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在老家過的。行唐縣,作為河北省扶貧開發(fā)重點聯(lián)系縣,可以想見這里人們的生活狀況。“貧窮”,大概就是扣在這里人們頭上的帽子,摘不下來。老家在行唐縣的一個村子里,只有1500人左右,不算大。可村子里的事可是不少。過年了,閑下來了,三家五戶的湊到一塊,熱熱鬧鬧,家長里短。每每說到村里的孤苦老人,姥姥總是唏噓不已。
去年姥姥講了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村里一對老人有三個兒子,卻沒有一個愿意贍養(yǎng)老人。老人年紀(jì)大了,沒有辦法,只能把兒子告上了法庭,要求贍養(yǎng)費。結(jié)果,錢雖然討到了,兒子卻不給,兒媳還天天上門罵。兩位老人只能每天以淚洗面。幾年前,朔黃鐵路從村里通過,村里建了一個貨車站,人們有了一個賺錢的途徑,那就是卸煤。一車皮的煤大約是60噸,四個人同時干,給100元。就是這樣,那對60多歲的老人在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情況下,只能去干這體力活。佝僂著身子,用雙手辛苦賺那很少的25元錢。即使這樣他們?nèi)匀缓芨屑ぃ钇鸫a能吃上飯。
聽到這樣的事情,總是很痛心。父母辛苦一輩子把孩子拉扯大,最后落到無人管的地步,何止是心酸可以言盡的?我們早就在講“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看新聞,確實取得了偉大成就,可這樣的成就到底要打多少折扣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新農(nóng)村的老人在晚年吃飯都成問題,那這“和諧”可真是“被和諧”了。
以前,村里沒有錢,孤苦老人的生活問題不好解決,只能和老人的家人調(diào)解,效果甚微。現(xiàn)在,因為有個貨車站,村里有了些錢,對孤苦老人也不是無能為力了。去年過年,村委會給每位60歲以上老人發(fā)了100元,今年發(fā)了200元,這也是為了那些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老人。心里稍微得到了些許安慰,最起碼,老人,能夠過個安心年了。
農(nóng)村的老人總是在辛苦的生活著。也許,他們的孩子還在外面打工,他們需要照顧孫子孫女。也許,家里貧困,只能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偶爾做些零工勉強生活。再不然就是子女不孝,孤苦無依。時常看到某個國家級貧困縣做出驚天之舉。今天這個縣建了個“白宮”,明天那個縣花千萬元舉辦什么節(jié)。網(wǎng)友在罵,我們很憤怒,事情卻層出不窮。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這些錢用到了實處,不管是發(fā)展經(jīng)濟還是教育,貧困的帽子,是不是就能早些摘掉?農(nóng)村老人的生活是不是就能好過一些?
我們常說“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一直認為,怎么對待父母,自己的孩子都在看。不孝的人,就不怕當(dāng)他老了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也那樣對待他們嗎?千萬不要把自己推入那樣可悲的境地。
汪峰在《春天里》唱到,“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那時光里”。我想說,做子女的,千萬不要把我們的老人,遺忘在那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