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大直若屈 拿不到推薦了,有興趣點鏈接去看吧。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先發牢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p>
上邊一段話來自于“百度百科”,“道德”這個詞條的解釋。
我們當代所謂的“社會學概念”,全部來源于西方,照辦了西方的全套理念,基本上出自于康德,并且剔除了其中的宗教部分。
實際上這個所謂“道德”的概念,只是在講“倫理”而已,是“禮”的概念,或者佛家叫“善法”的概念,是很不究竟的理解,與真正的“道”和“德”不在一個層面。
而現代一些學者,在回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碰到“倫理”,或者“禮制”,往往是一頓批判,本能的批判。因為他們有一個錯節,就是在現有的,全部照搬過來的西方文化體系,套不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去,多出來一大堆東西,不知道怎么弄,就想著簡單粗暴,毀掉算了。
所以我們經??吹浆F在很多文章,一邊以“道德”之名提倡“倫理”,一邊又在鄙夷“倫理”,就是因為他跟著現在的這種錯位的解讀,亂套掉了。
再或者,一些在此基礎上,接觸并接受了西方宗教思想的人,會說中國沒有形而上的“上帝”,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神圣的,所謂的“神的教育”,于是拼命搬弄“創世論”、“原罪論”,這是一種扭曲之后的扭曲,越行越遠了。
本身在修養的排序上,就有:
道、德、仁、義、禮
如果我們把概念往下順一格,甚至順好幾個格子以后,上邊可不就空出位子來著么?這就叫鄙俗下流,鄙俗下流的結果就是,文化的毀滅,多少人在干這么事情而不自知啊。
回到《道德經》的原文:
“清靜為天下正”,所謂的“正道”,在表述上,只有兩個字:
“清、靜”,
這是“天地之德”。
注意我用的是“德”,“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清”、“靜”是天地之德,得而長守之,方為正道。
至于“成、缺、盈、沖,直、屈、巧、拙、辯、訥”,有貶有褒,或抑或揚,統統都是萬般化用而已。
這叫做“不即”、“執無執”。
知清靜、守清靜,心中守正,常以“無執之執”而執于:
“直、巧、辯”之大道,或曰“修一切善法”,
這叫做“不離”、“無執執”。
“道”是“一切法”的出處,“德”是“一切法”本身,“人心”因私而向善,因不得而染污。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