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因時代而新
[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 發(fā)布日期:2013-04-04 ]
清明,是春天里一滴思念的雨。思念若水,拒絕干燥,現(xiàn)代人對火急火燎的燒紙說“不”。
眼下的環(huán)保形勢的確嚴峻,去年冬天國內百萬平方公里的霧霾天兒,讓人窒息。這是一個空前強調生活質量的年代,關注PM2.5的就是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清明節(jié),是一個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日子。為了生命的尊嚴,逝去的生命也應該被追思,這也是生者的情感需求。有節(jié)制的釋放情感,哀而不傷,是人類情感的需要,需要淡淡思念,而不需要嚎啕大哭;需要一束菊花穿起思念,而不需要煙熏火燎。人的情感,是永恒的,但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因為時代而新的。
所以,有的人對清明節(jié)燒紙這件事有了自己的新看法,想需求更多、更佳的祭祀方式來緬懷先人。因為年齡,因為觀念,我們理解一些老人心中還有“燒紙才能代表香火”的想法,在他們看來,兒女是用來“傳”家族香火血脈的,燒紙產生火光,才算祭奠了。這也像有些人覺得只有放鞭炮了,有聲有響有動靜了,才算過年。
理解的同時,注意引導吧。最好的引導,是用新祭祀方式來替代舊祭祀方式,我市許多社區(qū)都在積極倡導向逝世親人獻一束黃菊花、植一棵樹、放飛寄語賀卡氫氣球、朗讀祭文、燃燭光等祭祀方式,這無疑是很正確的引導方式。還有3月31日,長春市文化廣場上飄揚的200只寫滿微博祭語的風箏,成為我們這個城市的現(xiàn)代而文明過清明節(jié)的標志。
談及新民俗,過春節(jié),往自家門上貼春聯(lián)是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老民俗了,歲月過罷,對聯(lián)還是那副對聯(lián),但上面內容是隨時代而新的,太多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已經從上面“下崗”了,現(xiàn)代人,更愿意看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新詞。
清明節(jié)祭掃,同樣作為民俗,也是這么個道理。這個節(jié)日不變的主題關鍵詞是“思念”,但用什么樣的祭祀方式來過節(jié)?就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了。每逢清明節(jié),國家相關部門、民眾、媒體對新祭祀方式的關注度,反映著時代的需求——民俗因時代而新。
原題:民俗因時代而新
來源: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