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已難覓 俞蘭 |
人人渴望朋友,人人需要友情。正如培根所言:“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害怕孤獨和寂寞是人的天性,特別在心虛迷惘而又需要點撥時,在無聊乏味而又略有閑暇時,人們總會到朋友那里去追求情意,追覓情致,追尋情誼。 當然,由于交往深淺不同,朋友之間的情意也就深厚不一。有的是一時之誼,有的是一事之情,如潮水漲落,倏忽之間便沒了蹤影。有的是在人生記憶的匣子里只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跡。而那些教人終生不能釋懷的,教人刻骨銘心的,教人無限牽掛的,是心心相通的朋友,是至交密友,是稱之為知音、知己、知心的朋友。 何謂知音?聲氣相求者謂知音。 何謂知己?恩德相結者謂知己。 何謂知心?腹心相照者謂知心。 可嘆的是,雖然相識滿天下,但是真正的知音曠世稀,真正的知己有幾人,真正的知心難尋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見識超群的人,心靈難免孤獨,偌大的一個城市,你可能遇不到一個知己;高雅脫俗的人,精神可能孤獨,很大的一個單位,你也許找不到一個摯友;敏銳清醒的人,漫步于茫茫人海中,卻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對等交流思想的對象,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商量事情的人。具有社會性的人,誰都會有孤獨的時候,而寂寞的心情也總是不可避免。這種孤獨和寂寞是難以與別人分享或分擔的。然而,一個人思想、靈魂和精神的孤獨,是最深層次的孤獨,非知己無以解脫。 現代生活中,人們十分推崇所謂的“紅顏”知己和“藍顏”知己。其實,這不過是人為地給“知己”添加了浮華的色彩或淺薄的裝飾。知己就是知音,知己就是知心的朋友,知己就是摯友、畏友和諍友。它是超越性別和年齡的,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更是超越貧富和貴賤的。真正能夠榮辱與共,生死相托的,真正能夠道義相詆,過失相規的,真正能夠處驚不變,福至不散的,才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知己朋友。 普通百姓都很懂得選擇那些率直、豁達、博學、聰慧的人作為朋友,那些身居要職、手握權力的人,則更應當以能交到畏友和諍友作為榮耀。因為這樣的朋友憑借著豐富的知識,正直的品格,坦蕩的胸懷,敏銳的目光,善于發現和捕捉到問題的苗頭、發展的趨勢和結局的利害,往往在直陳利弊中飽含著真知灼見。如果為官者是一位高尚的人,大度的人,有遠見的人,在反復沉思后一定會茅塞頓開,其精神得以升華,思路得到啟迪,決斷更為明晰。如此便能在迷茫中不失自我,更不會陷到苦海泥潭之中。多交這樣的知己,在人生道路上就多幾面鏡子,多幾個良師,可確保事業有成,生活安寧。正如王羲之所說“信可樂也”,道出的是交友的真諦。為官者能交這樣的知己朋友,自然是一種覺悟,一種胸懷,一種能力,一種境界。 居廟堂之高,知己的溫暖可以幫助我們抵御高處之寒;處江湖之遠,知己的臂膀能夠為我們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傘。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