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 08:15:47
7月1日,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一所工廠發生一起悲劇,一名技術員被機器人“殺死”了。遇難技術員是大眾承包商,當時他與一名同事合作安置機器人,但被機器人擊中胸部,并被抓起、重重摔在一塊金屬板上,最終因傷重不治身亡。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發言人海科·希爾威格說,這起事故發生于距法蘭克福約100公里的包納塔爾工廠。
目前的調查表明,這個機器人沒有發生技術故障。德國檢察機關已經就事件原因啟動調查。
機器人“殺死”人無疑是一個震憾人的消息,這似乎意味著《終結者》所預言的機器人開始崛起并與人類為敵,并可能進而戰勝人類將成為現實。然而,在事件的結果尚未完全調查清楚之前,斷言機器人“殺人”似乎言之過早。現有的事實表明,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機器人“殺人”悲劇可能是一起事故,并非機器人有意識地殺人。
根據希爾威格的說法,這起事故初步斷定是人為操作失誤造成的,不是機器人的問題。因為,正常情況下,機器人只能在工廠一定范圍內工作,負責抓取和操縱一些汽車零件,并沒有進一步的行為,更不存在智能和思維,因此這樣的機器人不會在自主意識指揮下去傷害人和殺人。而且,自動化裝備導致的工廠致命事件可追溯至幾十年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生過自動化組裝生產線傷人的事故。
所以,這起事故與其說是機器人“殺人”,不如說是人操作機器人機械產生的故障,正如人操作其他機器,如機床、挖掘機等產生誤操作而發生事故一樣。
不過,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這起機器人事故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人們對機器人是否會與人類為故,從而最終戰勝人的重重憂慮。已經有很多人提出并表達過這樣的憂慮,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就表示,未來100年內,人工智能將比人類更為聰明,機器人將控制人類。
2015年年初,霍金還與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共同發表公開信,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應該受到控制。如果智能機器無法保障安全,人類可能陷入黑暗的未來。
然而,面對霍金等人的警告,致力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究的科學家認為,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因為,只要嚴格控制,機器人永遠不會戰勝人。例如,在6月27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聯合主辦的類腦智能創新論壇上,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稱,當前的人工智能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要想造出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人,人類在科學研究上還有不小的距離。在看得見的未來,人工智能的整體水平還難以超越人類智能,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
現實的情況是,其他一些研究結果也為人工智能尚不足以威脅人類提供了證明。在科幻電影《終結者》中,人類研制的高級計算機控制系統“天網”失控,機器人擁有自我意志后,開始與人類為敵,屠殺人類。現在,在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機器學習算法在互聯網領域廣泛應用后,互聯網大數據開始與人工智能進行更深入的結合,產生了許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的世界級“天網”,如谷歌、百度和微軟等公司的互聯網大腦,即搜索引擎,目前已經有53個互聯網大腦。
2014年,研究人員對世界上53個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的智商與人的智商進行了測定比較,結果發現,美國的谷哥搜索智商最高,達到26.5,中國的百度智商次之,為23.5,智商最低的是新西蘭的搜索引擎SearchNZ,為6。但是,人的智商是,18歲為97,12歲為84.5,6歲為55.5。因此,即便谷歌的高智商也只能相當人類的幼兒,在智商上,智能機器(人)是難以與人為敵,并殺死人類的,更何況人工智能沒智慧、沒情商,不會算計。
目前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智商雖然趕不上人類,但并不意味著未來人們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不會大幅提高智商,甚至超過人的智商,從而與人較量,并戰勝人類。其實,這個問題也在于人的智慧。阿西莫夫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機器人三法則: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實際上,現在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都是在按這樣的原則設計和使用的。例如,對參與工作的機器人,對其設計的一個基本法則比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法則還要嚴格,可以稱為第四法則:在工作時,如果機器人發現有人過于靠近機器人時,需要停止工作,以免誤傷人。因此,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此次的機器人事故在本質上并非是機器人“殺人”,而只是一次事故。
但是,人類研發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當然需要警惕,也就是要制定類似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法則和更嚴格和更超前的法則,如當機器人出現故障時該如何處置才不致于傷害人。這才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戰。
您可能也喜歡:
張田勘 同性婚姻的文化與科學悖論張田勘 眼紅什么?撒尿太多張田勘 中國人對自己的身高為何不滿意?張田勘 人能長多高和人的理想身高張田勘 多高算高,多矮算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