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愛的奉獻》就唱出了國人心聲。當下,我們要如何維護好人們心中那些善良,讓人們敢于在危難面前伸出援助之手?
A、靠風氣培養勇氣
孔子講,做君子要樹立“三達德”仁、智、勇。張民省解釋說,仁,是愛心,每個人從小都有愛心;智,就是知,每個人應該知道是非和廉恥;勇,是對愛心的張揚,是基于正義的判斷,是做出行為的“勇氣”。
B、讓法律維持底線
見義勇為本是精神層面的內容,不應用法律來規范。但是,見義勇為者往往伴隨著身體乃至精神傷害,因此社會必須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從而對這樣的行為提供保障。法學院副教授何建華認為,針對見義勇為的立法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見義勇為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對見死不救施以法律懲處。當前,我國見義勇為救助方面的立法有些欠缺,必須依靠立法把見義勇為的救助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讓公民碰見危難時成為勇于扶助弱者的強者。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見危不助、見死不救的行為在法律中做出懲處規定,讓法律幫助建立道德底線。
法律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底線。很多見死不救已經超出了道德底線,說明道德真的出現滑坡。張民省認為,法律是伸張正義的公器,法律在一個社會中的作用,應該是支持“見義勇為”的,而且更有力量、更顯得權威。一個社會時常缺乏“見義勇為”,說明這個社會的法律沒有力量。在當今中國,則是法律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我們可以好好反思。與其喊“救救人心”,不如說“還法律以尊嚴”。用法律鼓舞人心,更有效果。
C、身教勝于言教
后天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關鍵。特別是12歲以前,是一個人最終品格培養形成的重要階段。但是,我們現在的德育教育說教太多了,行為教育太少了。邢媛教授不無憂慮地說。對于孩子,說與做的教育大為不同,家長、老師一遍遍地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時,他可能聽進去了,可能似懂非懂;但是,社會上已經發生的事情卻讓孩子一學就會,如果我們這個社會總是無限放大“冷漠”的事件,那么孩子也會覺得那是合理的。
因此,必須改變教育和傳播方式。邢媛說,在德育說教的同時,關鍵要傳播善的行為。其一,當然要改變社會評價機制,什么是成功人士?什么樣的人是人才?決不能把成功的概念“窄化”。其二,說回媒體責任。現在的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存在“捧殺”和“棒殺”的誤區。其實“最美”頻繁出現已毫無意義,那個詞語已經成為媒體奪人眼球的噱頭。作為媒體,在傳播善行或鞭撻惡行時,不能喧囂,不能嘩眾取寵。如果能做到這樣,將是最有效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