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詩歌成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據央視數據顯示,該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這樣的節目,能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是一個好事情。相比于幾家衛視請明星玩游戲的真人秀,背誦古詩詞可謂是真人秀中的一股清流了。距離胡適提倡新詩的新文化運動剛好一百年時間,中國人突然又愛上古詩詞,實在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事。
有不少朋友對這檔節目持批評態度。他們認為,古典詩詞是高雅的、精英的,是不適合大眾化的,這樣背誦和宣傳并不合適。還有人認為,這種節目的火爆,恰恰說明中國詩詞文化已經墮落不堪:所謂才子才女,都只會背誦而已,他們不懂平仄,更寫不出來好詩。
這樣的說法當然有點道理。在我們的文化觀念中,詩是語言刀尖上的舞蹈,是文學各體裁的王者。詩人這一稱謂,一度高冷又讓人崇拜。上世紀80年代,寫詩的中文系男生,在校園中能找最漂亮的女朋友。但是自90年代以來,社會日益趨向現實,詩人遭到冷遇,甚至提這個詞會顯得很尷尬。
詩壇一度面臨這樣的窘境:新文化運動宣告了古體詩的死亡,100年過去,現代詩(白話詩)還沒有完全征服普通大眾,甚至現代詩也有玩不下去的感覺。90年代的先鋒詩歌實驗,代表著白話詩在技藝上的巔峰,但是不要說普通大眾,大多數中文系本科生也讀不懂了,詩歌成為徹底小眾的文學。
局面在最近幾年有所改觀,智能手機時代,在技術上讓寫詩變得容易。仿佛一夜之間,出現了很多詩歌公眾號——即使是營銷號,也會把排版搞得和詩歌一樣。“詩,就是斷行的藝術”,這是對白話詩最大的嘲諷,但是卻也證明,詩歌不再是少數精英把持的游戲。
因此,不要把普通人對詩歌的熱情,與真正的詩人在技巧與語言上的探索混為一談。手機互聯網時代,詩重新走進大眾,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消費行為。在手機上聽配樂的詩,在朋友圈敲下幾行語無倫次的感想,確實不高雅,但是也并沒玷污詩歌的光榮。
在聽到崔健的聲音之前,我讀他的歌詞,那時我以為他是和北島一樣出色的詩人呢。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古代,在《詩經》或者更早的時代,在還沒有詩學的時代,詩歌與勞動人民貼得很近。即使是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宋詞,很多在宋代也是邊喝酒邊吟唱,遠沒有今天人們所想的那樣高冷。如果詩歌成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國詩詞大會》受到追捧,背后就是中國人對詩歌的需求。在任何時代,被歷史挑選后的精致的漢語,都會喚醒中國人共同體的意識。中國人再也寫不出那么好的古詩了,但是至少還可以消費古詩。
如果有更多人讀古詩(不必到電視上),對現代漢語是有益的,我們的語言正在粗鄙化,正需要這樣的回調。其實,放在整個詩歌史的長河中,百年新詩史,只是其中短暫的片段。如果中國人的古詩詞素養再高一些,即使對白話詩的寫作,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