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公里路“走”了10年:夫婦苦尋子10年在鄰村找到
10年前,家住晉江的樂先生不足兩歲的兒子被人拐走,苦苦找尋;沒想到,10年來,兒子與自己相距竟然只有4公里。
原本是一對可愛的龍鳳胎,兒子17個月大,剛學會走路不久,就被狠心的老鄉拐走。10年來,夫妻倆一直不敢換電話號碼,迫不得已搬家也不敢離太遠,卻沒想到孩子住的地方離他們僅有4公里。
11月13日下午,當見到被拐找回的兒子小鑫(化名)時,家住泉州晉江市陳埭鎮四境村的江西籍樂先生一個箭步上前,緊張地拉起小鑫的手查看,當發現小鑫的手紋是斷掌,右耳邊緣上也確有一個小洞后,樂先生控制不住大哭出聲,攬過小鑫和妻子何某珍,一家三口抱頭痛哭。
一個轉身兒子在家被老鄉抱走
今年38歲的樂先生和妻子何某珍來晉江已有20余年。2002年12月份,兩人的愛情結晶呱呱墜地——一對可愛的龍鳳胎,男孩取名為小歡。樂先生做建筑生意,妻子則負責照顧家庭。
然而,樂家人的幸福在2004年3月21日戛然而止。何某珍說,那天,老鄉何某來她家串門。“那天上午10點多,我在院子里洗衣服,女兒要睡覺,我去幫她脫衣服,兒子就在院子門邊玩。”何某珍回憶說,當她幫女兒脫好衣服后,一轉身便發現兒子不見了。
何某珍表示,回屋里幫女兒穿衣服時,她怕兒子自己跑出去,還特意關好門。“門上插了插銷,一個小孩子不可能自己開門出去,兒子不見了,何某也不見了。”
兒子不見后,樂氏夫婦在家附近找了一個上午,還試圖聯系何某,但都沒有消息。當天15時,樂氏夫婦向陳埭派出所報了警。警方立案調查,可何某已不知所終。
10年來,樂氏夫妻從未放棄過找回兒子,兩人四處張貼尋人啟事,上電視讓媒體幫忙找人。樂先生的手機號碼十年沒換,搬家也不敢搬離太遠,就怕錯過任何有關兒子的消息。
夫婦找回兒子
幾番波折民警找到被拐男孩
這幾年來,警方從未放棄對小歡的尋找。今年,警方再次對樂氏夫婦進行了采血入庫。11月12日,經比對陳埭鎮洋埭村一外來工子弟學校里一名叫小鑫的學生,發現與樂氏夫婦的DNA相吻合。
13日8時許,樂氏夫婦早早趕到陳埭派出所,等候民警接回孩子。
10時許,接孩子的民警傳來消息,孩子上個學期已轉學到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一家外來工子弟學校。“我們一定會將孩子找回來,你們先回家里等消息!”當民警告知消息時,等候了一早上未見到孩子的樂氏夫婦不免紅了眼眶,落下淚。
民警當即啟程前往臺商投資區,于12點50分趕到東園鎮。從東園派出所民警處得知:“這個小學已經搬離我們轄區,現在歸屬于秀涂邊防派出所。”
隨后,民警又馬不停蹄趕赴秀涂邊防派出所,在該所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終于順利找到了小鑫。
當天14時許,民警帶著小鑫趕回晉江,在晉江陳埭鎮洋埭村找到小鑫的養父陳某。
一段孽緣養母棄“子”而去
小鑫的養父陳某離過婚,一人在晉江生活。陳某說,小鑫是當年他的女友何某帶來的,何某和他生活了半年后,便丟下小鑫,離他而去。“當時我有問何某這個孩子是誰的,她說是她自己生的。”女友離開后,陳某便帶著小鑫生活。據了解,陳某在工廠上班,收入并不固定,“但我總不能丟下這個孩子不管吧”。
陳某說,小鑫喜歡玩電腦,之前在陳埭鎮上學的時候經常去網吧,因此上個學期他將小鑫辦理轉學,讓他到臺商投資區上學。“警察到我家里,我以為孩子做了什么錯事。”陳某說,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他也很開心。
血濃于水一定要讓孩子回家
當天認親現場,小鑫很自然地玩起了何某珍的手機,而當被問及手機是誰的時,他似乎仍無法接受自己找到親生父母的事實,一聲“媽媽”始終沒有叫出來。
當被告知孩子就住在離家只有4公里遠的晉江陳埭鎮洋埭村時,樂先生和何某珍都不敢相信。“我經常到洋埭那邊去逛,但都沒有遇到過小鑫。”何某珍說。
對于小鑫的將來,樂先生表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帶在身邊,他們會征求小鑫的意見,如果小鑫想回江西老家,他們就帶著小鑫回老家;如果小鑫喜歡在晉江,他們會陪著小鑫在晉江。對于陳某,樂先生表示,希望雙方可以當朋友走動。
2009年,中國警方建立世界第一個打拐DNA信息庫。打拐DNA數據庫,就是在全國范圍內,由各地方負責機構一方面對丟失孩子報案的家長采集DNA樣本,另一方面對各地在街頭流浪乞討和被組織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未成年人一律采集DNA樣本,并將這些數據錄入到專門的全國聯網的統一數據庫。
這樣,可通過該數據庫實現孩子和父母的DNA比對。不管兒童失蹤多久,只要有雙方的DNA就能找到。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通過這個數據庫找到親人的被拐兒童已經有316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