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已初步形成十幾大城市群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人口吸納強、密度高且為重點建設區域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山東半島、中原、海西、遼中南、關中、哈長、海西、北部灣…十幾大城市群;
而各城市群中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人口吸納力強、人口密度高未來前景可高看一眼;且這三個城市群也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重要建設的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鎮化已進入成熟階段
成渝、長江中游等樓市在提升三四線城市城鎮率中仍有較大空間
從各城市群近5年城鎮化率及增長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鎮化率水平較高,分別達84.4%和68.5%;城市群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區域改善需求旺盛;而城市群完善的配套和產業結構調整向內涵式增長,也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流入,帶來更高的消費需求。
而增長速度最快的為成渝、長江中游和山東半島,這些城市群距離成熟發展尚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未來房地產市場將在這些城市群提升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率中獲得較大的市場空間。
海峽西岸、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量優、宜居性更佳
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群
2015年中國歐盟商會發布《北京建議書》指出,北京的空氣污染影響了北京的國際形象,阻礙了外國及中國本土專業人士宜居北京;39%被調查者認為空氣污染是離開的北京重要原因,可見,空氣質量對一些高端人才的去留有較大影響。
從全國各城市群PM2.5濃度上看,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兩個城市群超過70 微克/立方米,處于輕度污染的區間,空氣環境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而海峽西岸和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量較佳,年均濃度低于35微克/立方米;城市群宜居性更佳,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群。
長三角城市群交通便利性高
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設施建設推進潛力大
從各城市群的高鐵車次數量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的高鐵(此包含動車、城際高鐵)車次數是最多的,高達5714次,其次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而成渝城市群高鐵網絡建設相對滯后,高鐵通過車次僅834次。
根據《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2020年實現“八橫八縱”的高鐵網;其中京津冀、粵港澳、中原地區等為重點建設的區域,未來區域交通高鐵網絡設施建設推進將加快。
國內重點城市土地利用強度已逼近30%的警戒線
當前,國內多個重點城市土地利用強度已逼近或超過國際30%的警戒線,多個城市漸無地可用;熱點城市土地的進一步稀缺將繼續支撐城市房價穩健發展;而城市土地利用也將向舊改“要地”,舊城、舊村等改造的高成本,也繼續逼迫房價水平維持較高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前景優于其他城市群
歸納說明:
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總量雖然處于較高水平,但內部發展不均衡,低等級城市數量過多;交通基礎設施相對不足,接受核心經濟輻射能力有限;另外京津冀城市群中PM2.5濃度是所有城市群中最高的,環境污染嚴重已經城為制約京津冀發展的一大障礙。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結構不甚合理,三產比重較低;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高鐵路網的加密,人口導入較快,未來潛力較大。山東半島、成渝兩城市群城鎮化水平偏低,高鐵網路不夠完善,削弱了城市群的集聚效應;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未來市場可期。海峽西岸城市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同時房價相對較高,購買力不足;但城市群內部土地供應緊缺,市場新貨供應不足可為城 市市場帶來一定的發展機會。 最后我們得出結論: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在經濟、產業、交通各項指標均處較高水平;同時人口也持續的流入,整體潛力巨大;同時兩城市群基礎設備配套完善、城鎮化率高,改善需求旺盛且粵港澳大灣區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較佳,也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