的情感。 對這一點,北京家庭交流中心的一些家長們深有體會。在北京時,我一直都只是跟家長們溝通,而沒有接觸他們的孩子。家長們在逐步理解并嘗試這一理念和方法后,他們的心態放松了,眼神柔和了,話語理性了,家庭氛圍緩解了,孩子的情緒明顯改善了,親子之間能溝通了,問題也就一步步地向好的方面轉化了,家長們也都感覺到自己的素質提高了,跟以前不一樣了。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上海《浦東新區周報》2005年4月的一篇報道,題為《“網迷”母親學會用心溝通》,文中寫道:4月2日下午,家住浦興路的劉女士聽了陶教授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用愛心和科學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專題講座,她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她說:“平時我們只知道埋怨孩子太貪玩,很少與他溝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造成我的孩子現在一聽我說話就極度厭煩。”當場,劉女士暗暗下了決心,回家后,一定要和兒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一次。5 點多聽完講座,趕回家已是7點左右。劉女士看到兒子依然坐在電腦前專注地打著游戲,對父母回來不聞不問。以前,每看到這個畫面,劉女士就氣不打一處來,張口就要訓斥。但這一次,她忍住了心中的不快,耐心地與孩子聊起了講座的內容,聊起了他的學習和游戲。“兒子沒有多說什么,最后,他關掉了電腦,并說:‘以后再不碰電腦了。’”盡管兒子隨口的“承諾”并不能完全相信,但劉女士對這一小小的進步感到滿意……這個晚上,讓她看到了幫助孩子走出網癮的希望。當然,這并不表明問題的徹底解決;但是,這表明劉女士找到了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努力方向,這就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起點。 是的,上面這些北京、上海的家長們在放松心態后,找到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正確方式并開了個好頭。下面,從兩個武漢家長的不同表現中,我們可以得到更明晰的啟迪。 因為我家在武漢,那里的家長們有較多的可能與我聯系。盡管如此,絕大多數的家長也只能是在大型活動中見到我,或只有很短暫的接觸,不可能有“一對一,面對面”的溝通機會,因為我分身乏術,不可能有那么多時間去一一解決他們孩子的網癮問題。 有一次,我收到武漢江岸區一位家長給我的感謝信,使我深感欣慰。原來,她幾次參加我的講座和報告會,盡管沒能與我面對面地交談探討,但她把基本方法領會了,并且自己去嘗試實踐,結果情況有了令人欣喜的轉化,所以特地以信致謝。 她在信中寫道:“陶教授:你好,我參加了你7月25日的報告會。在你‘不要放棄、不要絕望,從自己做起’的感召下,在你‘要有信心、有決心,人是可以改變的’鼓舞下,我絕望的心重又燃起希望之火,我重新正視自己心底的痛苦,重新審視自己…… “小學到初中我女兒一直是三好學生,可意想不到的是,初三時,老師一個低級錯誤傷害了她的自尊。當時,我也未能用積極的態度去化解矛盾,更沒想到孩子從此心里有了一個結,我反而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她、責難她。從此,她一蹶不振,放棄了學習,沉迷于電視和網絡游戲之中,連高考期間也是如此。六七年來我們始終無法正常溝通,學習、理想、前途成了我們談話的‘禁區’,母女間的隔閡與日俱增。 周邊的人勸我,孩子大了,難得管,聽其自然吧。但這樣做,我覺得是更深層的憂傷與無奈。 “聽了你的講座后,我很受啟發,用陽光心態面對現實,情緒得到調整后,從自己做起,從建立溫和理性的親子關系做起,很有成效,對立情緒得到了改善,孩子還主動提出畢業后想考研究生……” 家長變化后,自己去引導孩子改進,這才是我“健康上網全國行”的主要原動力。我希望各地家長們通過講座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學會理性的親子溝通,自己引導孩子走出網癮泥潭。我也希望家長們看到這里時,能從這位家長的喜悅中汲取經驗、信心和力量。 但是,另一個武漢家長卻不是這樣。她找到我的電話號碼后,一個勁兒地給我打電話,總是要求我能安排時間去解決她孩子的問題。有天深夜12點左右,她又打電話來,苦苦地責難我說:“陶教授,我多次求你幫忙,你總是說沒有時間,我那十七歲的網癮兒子越來越瘋狂,弄得我家里無法正常生活。現在,我婆婆、老公都氣病了,我真的是痛不欲生了。現在我在東湖邊,你再不幫我解決問題,我真的不想活了!” 聽起來,她很可能是在湖邊用手機給我打的電話。當時那么晚了,我第二天還要上課、開會,就一面勸導她,一面趕緊把上面提到的那封信找出來,念給她聽。誰知道剛剛念了一小半兒,只聽到她“啊——”地大叫了一聲,電話就斷了。不知她是掉進湖里去了,還是給人搶劫了,弄得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又不清楚她到底在東湖的什么地方,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只好打電話給《武漢晚報》有關欄目的負責人。第二天一早,我趕快翻閱所有的地方報紙,也沒有找到任何相關信息,也沒有再接到她的電話,更談不上解決她孩子的問題了。 這些事例表明:首先,家長要能夠放松心態,而且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一定要保持陽光心態,切切不能“一看他那樣我就煩死了”,也不能“孩子一煩我更煩”。因為我們是成年人,孩子還在成長,他們的心智還在發育中。作為家長,應該相對理性一些,不能跟孩子一樣動不動就煩。老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即要先努力改進自己,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學習用開朗的心態去感染、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學會并能堅持“你錯我不錯”,孩子煩躁你不煩躁,那就不會惡化現狀。只有這樣,才可能使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其次,放松心態不等于聽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一方面要隨時隨地尋找可行的機會和恰當的切入點,自然地與孩子進行理性的心靈溝通;另一方面一定要有耐心,切忌強求性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當孩子表現特別反常,對你極端反感時,你不要急躁,要學會外松內緊,自己堅持放松心態,不去激化矛盾。同時,暗自留心,從旁觀察;或借助外力,即結合學校老師、親戚六眷、朋友鄰居——凡是有可能與孩子接觸、溝通的,都可以利用起來,多方面地耐心尋找機會。 下面有兩個具體的不同案例,家長們或許可以從中領略到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訓和學習的方法。 有個福建孩子因為網癮而厭學,并開始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有來往。父母原來盯得很緊,一點也放不下,結果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甚至出現嚴重的家庭暴力。通過學習放松心態后,家庭氛圍明顯好轉,父母深有體會,暗中保持與孩子的老師、朋友、熟人等的聯系,隨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不斷地暗中努力想辦法。 有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從外面打電話回來說被綁架了,對方要五萬塊錢才放人,不然就會有生命危險。經過多方探討與冷靜分析,大家都感到有不少疑竇,而且父母也覺得即使這次給了錢,其結果也必然是后患無窮。所以,當對方再打電話來要錢時,父母就按大家討論的意見,很平靜地故意問:“誰呀?我怎么聽不清楚呀?你大聲一點,我聽不見啦……”幾經反復,結果第二天一早,孩子自己回來了。 另有一對廣東的家長就相反,其家庭條件也是不錯,孩子已經二十四歲了,因為網癮的影響換了三次工作。父母不但不改進方法,反而越盯越緊,孩子也越來越反感,后來自己搬出去了。這下父母更受不了,到處找,一找到就逼孩子回來,孩子就越躲越難找。我多次讓他們學會放松,不要盯得太緊,以免激化矛盾。他們嘴里答應得很好,但實際上一有了孩子的消息,又馬上追蹤而去。最后一次,好不容易通過其網友得知其住處,夫妻二人趕緊提著幾大包東西找過去。但孩子一聽到他們的聲音,死活不肯開門,他們卻硬是把門給踹開了。結果,孩子憤怒地沖了出去。從那以后,至今一年多了,仍然杳無音信。父母痛苦地相互責怪,鬧得分居、離婚,一家人就這樣妻離子散了。 這就像手抓泥鰍一樣,你抓得越緊,它越容易滑掉;你用心地輕輕握著,還有可能得到它。兩種不同的心態,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方法,也就必然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 我希望家長們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學會放松,學會保持發自內心的微笑,使家里一點點地增加溫馨和諧的氣氛,親子之間能逐步正常交流,孩子才有可能也一步步地放松。家長們可以試著換位想一下,如果你們的父母每天用焦躁的目光硬盯著你,總是帶著訓斥的口氣抱怨你,你會快樂嗎?你能改進嗎?在陰暗的角落里,花兒是開不好的;只有在和煦的陽光下,花兒才能茁壯地盛放。 摘自《回家吧,孩子》(陶宏開教授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