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談拆遷宗教房產[ 來源:中國宗教學術網 | 發布日期:2014-01-03 ]
當代中國的宗教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信教人數不斷增長,宗教領域出現了一些復雜情況。同時,由宗教發展這一現象,人們開始思考中國人的信仰問題,這是更為深層的一個問題,對未來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深入思考。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拆遷宗教房產要依法進行
宗教信仰是思想認識問題,但宗教活動會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就是依法管理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
一要納入法制。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尊重規律,依法辦事,不能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改革開放以來,宗教工作最深刻的變化,就是由主要依政策辦事向依法管理轉變。用法治的方式處理宗教問題,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推進依法行政,這是大方向。
二要建立規范。要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完善各項具體規定。如宗教團體的登記管理制度、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登記、財務監管和民主管理制度、宗教教職人員的認定和備案、宗教活動如朝覲的管理辦法等。我們正在朝這方面努力,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三要破解難題。宗教事務管理中還面臨許多難題,要探索管用辦法,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抵御滲透,維護宗教領域正常秩序,把受到境內外勢力蠱惑的信教群眾團結過來,過上正常的宗教生活。
四要提供服務。要把管理宗教事務同服務宗教界結合起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體現管理,管理要“有理、有據”,服務要“有情、有意”。比如,要幫助宗教活動場所改善基礎設施,實現水、電、暖、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全覆蓋,逐步改善宗教活動場所的基礎設施和各項生活條件。再比如,要加快推進宗教教職人員納入社保工作,使宗教教職人員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同時,維護宗教界合法權益問題。拆遷宗教房產要依法進行,充分考慮便利信教群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防止侵害宗教界合法權益。要協調宗教與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防止出現寺廟“被經營”、“被承包”、“被上市”等現象,堅決糾正強攤、強索、強捐、強圈等侵權行為。
解決宗教房產問題的思考
解決宗教房產問題有利于宗教團體貫徹“三自”方針,維護宗教穩定,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宗教房產問題應從政治上著眼,作為特殊問題來處理,按照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來解決現實問題。同時也要從適應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現實需要出發,依法處理宗教房產問題。
一是要建立宗教房產的法律體系。探討宗教房產所有權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以何種標準、方法認定或者劃分宗教房產的歸屬。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必須先予以明確。而現行的政策中,是以財產來源作為確定宗教房產歸屬的標準是欠妥的。必須按照房產的自身社會屬性予以認定,不能妨礙宗教房產使用目的和宗教信仰自由,應將宗教房產除特殊情形,如國家文物和重要旅游景點之外,主要歸屬于各宗教團體、寺廟、教堂。要著眼于宗教房產的現實問題,依據我國法律體系和民法原理,對產權歸屬應予以適當的重構,摒棄有關社會公有、社會所有、教會所有和集體所有的概念,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國家所有權、宗教法人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其核心為宗教法人所有權。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把現在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機構管理宗教的傳統模式變成主要依靠法律調節,也就是說要從行政管理為主轉到法律調節上來。
二是要盤活宗教房產的資源價值。房產是各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實現自養、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政府應健全、擴充宗教代理經租房產大修基金,以解決目前宗教房產大修資金嚴重匱乏的問題。同時,鑒于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緣于各種因素給宗教房產所造成的多樣性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房管部門應盡快制定物業公司有關代理經租房產管理的制度和規范。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宗教房產的管理可以借鑒市場經濟下的房產管理模式,使之逐步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
(來源:鳳凰博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