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說的是古代有八位神仙,各有高超的法術,飄洋過海如行平路。作為神話中的仙人,難查他們的真實根底;作為傳說故事,又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影子。有關“八仙”的傳說很早,然而故事內容和人員組成卻各不相同。
早在晉代時期,就產生了八仙群體,可惜那時他們不夠活躍,也沒留下具體姓名;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說的是李白、賀知章等人,可是他們并沒有列入仙籍;《太平廣記》引《野人閑話》載:西蜀道士張素卿畫過一張“八仙圖”,成員卻是李己、容成、董仲舒等,他們個個雖說都有仙風道骨,但距真正的神仙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此外,還有所謂的蜀八仙,所列仙人大同小異。顯然,這些八仙們,都不能漂洋過海,一個個幾乎全是旱鴨子。
這里所說的八仙,即明代中葉吳天泰在《上洞八仙傳》中所說的那些成員。他們是: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些皆為仙界中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到處閑逛,在東游的過程中走到了一起,后來又自動散伙,有的竟去向不明。可以說他們在中國龐大的神仙群體中,是個不關聯、不固定的松散型神仙集團。如果要查他們的出身,八仙的資歷相差很大,下面簡單作個介紹:
恒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南)山中道士,詭稱生于堯時,不知確切年紀,他可以長時間地閉嘴屏息裝死,被人視為神仙。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恒州刺史韋濟將其推薦給了唐玄宗,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很是風光了一陣。
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間,校書郎鄭處誨的《明皇雜錄》又說到了張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折疊之,其厚如紙,置于市箱中。”由于這種宣傳,使張果成為大大的名人。《舊唐書》、《新唐書》都為張果列傳,但是,作傳者未寫他倒騎毛驢的片言只語。據清代學者翟灝推測,八仙中張果的形象與宋朝詩人潘閬有關,因為此人在游華山時,寫過“昂頭吟望倒騎驢”的名句。
這種怪異、脫俗的做法,頗受世人的喜愛,潘閬的一些日常行為,與張果有些相似,但潘乃肉身凡胎,難以長久傳世,遂將這事搬到張果身上,想不到這個“凡事回頭看”的老漢,居然被人們接納,他那倒騎驢的樣子也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氏。據唐代文學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和宋人劉斧的《青瑣高議》等記載,韓湘為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族侄,性情狂放,不喜讀書,是個浪蕩公子。
他曾在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每朵花上寫一詩聯。他將其中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聯送給韓愈。愈不解何意,韓湘也不解答,故意留下這個詩謎。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官潮陽(今廣東潮州),行至藍關驛(今陜西商縣北)時,因天降大雪滯留當地。這時韓湘冒雪而至,并重提當年所贈詩聯,韓愈這才如夢方醒。這種察知后事的本領只有神仙才有,于是韓湘的大名由此傳開。
事實上這里錯安了神仙,韓湘并非韓愈的族侄,而是他的族孫,韓十二郎之子。會昌三年(公元 843年)考中進士,后來官至大理丞,他與韓愈確有藍關相會并贈詩之事,后人據此附會為仙,這是韓湘怎么也沒有想到的。
他是八仙之中名聲最響、影響最大、故事最多的一個角色。據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等資料記載,他的真名叫作呂巖,號純陽子,唐末京兆(今西安市)人。
唐懿宗咸通年間考中進士,曾經做過縣令,后來到終南山中修道,自稱“回道人”,不知所終。
可是,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所建的“重修純陽萬壽官碑”則稱,呂巖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永樂鎮東北招賢里人,生于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其成仙的說法大體與上相同。《永濟縣志》也說,呂巖的故居在縣城之南一百二十里處的永樂鎮,早在唐代就建有呂公祠。這兩處都說得有鼻子有眼,但不知所本哪里。
還有些史料說他壽逾百歲,后來遇到戰亂,攜妻到山洞中隱居,夫婦相敬如賓,故有洞賓之名。他在唐代名聲不怎么響亮,想不到宋元以后交了好運,地位漸漸顯赫起來。道家的正陽派尊其為純陽祖師,所以又有呂祖的雅稱。呂洞賓文化素質較高,;生寫了不少詩文,《全唐詩》中收有他的許多作品,據說大都是為后人偽作。
以上三位在正史中都有記載,雖謂神仙,實有其人。而八仙之中的另外五位神仙就有些離譜了,甚至難以說清其真實來歷。
自五代至北宋年間就有關于他的零散傳說。宋徽宗時,《宣和書諧·十九》這樣記載:“神仙鐘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間出接物,自謂生于漢,呂洞賓于先生執弟子禮。”因為他常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所以后人多把他稱為漢鐘離。
他很可能與呂洞賓是同時代人。宋代曾造的《集仙傳》說他“唐末人終南山”,很可能他的年齡和資歷都比呂洞賓要老,所以這位呂祖大師對他也要執弟子禮。可是,鐘離權仙籍何處?他又是怎樣得道成仙的?在以后很長時間里模糊不清。
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全唐詩》編成,在卷三十一傳中,鐘離權才有了自己的籍貫。原來他是咸陽人氏,遇到一位老人的點化,入崆峒山修煉成仙,可是不知為什么他的名號由原來的云房改為和谷子,入終南山修道也變成了崆峒山中成仙,誰能說清這個問題?
最早記載是在南唐沈汾的《續仙傳》中,相傳為唐末逸士。說他常穿破爛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跌行,夏天穿著有棉絮的衣服,冬天則安臥雪中,平日里喝得醉熏熏的,手拿三尺多的“大拍板”,口唱“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這是個很會動腦筋的乞丐,他總是選擇在舒適的城市行乞,生活狀況還很不錯,可是說到他的來歷,則“不知何許人也。
南宋陸游的著作中也有類似記載,可見至少在宋代時期,藍采和就是社會知名人士。北宋人馬令在《南唐書》中說,藍采和疑為宋初開寶年間的大隱士陳陶。這是個很有學問的怪老頭,不愿做官,也不種地,只和老妻常年在街市上賣藥。賺了錢就狂飲至醉,邊舞邊歌道:“藍采禾,藍采禾,塵世紛紛事更多。”但是,據后人考證說“藍采和(禾)”,是踏歌的泛聲,并無實際意義,也不是人名。這樣,連藍采禾的真實姓名都成問題了。
鐵拐李同樣不見于史傳。有資料說他姓李,名洪水,隋代人。魯迅在論及《明之神魔小說》時說其姓李,名玄。
《宋史·陳從信傳》中提到一個名叫李八百的神人,自言已經八百多歲。當時陳從信想學他的異術,折騰了很久卻毫無所得。可是,并沒說他跛足,也沒什么鐵拐杖,更無身上的藥葫蘆。
在中國繁多的神列中,只有《神仙通鑒》中提到一個劉眩子,與鐵拐李十分接近。但是劉、李并非一姓,絕無錯傳的可能,難以使人相信他就是鐵拐李。
有明確記載的是岳伯川的雜劇《呂洞賓度鐵拐季岳》,說的是宋代鄭州孔目(掌管文書檔案,收儲圖書,檢點文字等事的小官)岳壽得病而亡,適逢呂洞賓云游至此,想使他復活,以度其成仙。但是岳壽的尸體已經腐爛,只好借剛死的屠夫李瘸子之尸還魂,岳壽遂成了一個跛子,不得不借助拐杖行路。
說到曹國舅,也是位烏有先生。不知誰給他起名為曹友,家在何處,也沒人能夠說清。
傳說這位國舅爺品格高逸,不逐時流,后來厭倦了貴戚生活,入山修道,被漢鐘離、呂洞賓度去成仙。其人豐神美姿,頗有風度,是八仙之中最漂亮的男子。
《續文獻通考》說他是宋初丞相曹彬的兒子,宋仁宗之曹皇后的弟弟,故以國舅呼之。然而查查《宋史》,整個朝代僅有一個“曹國舅”,名叫曹佾,是名將曹彬的孫子,他榮華富貴一生,活了七十一歲,但并無半點修煉得道之事。這位曹國男也的確長得英俊瀟灑,并且通曉音律,八仙中吹笛子的美男子可能由此演化而來。
再一位就是何仙姑了,這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她能登上仙壇,算是很幸運的一名女子。
何仙姑最早露面是在宋人魏泰的《東軒筆錄》中,言稱北寧水州(今湖南省零陵縣)何氏女,善言禍福,極其靈驗,人稱為仙姑。
這一說法到《呂祖志》中又進一步升級,說她幼年進山采茶,被呂洞賓碰見,驚其有異人之相,遂度她成仙。
北宋劉分在《中山詩話》中也說她是永州人氏,具有“不飲食,無漏泄”的特異功能。但《太平廣記》、《孔氏六帖》、《續通考》等書,將何仙姑的出生時間提早到唐初,說她是增城(今屬廣東省)何泰的女兒,生于唐高宗開耀(公元681~682年)年間。看來何仙姑的籍貫和年齡也是一盆漿糊。
從以上種種記載來看,這些仙人起始于中唐,歷經五代、兩宋直到元朝,逐漸增加,不斷續演,慢慢擴“編為“八仙”。從他們的來歷、賠貫、出生時間及姓名來看,存在明顯的爭議,顯然有著很大的附會、虛構和很借甚至妄說的成分。這種情況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引起了史學家趙翼的注意。他在《咳余叢考》中細心考證了韓湘、曹國舅等人的傳說,并在一幅“八仙圖”題詩序言中寫道:“戲本所演八仙,不知起于何時,按,王氏《續文獻通考》及胡氏《筆叢》俱有辯論,則前明已有之。“可見比他更早的一些人就對八仙的認識很不一致了。
所以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認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頭民間傳說逐漸結集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是幾代造神者積聚起來的成果。
八仙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顧及到社會的廣泛影響,神仙中的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各色人等全都有了,任誰看了,都會覺得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容易受到普遍的歡迎。
明代嘉靖年間,出了個名叫吳元泰的人,他認真整理了有關八仙的資料和傳說,寫成兩卷五十六回本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由此,八仙們的“編制”、姓名、性別、別號、狀貌及其特有的神通才固定下來。
這就是:鐵拐李,狀如乞丐,腿啵挾拐,能借尸還魂,很有抗爭精神;
鐘離權,既能點金濟眾,也可飛劍斬虎,有著-副慈善心腸,且本領比較全面;
藍采和,居無定所,到處旅游,放蕩不羈,很有些散漫習氣;
張果老,倒騎毛驢,可以萬變,高深莫測,是八仙中惟一的哲學家;
何仙姑,堅持獨身,行走如飛,沒有一個男人能中她意,更無什么家庭觀念,是性格比較孤僻的一個女子;
呂洞賓,文武兼備,到處點化,招兵買馬,有很廣泛的社會關系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備受神仙迷們的尊敬;
韓湘子,不避艱危,樂于助人,頗有見義勇為的美德;
曹國舅,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且人物俊俏,瀟灑風流,格外被女士們青睞,貧苦百姓對他也很愛戴。
從此以后,八仙集團的成員才相對固定下來,他們無門戶之見,也不嫉賢妒能,更不搞技術封鎖,不分朝代,不計年齡,不問出身,不論尊卑,在參加了王母娘娘的幡桃宴后,于歸途之中來到了東海,在呂洞賓的積極鼓動下,他們借著酒力,各顯神通,飄洋過海,演出了一段八仙過海的精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