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引領教育發展,需要有育人品位的校長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引領文化育人的宏大事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領導者首先是思想的領導。”只有不斷讀書學習的領導班子,才能成為思想的領導者,才能引領師生更快地進步,才能使學校更快地發展。任何人、任何事業要想獲得成功,一個重要‘法寶’就是讓讀書成為習慣。領導班子首先要成為愛讀書的文化人。一個自身不愛讀書的校長是沒有發展的校長;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應試學校。事實證明: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和優秀學校的成長發展之路是用書籍筑起來的。
一、建學習型班子,為學校持續健康和諧發展夯根基
我們確立“讓讀書成為習慣、讓讀書更新理念、讓讀書產生力量、讓讀書成為享受”的讀書理念,努力讓學校“成為書籍的海洋,閱讀的王國”,讓每一位師生人人都成為“讀書之人”,真正體會到“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的境界,在閱讀中感受幸福和快樂。
班子是讀書教育的骨干和領頭雁,我們堅持學校發展靠班子、教師成長靠學校的“雙靠”思想,把建設“四有”型(學習型、研究型、管理型、服務型)領導班子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按照“真情實感、真抓實干、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和“境界要高、素質要優、作風要正、業績要突出”的“四真”“四要”標準。
出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制度》,我在帶頭讀書、做讀書筆記、向師生薦文的同時,堅持每次班子逢會必講,通過每學期舉辦兩期班子專題會、每月一期讀書論壇、一期管理理論培訓班。班子成員每天堅持讀書、寫學習筆記。每月舉行一次班子讀書筆記展評等形式,著重加強班子讀書教育,培養班子的讀書意識,鍛造起了一支愛讀書、團結意識強、凝聚力高、書香味濃的班子隊伍。
二、培養學習型教師,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
教師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一個沒有思想的教師就沒有了教書育人的靈魂。思想在哪里?——在于讀書、實踐、思考。對教師而言,讀書、反思是更新教育理念,升華教育思想的最有效的途徑。蘇霍姆林斯指出:“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校園應該成為教師和學生讀書和思考的地方。教師是人類知識的傳播者,自己首先是“讀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培養著讀者,“開卷有益”、“三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名言世訓,無不揭示著讀書的重要性。作為教師——知識的傳播者,應該也必須牢固到地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讓讀書成為陪伴終生的樂趣,成為生活中一道豐盛的套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也為了自己的孩子,更為了豐富、陶冶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和動力。男教師多讀書可以“強身”,女教師多讀書則可以“美容”,青年教師多讀書可以“豐富思想、提升境界”,老教師多讀書最起碼可以成為退休之后的又一“珍貴的愛好”。
由于受某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少教師除了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以外,很難看到有誰專心致志地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還有為數不少的教師上網只是為了打撲克聊天,真正查閱資料學習的不多。“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為了讓教師真正應該成為校園讀書學習的引領者,在讀書中產生愉快、體驗幸福。我們出臺了《創建學習型校園實施方案》、《教師理論學習管理制度》,把讀書學習納入教職工業務理論學習計劃,成立了教師讀書會,編印了《讀書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力量》等小冊子和幾十萬字學習材料,人手一冊。在周前會、教研組活動等時間集體研讀學習。定期向教師推薦優秀教育案例和班主任手記,利用校刊刊登“校長薦文”。明確要求教師每學期至少撰寫三篇以上較高水平的讀后感、教育案例分析。定期開設“教師讀書論壇”,堅持讓老師寫“感悟千字文”、教后記和教學反思。去年我們以“讀書、明理、做人”為宗旨,以“點燃讀書激情、共建書香校園”為主題,舉行了首屆讀書節。面對全體學生,舉行“享受讀書、感動學生”教師演講比賽。設立教師讀書獎,評選書香教師,發放教師購書卡。讓每一個教職工都能夠熱愛讀書,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種常態,以此影響和帶動學生的讀書,樹立學生學習效仿的榜樣,鍛造起一支讀書型教師隊伍。
讀書促進了教師學習之風的形成。教師備課以外讀書學習、在讀書汲取營養和先進思想的多了,上網瀏覽信息、看電子期刊的越來越多。講奉獻、工作爭著干蔚然成風,校園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有力促進了師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開展。
讀書開闊了教師的眼界,看到差距和不足,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和升華,進一步確立了素質教育下的教育觀、質量觀,不少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教學活動更有藝術性和創造性。有老師在教育案例中寫道:我的語文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成績,這一切得益于我的讀書學習,是讀書改變了我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我的教學藝術,讀書讓我學會了教學。還有的說:讀書讓我嘗到了寫“下水文”時“下筆如有神”的快感和工作著的快樂。讀書會讓我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三、育學習型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學生是書香校園的主力軍和實踐者。讓學生喜歡至少是不討厭讀書就是最成功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要求學生“每天讀書,哪怕一天讀兩頁也行”,并指出:如果一個人沒有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面對書籍帶來的歡樂,那就很難設想會有完滿的教育。不愿讀書、不愛讀書、甚至厭惡讀書的學生目前占了不小的比重,不少學生把讀書看成一種負擔,僅僅為了考高分而讀書,甚至不少家長也存在這樣的想法。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我們學校的責任,應當是“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書應當在他的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讓讀書的幸福溢滿每個讀書者的心田。為此,在“給學生的薦文”中,我寫了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好習慣,去除一個不良習慣,也許你的人生從此就會改變!
為了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我們制定出臺《朝陽讀書活動實施方案》、《書香班級、書香教師、書香學生評選標準》等各類規章制度,把讀書明確寫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報告書。并從營造一種崇尚讀書、以讀書為榮的氛圍入手,創設最優化的閱讀環境。在校園主干道兩側開辟文化長廊、設立讀書閱報欄,豎立大型文化宣傳牌。在去年成功舉辦第一屆讀書節的基礎上,今年3月,我們又進一步深化讀書節活動,以“感受讀書幸福、品味和諧人生”為主題,舉辦了第二屆讀書節。
以“啟智、明理、做人”為宗旨,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邀請新華書店送書進校園、舉辦讀書小故事征文、舉辦讀書筆記展、征集“我的原創讀書格言”。舉行百名書香學生、十佳書香班級和十佳讀書教師評選。創辦了《書海導航》小報。利用校園網,開辟網上讀書論壇、網上博客。積極籌措資金,每學期購進大批優質圖書報刊。為每個班建起班級圖書角。開展“好書大家看”師生捐書活動。精心改造了圖書室閱覽室。定期向師生推介新書好書。鼓勵師生建立家庭書柜,開展師生個人藏書評比。
為了提高學生的讀書質量,讓學生“樂讀”、“會讀”,我們一方面抓好學科教學的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另一方面,狠抓了閱讀課教學改革與探索。堅持課內指導,課外引導,積極倡導,初步探索出美文欣賞課、自由閱讀課、讀書交流課和閱讀寫作課四種閱讀課教學新模式。讀書使學生更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生課下生活更加充實。追逐打鬧、上網吧的明顯減少,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有的學生說:“閱讀是一種習慣,睡前閱讀,可以給我的夢多一種神奇,早起閱讀,可以給自己一個好心情,興奮時閱讀,讓自己變的平靜,萎靡時閱讀,可以振奮自己的精神,心胸郁悶時閱讀,可以提升心靈的境界,有書讀的日子真的很溫馨”。
讀書成為每個學生的“精神的支柱的力量”,在書香的滋潤下,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真正體驗到了讀書的享受。初一年級湯志同學在“享受讀書”演講比賽中,深情地寫道:文學大師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當你拿到一本書,先別說讀,即便是用手摸一摸書的封面,聞一聞書淡淡的墨香,就很美,很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