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佛教在線 | 發布日期:2013-11-01 ]
木村宣彰
(1)緣起-佛教是什么?
中國佛教是日本佛教的母體。日本佛教與中國佛教在信仰這個點上是一樣的,而在實際存在方式上卻表現出種種不同。日本佛教從中國佛教中吸取了許多影響,日本佛教的母體是中國佛教。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來了解“佛教是什么”。
我們日常學習的佛教,究竟是什么?
關于佛教,可以從其結構的成立、內容、目的三點來進行考察。
所謂佛教,首先從其成立上看,是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講述的教誨。因此可以說,佛教是“佛陀所說之教”。第二,從佛陀教誨的內容看,佛教是佛法。在日本古代,佛法這個詞用得更經常些。佛教向人們講述,“佛陀是誰”,“佛陀的本質是什么”。佛陀是體悟了法(dharma)而成佛的。佛陀根據他悟道的內容-法,而展開說教。因此又可以說,佛教是佛法。
第三,要進一步思考,佛陀釋迦牟尼何故要宣揚佛教?佛教的目的是什么?
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思考佛陀講述佛教的目的。為了全人類,以至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真理中覺醒而成為覺悟者(佛陀),而成佛,這樣的教誨,乃是佛教。也就是說,佛教是為了成佛的教誨。因此佛教是佛道。
(2)佛教的構成要素-歸依三寶
總結而言,所謂佛教,因是佛陀所說之教而稱為佛教,因講說佛的本質-法而稱為佛法,又因講說成佛之道而稱為佛道。
佛教是佛法,是佛道。三者合一,是為佛教。在這中間,全部有情眾生都能成佛(覺醒之人,覺悟者)的教誨,是最重要的。
做為構成佛教的要素,佛法僧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佛陀,佛教不存在。如果佛陀沒有對他人宣說他所悟的法,佛教不存在。佛教是佛法,是佛道。做為佛法,如果沒有聽聞者,就不成立;做為佛道,如果沒有實踐者,也不成立。
在佛教中,佛法僧三寶是必要的。三寶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對象。歸依三寶,在世界的佛教徒中,是共通的。
(3)中國佛教的特色-教相判釋
關于佛教的理解是多樣的,而佛教的流傳展開也是異彩紛呈。
在印度,佛教展開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首先,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教,是以釋尊為中心的佛教。其次,佛陀滅度之后的部派佛教,雖然被稱作小乘佛教,而這個時代的佛教也是“釋迦一佛”,也就是說,不承認釋迦佛以外的佛陀的存在。第三,過此以后的大乘佛教,認可在全部人類中的佛性。做為結果,從釋迦一佛的佛教,發展為全部人類都可成為佛陀的“成佛”佛教。這是主張在十方世界中,有無量諸佛存在的佛教。
大乘佛教在原則上承認萬人成佛。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是大乘佛教。雖然曾經存在過一些部派(小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得到壓倒性的信仰。
日本佛教的母體是中國佛教,日本佛教從中國佛教中接受了重大影響。在這里,我們應該先明確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不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也就無從了解日本佛教的特色。
做為中國佛教的特色,可以列舉以下四點:其一,保有膨大的漢文圣典;其二,歷史悠久;其三,佛教思想規模宏大;其四,成為日本佛教的母體。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關于“佛教思想規模宏大”這一中國佛教的特色上,必須思考教相判釋這一問題。在印度佛教中,象中國佛教那樣的教相判釋不存在。佛教傳來中國是在紀元前后。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業已經過了佛陀滅度之后的四、五百年時間。因此,佛像已經存在,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時傳來。而在大乘經典中,更含有種種內容。為此,大乘與小乘的不同在哪里,種種大乘經典的優劣又在哪里,通過思考這些類似的問題,產生了分類整理佛陀教誨的必要性,也形成了許多學說。
做為代表性的學說,天臺智顗的五時八教,華嚴法藏的五教十宗,都是教相判釋。在這兩種以外,還有種種的教相判釋,從大量的大乘經典中選出被看作是最好的一種,探究其中心思想-宗。根據依靠教判而闡明的“宗”,形成了宗派。
象這樣的佛教思想規模的宏大,在世界佛教史中,中國佛教是最有特色,最值得自豪的。
(4)重視慧學的佛教-天臺與華嚴
在思想規模宏大的整體中國佛教中,天臺宗與華嚴宗等宗派應運而生。在印度佛教中,本沒有這樣的宗派。教相判釋與宗派成立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因為非常重視教相判釋,做為結果,流行對經典論書的注釋研究,終于創作了膨大的著述典籍。例如,對于法華經、涅槃經等主要大乘經典的注釋,各個宗派從不同的立場,做出了種種解釋。
在印度傳來的傳統佛教中,修行佛道必須按照戒學?定學?慧學的三學次第來進行。最初,依據戒學來修正自己的言語動作趨于正道;其次,依據定學來統一散亂之心,以使得思惟專注;最后,依據慧學而使得智慧發揮。
在中國佛教中,重視慧學的天臺宗與華嚴宗,成立了偉大的教學。世界上的佛教徒,在印度?中國?日本等,不問國度,不問宗派,戒定慧三學是必修的。但是,中國佛教特別重視以經論研究為中心的慧學。南北朝時代各種各樣的學派非常發達,到了隋唐,代表中國佛教的天臺宗與華嚴宗終于成立了。這兩個宗派的成立,無疑是中國佛教慧學重視的結果。
在慧學重視的反面,似乎意味著對戒學與定學的輕視。做為反彈與彌補,在唐代成立了重視戒律的律宗,與重視禪定的禪宗。
(5)禪宗、律宗與凈土宗的成立
在中國佛教中,南山道宣成立的律宗,是從戒定慧三學中偏離定慧二學,特別側重戒學,發達而成的。與此同時,從戒定慧三學中偏離戒慧二學,特別側重定學,發達而成的是禪宗。與之類似,凈土宗的念佛,也可以說是從戒定慧三學中偏離戒慧二學,特別強化定學而來的。
象這樣,中國佛教大幅度遠離了,依據戒學?定學?慧學的次第順序而修行的印度佛教的通例。這樣的律宗、禪宗與凈土宗的成立,當然也給日本佛教以巨大影響。在三學之中特別強化戒學定學,而促成的宗派成立,從一個側面看可以說是實際化、單純化。更進一步推進這種實際化、單純化傾向的,是日本佛教。
(6)大乘菩薩戒的問題
在中國佛教中,大乘佛教以壓倒性的優勢流行,然而在出家比丘比丘尼應該遵守的戒律中,比如在四分律、五分律中,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只有受持了具足戒,才能獲得出家者的資格。
在另一方面,出現了別樣的戒律思想。這就是菩薩戒的思想。大乘佛教的菩薩,不局限于自利,要依據自利、利他圓滿的精神,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精神來修行。講述做為大乘菩薩的心理構造的菩薩戒律的經典,應運而生了。這就是給與后世佛教以強大影響力的梵網經。梵網經又稱作菩薩戒經,天臺智顗與華嚴法藏等,都加以研究并留下注釋。
梵網經所說的菩薩戒,稱為十重四十八戒(重戒十條,輕戒四十八條,合計五十八戒)。‘梵網經’的菩薩戒,與具足戒那樣的,發誓遵守以取得出家比丘資格的戒律思想是不一同的。在中國佛教中,梵網經的菩薩戒得到大力研究,然而依據這樣的大乘菩薩戒的出家者,并不存在過。
(7)在日本佛教中大乘戒壇的成立
然而,在日本佛教中,曾經留學中國的伝教大師最澄(767-822),主張依據大乘戒而受持戒律。最澄認為,在佛教的教誨中,有著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因此在出家者中,大乘出家與小乘出家的區別也是必要的。這樣思考的最澄,主張大乘佛教出家者不是依據二百五十戒的具足戒,而是依據梵網經大乘菩薩戒而出家。因此,在受戒作法上,必須建立大乘戒壇。小乘受戒必須需要三師七證的十人,而大乘菩薩戒的受戒,依據一位伝戒師與釋迦佛、文殊、彌勒等諸佛菩薩,是可能的。在大乘菩薩戒中,如果連一位伝戒師都得不到,在佛像前自誓受戒是可以承認的。最澄的主張,在佛教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8)三學超越與信的重視
最澄之后,在比睿山修學的日本佛教各宗派的祖師們,都以大乘戒為依據。比如,凈土宗法然(1133-1212)在維持圓頓戒伝統的同時,提倡念佛往生凈土。在法然的場合,守戒與修禪對于凈土往生而言都不是必要的,只有念佛才最重要。
日本佛教繼承了大乘圓頓戒的傳統。中國佛教從三學中特別強化戒學與定學而成立了律宗和禪宗,而在日本佛教中,比起戒?定?慧三學,更重視信、信心,因此產生了重視信、信心的佛教。
日本佛教之所以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無戒律的,是因為戒定慧三學集約在信心、信上面了。確實,做為佛教徒,如果沒有信,沒有信仰,那么戒定慧三學也就沒有意義。這是日本佛教的根本立場。
象這樣日本佛教以中國佛教為模范,而逐漸生發出與中國佛教不同的特色。佛教徒極其重視信仰心,貫徹于日常生活,以實踐佛教,這成為日本佛教的基本方向。
(9)在家佛教
更進一步,日本佛教把佛教解放給了普通民眾,而不再是寺院或者出家僧侶的專有事物。
在印度佛教或者中國佛教中,出家與在家有著嚴格區別。而在日本佛教中,出家與在家(居士)的區別并不嚴密。那是因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信心、信成為他們的共通的同樣重要的東西。在信之中,出家在家并無區別。從這里出發,日本佛教演變而成為在家佛教。佛教的本尊佛像,不僅在寺院,在一般家庭中也設立佛壇,加以安置。這是日本獨特的東西。在一般家庭中,安置佛壇的房間,叫做佛間。依據家中佛壇,佛教徒能夠時時日日確認檢討自己的信與信心。這個是日本佛教的顯著特色。
日本佛教如果失去了信與信心,也就失去了佛教的生命。
日本佛教強調三學超越的信。戒定慧三學,在信的一點上單純化、純粹化,這是日本佛教。可以說,日本佛教把三學集約在了,特別強化在了信、信心上,在信中包含三學。但是,這也是極其危險的。如果失去了信、信心,就墮落為無戒律的佛教了。
(10)結語―日本佛教的思想背景
與中國佛教相比較,日本佛教在所有的面都表現出單純化。正如戒定慧三學集約在信這一點上。
在日本佛教中,念佛占據著重大位置。念佛在佛教中本是共通的,古來為人們所實踐。而日本佛教的念佛,從觀念到稱念,更從稱念到信念,而逐步展開。
曾經象中國的廬山慧遠所修的那樣,靜靜瞑想,觀想佛陀,這是觀念的念佛。到了唐代,依據善導,轉向了口稱的念佛。更進一步單純化、純粹化,在日本佛教中變成了信心的念佛。象這樣,日本佛教在所有的面,單純化不斷邁進。而在這里,必須提及它的思想背景。
做為佛教的根本教理,華嚴經的三界唯心,三界一心,法華經的諸法實相,治生產業、皆是實相,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涅槃經的悉有佛性,法身常住,這些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都成為日本佛教的背景。
日本佛教,比起學問研究,更著重于實際的日常把握,佛教的單純化、在家化不斷進步,把佛教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今后,希望中日的佛教,能夠緊密提攜,加強聯系。依據這樣的交流,都不忽視佛教的根本思想,從而促進佛教能夠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