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路霸”遇到“路怒”會怎樣?成都兩位司機作了“示范”——競相追逐、斗氣別車,上演全武行,最后一人進了醫院,一人進了警察局。而隨著事件始末浮出水面,劇情一路反轉,輿論風向迅速分化。如何涵養現代文明素質,一時間成為焦點話題。
一起慣常的交通違規沖突,緣何愈演愈烈?“女司機”、“施暴”、“撒謊”等標簽,算得上是助推劑,但關鍵還在于它戳中了當前社會痛點,折射出我們面臨的文明困境。有網友評論這起事件是“欠揍的”碰上了“狂犬病”,話糙理不糙。你圖一己之便,連續違法并線,險些釀成車禍,我心頭氣不過,采取報復性還擊,甚至逼停施暴,都遠遠超出法治社會的規則范疇,也不應是現代社會該有的文明之舉。而旁觀者呢?在口誅筆伐他人不文明之余,忙著當“鍵盤俠”,揮舞道德大棒搞人肉搜索、扒糞窺私……走向了另一個不文明的極端。
文明,是為開化、昌明之義。它強調的決非僅僅是一個人知識多淵博、出身多高貴,一個社會物質財富多豐盛、科學技術多發達。而是看一個人、一個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野蠻”沖動,超越自身弱點,能夠自我約束。當情緒即將失控之時,能夠保持基本理性,不任性、不妄為,便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當沖突一觸即發、劍拔弩張之時,仍謹記自尊自愛、尊他愛他,不澆油、不添醋,便體現出一個群體的素質;當社會議題膠著、利益碰撞激烈之時,始終以公共規則與制度為準繩,不越界、不違規,便衡量出一個社會的文明尺度。
“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擁有“難以言表的溫良”——辜鴻銘曾這樣評價國人。然而今天,面對社會節奏步步加快,生活壓力層層加碼,有些人只顧埋頭奔波,卻忽視了修剪負面情緒的枝椏,與溫良寬恕漸行漸遠。有些人火氣一點就燃,動輒拳腳相向,網絡觀念之爭常常夾雜侮辱謾罵,甚至發展到約架斗毆。一事當前不反躬自省,反倒推崇以暴制暴,為野蠻行徑叫好,其結果如何?不過是在用憤怒生產憤怒,用憤怒疊加憤怒,用憤怒放大憤怒。這種戾氣若不克制收斂,很可能形成破窗效應。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崇尚個性、彰顯自我的社會,也是一個呼喚自我約束、相互包容的社會。多一些內在自省,反求諸己,讓不文明的因果鏈條在“我”處斷裂,讓壞情緒傳導閉環在“我”處絕緣。當“克己”浸潤到每個“小我”,成為社會之“大我”,便是現代文明蔚然成風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