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②,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③,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④,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
①
②
③
④
品讀:
一至九章,老子總寫道的無為,無形,無我,無生,無私。忘我即宇宙,不死即長生。道像盅,用其虛;像淵,用其深遠廣大;像橐籥,用其生生不息;像玄牝,用其化育萬物;像天地,用其包容承載,天長地久;像水,用其善利萬物,上善若水。效法道無為,無我的精神,人人皆可以無中生有,無為而無不為;人人都可以仁愛小眾,教化大眾,從而創造出一個人人自由,喜悅,自然而然的淳樸世界。
道不遠人,但人卻常常遠離道。視而不見,聞而不明。天下有道,卻視之無道;道在內,卻向外求道;道在己,卻向人求道。如何讓內在圓滿自足的道,在自己的生命中顯現出來,并且光照四方,文明天下?老子從第十章開始,徐徐向人們揭示修身養性,回歸自然,回歸道的神奇之旅。內養其性,養神,養氣,養心;外養其身,養行,養身,養知。修內自然養外,修心自然養身,內圣自然外王。老子揭示的修身養性之道,是內圣外王之道,從內外兼修,到以內養外,最終達到只養內,不養外。內外兼修,即是內養心,外養身,以心養心,以身養身,以心養身,以身養心,心身互養,故為內外兼修。以內養外即是,內養其心,以心養身。只養內不養外即是,只養心,不養身。心是主體,養心的目的只是養心,不為養身,不以心養身。內養心,而身自養。老子大道的奧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魂魄合一,能夠永遠不分離嗎?魂魄合一,則天長地久;魂飛魄散,則死期已至。《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寫到:“魂去尸長留。”魂魄離開后的身體,就叫做尸體了。《說文》:“載,乘也。”《玉篇》:“乘,升也。”《周易·序卦》說:“聚而上者謂之升。”魂魄即陰陽。陰陽相互激蕩,相互升華,相互作用,陰極而陽,陽極而陰,陰陽永遠合一。魂魄合一,陰陽合一即道。
《說文》:“魂,陽氣也;魄,陰氣也。”陽氣為陽性的能量,陰氣為陰性的能量。一陰一陽之謂道。魂魄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周易·系辭》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萬物創生于無,創生于道,無中生有。無中生出無形有象的精氣,陽氣陰氣的精華,即為精氣。精氣聚合成為有形的萬物。陽氣陰氣精華之余的混沌之氣,則為神氣。此時,無形無象的神氣,仍以無,以道的方式,蘊藏在有形的萬物之內,神氣又稱之為魂。當無形的神氣游離出有形之體后,有形之體隨之發生變化。萬物隨之由生至死,由成到敗,由昌至亡,從有到無。有形的萬物,隨之化為無形,化為無形無象,有復歸于無。故魂魄之變,即生死之變,有無之變。魂魄又稱為精神,元神,神靈等。《大戴禮記·曾子問》寫到:“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陽為神氣,陰為靈氣。載營魄抱一,即是說要養其神靈。《周易·說卦》也寫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即是創造萬物的道。神氣活現,道在其中。《說文》:“靈,巫也。”以玉事神為巫。靈是上達與天,使人與天合一,與道合一的先天自足的內在能量,能力。靈氣逼人,能藏于內,超凡脫俗。
老子之道,為無,為一。無中生有,有歸于無,有無為一即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于三,三歸于二,二歸于一。一乃萬物之首。《說文》對“一”這個文字的解釋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也是說,天地初創之始,道創造了一,從而創造了天地,化成了萬物。故常常用一代指道。言一,即言道。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39章)。得一,即得道。天得一得道就會清明;地得一得道就會寧靜;神得一得道就會靈明;河谷得一得道就會盈滿;萬物得一得道就會創造成長;侯王得一得道就會讓天下中正,和諧。老子又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圣人把一把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言一即言道,言道即言一。老子的一是無為,無中生有。那么,孔子的一,又是什么?《論語。衛靈公十五》寫到:“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老師說,有沒有一個字,一句話可以終身施行的?孔子就告訴子貢說,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恕”,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不想要的,更不要強加于人。《說文》:“恕,仁也。”孔子之道,一以貫之,那就是恕,就是仁。根據孔子自己的解釋,恕的根本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根本,同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佛的根本是覺悟,是自覺覺他,離苦得樂。無為即是道,勿施于人即是仁,離苦即是樂。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使陰陽合一,有無合一,精神合一,神氣靈氣合一,永不分離的意思。魂魄不分離,即不死,不死即長生,即天長地久。
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聚合元氣,使其柔順,能像嬰兒一樣嗎?氣為陽氣與陰氣,又稱為元氣,來自于道。《鹖冠子·泰錄》寫到:“天地成于元氣,萬物成于天地”;《論衡》也寫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元氣即陽氣與陰氣。不談道,不談易,而直接談元氣,亦有元氣創造天地萬物的思想。元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生。元氣說,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氣化哲學。
元氣至柔至順,更像天地未創,陰陽未成之時的原始混沌狀態,更接近道,更接近易,更接近天地萬物創造的起點,更能無中生有,生生不息。所以,老子崇尚柔順,崇尚母體,崇尚玄牝,崇尚水,老子之道,即是崇尚柔順,母性,玄牝,水之道。老子崇尚柔順,也因為柔順更無聲無息,自然而然。柔順如若嬰兒一樣,天真爛漫,率性而為,自然而然。
老子崇尚嬰兒。老子說,復歸于嬰兒,如同復歸于道。在老子這里,嬰兒幾乎等同于道。嬰兒呼吸柔順,不受環境的影響;成人呼吸急促,容易受環境影響,不是心中緊張焦慮,即是心中恐懼。嬰兒沒有善惡之分,沒有美丑之別,沒有得失之見,沒有是非之心。成人放下善惡之分,放下美丑之別,放下得失之見,放下是非之心,不受環境影響,則即成道,成佛,成為圣人了。老子崇尚嬰兒,孟子崇尚赤子之心。《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何為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就是大人。孟子又說:“充實而光輝謂之大,大而化之謂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謂之神。”內心圓滿而且光芒四射就是大人;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能夠化育天下就是圣人;圣人到了不可知的境界,就是神了。
魂魄,陰陽,精氣,精神,神靈,靈氣,元氣等等,在此都是從形而上,從先天來說。先天之氣,先天之精,先天之神,先天之靈,皆無形無象,皆是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后天之氣,后天之精,后天之神,后天之靈,皆有形有象,皆是物,形而下者謂之器。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有神則大,無神則小;有靈則能,無靈則愚;有精則妙有萬物,無精則一無所有。有精氣神,則自由,則能創造萬物,生生不息。無精氣神,則衰竭,則形容枯槁,破敗衰亡。先天后天為一,則形神兼備,身心如一。
3、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洗凈心鏡,能夠沒有一毫瑕疵嗎?覽,觀也。觀的本義是監,是一個人彎著腰,睜大眼睛,從盛滿水的器皿中,觀照自己,即臨水照人。無疵,即要水凈無疵,又要人凈無疵,更要心凈無疵。水要凈,必先止。《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道自己所能達到的理想之境,才能夠停下受環境影響的情緒,信念,才能讓自己心生智慧的力量,從而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從容沉靜;從容沉靜才能安然處事;安然處事才能覺悟萬物;覺悟萬物才能得道,才能無疵。
人要凈,人要無疵。養其身,終究難以無疵,唯有養其心。《孟子》說,“食色性也。”能夠養育愉色的,唯有人們內在的本性。后人對此的解釋為,有深愛必有顏氣,有顏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欲光彩照人,內心唯有博大的深愛。
欲心凈無疵。一是要洗心。《周易。系辭傳上》說:“夫易開物成務。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易可以用來開啟智慧,成就事業。圣人用易來洗凈心靈,洗凈煩惱,開啟智慧,身退而德行,身退于隱秘之地,德行于無思無為,自然而然的自然之境,就可以與人民同甘共苦,憂患與共。洗心,就是放下有為,洗凈有為之心,洗凈有為帶來的煩惱,痛苦,蒙蔽,從而開啟無為的智慧之道,讓無為自然之道光輝燦爛。洗心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重要法門。禪宗法師神秀也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體就像菩提樹一樣,心靈就像明鏡一樣,時時拂拭,時時洗心,莫讓身心沾染塵埃。神秀漸悟法門,其實就是《周易》的洗心法門。
欲心凈無疵,二是要覺悟。禪宗六祖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形而上的道,不是形而下的有形有象之物,即非樹,亦非鏡,本來一物也沒有,本來就是無,就是道,本來就可以無中生有,完美無瑕,本來就不會沾染塵埃。欲心凈無瑕,無需洗心,只要覺悟到心即道,心本來就潔凈無瑕,本來就不可能被染污,當下即無瑕。洗心即是養心,養心即是守中。守持心中圓滿自足的德性,則永遠心凈無瑕,心無一物。“同,謂之玄。”水無疵,身無疵,心無疵,水身心,同無疵,即為玄覽。
4、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帛書本為,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不用已知的法令,法律,禮儀,文化,來愛民治國,最高的境界,當然是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57章)我無為了,無中生有,人們自然而然就化育了。從而天下無不治,迎來一個太平盛世。孔子稱贊舜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用無為法治理天下的,只有舜吧。舜都做了什么?他只是正已身,正已心,面南而坐而已。他沒有不斷發布號令,讓人民無所適從,而是讓人民率性而為,順其自然,天下無不化育。
無為而治的前提,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前提是得道,有道,成為道,即是有愛,愛民。甲骨文中,愛的本義,是抓住朋友的心,即以心交心。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仁。《說文》:“仁,親也。”仁的本義是博愛,是人與人相互親愛。《禮記·經解》說:“上下相親謂之仁。”君愛民,民愛君,相互親愛,才能稱為仁。孔子又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學道的目的是愛人,是仁愛,是用仁愛之心,博愛眾生。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愛,博愛。
5、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開合,能像雌性那樣安靜柔順嗎?天門即玄牝之門,眾妙之門。“玄牝之門,謂之天地根。”可見,天門即是創造天地的根本,天地萬物皆從此門創生化育而出,天門即道之門,無之門。天門創生萬物,讓萬物之身皆像母體一樣安靜柔順。
《周易。系辭上傳》說:“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 天門關閉叫做坤,坤為地,為母;天門打開叫做乾,乾為天,為父。一開一合叫做變化。老子崇尚雌性創造天地萬物,崇尚天門關閉,天地萬物復歸安靜柔順。天門關閉,則外物不侵,外塵不染,煩惱無處侵入,內心潔凈如洗,纖塵不染,圓滿自足。內養其,外養其身。養身也要養其柔,養其善,身心如一,皆安靜柔順,上善若水。
天門一開一合,就是變化。老子不崇尚人為地多變,善變的態度,行為。自然之道,自然會變。
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四達,即通往四方的道路。人類居住在東南西北四方,四達,即通往所有的人世間,通往所有的方向。《爾雅·釋宮》說:“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qú)。” 《莊子·刻意》中寫到:“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四達,實際上通達天地六合,無所不至,無所不至其極。而能夠窮極天地的,唯有自然無為的精神。《禮記·樂禮》更是明確地寫到:“ 周道四達。”周朝的道德精神,四方通達。
《玉篇》:“知,識也。從口,從矢。”段玉裁對此的解釋為:“識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思維敏捷,脫口而出,說出來的話果斷有力,像箭矢一樣具有感召力,殺傷力。《管子》說:“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覺悟于萬物,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方可稱為知道。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們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者。孔子說自己:“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孔子說自己也是無知之人。因此,知,永遠存在于自己知道的空間領域,而無法穿透自己不知道的空間領域。知,永遠是有,而不是無,不是道。知,在老子這里,是要知道,要領悟什么是道,如何成為道,如何讓道通達四方;在孔子這里,是要知禮,知仁,要領悟什么是仁,要讓天下歸仁,天下大同。知,不僅僅是知識,如果只從追求知識角度來理解知,追求知,那就需要牢記莊子的警示了。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
既然知,不能知道;知,不能知仁。那么,又如何知道?如何知仁呢?簡單來說,就是無知,就是放下已知的知識體系,價值評判標準,是非概念,美丑善惡意識,放下已經知道的空間,讓自己去到自己不知道的空間,去探索,去實踐。也就是要放下自己知道的,而覺悟,領悟自己不知道的。無知就是無為,讓無作為,無中生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有。不要口疾如矢,不要讓自己的自動化,條件反射,已有的知識體系束縛,控制了自己,而讓自己無拘無束,永遠保持一顆自由之心,讓自己時刻覺悟無知,無極,無始無終的大道。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他人,只可以稱為智者;知道自己,才可以稱為圣明,才可以與日月合其明。也就是莊子所說,“至人者,先存諸已,后存諸人。”先自知,再知人;先要求自己,再要求他人;先自己樹立遠大理想,再要求他人樹立遠方理想;先自覺,再覺他;先成為先知,再以先知覺后知。
老子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知道放下就不會招致羞辱;知道理想,知道停止,就不會有危險。孟子也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已。”無論做什么事情,行不通了,要回過頭了反省自己。也只反省自己,而不要求他人。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他人的人,人們也會恒久地愛他;尊重他人的人,人們也會恒久地尊重他。如果人們不愛他,不尊重他,那就要反求諸已。“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如果自己愛的人并不愛自己,要反問自己是否有仁愛之心;如果自己治理天下卻得不到治理,就要反過來問自己是否有智慧,是否是無為而治;如果自己對他人以禮相待,但他人卻不以禮對待自己,就要反問自己是否心存敬意。所以《詩經》寫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遠順應天道,自求多福。可見,固有的知識是大患,放下已有的知識,以無知的心態,覺悟天地萬物,覺悟天下大道,才是自求多福;才能知道,得道,成為道;才能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老子最終寫到“絕圣棄智”,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如萬世驚雷,空中絕響,讓人們猛然醒悟。讓人們領悟到,知歸于無知方可大知,有歸于無方可無中生有,人們回歸自然,成為率性而為的自由之人,方可成為道。
領悟到如何讓道德精神,無為精神,通達四方,化育天下的道理,能夠不使用已有的認知體系嗎?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修身養性,內圣外王的修為,最終要達到的境界就是,讓天地萬物,自然而然地出生,成長。創造萬物,卻沒有擁有萬物之心;成就萬物,卻沒有居功自戀,自傲之心;讓萬物天長地久,生生不息,卻不主宰萬物的生死成敗。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擁有天德之人。
老子在第一章中寫到,“同,謂之玄。”天地萬物為一,就是大同,就是玄。老子在第六章中,又寫到,“玄牝之門,謂之天地根。”老子在本章中,再次寫到,“玄覽”,“玄德”。如何更全面地理解老子所為“玄”的意思呢?
一者,也是最簡單的理解,老子所寫到的玄,都可以從玄同方面理解。天地萬物為一,即是玄。玄牝,則天地萬物皆從此一牝出生,孕育,創造,故為玄牝;玄覽,天地萬物,皆從此一鏡洞照,一鏡而照天地萬物,萬物皆在此鏡中,無一遺漏,故為玄鏡,玄覽;玄德,天地萬物同心同德,天地萬物皆同于德,同于道,故為玄德。
二者,玄的小篆字體的本義,上端是系帶,下端是單絞的絲,故為染絲用的絲結。引申為綱,也就是最早綱領的意思。
三者,《釋言》解釋說:“玄,天也。” 《太玄·玄告》進一步解釋說:“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見者謂之象,不能知不能見,形而上者謂之道。不見之天,則為無極;大地厚重,厚德載物,可見之地謂之大地,土地,地球,不見之地,是地厚德載物的精神,不見之地即道;而對于人來說,可見之人,是人的身,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不見之人,是人之心神,人之先天之精氣神,人之道。人與道為一。所以,與道為一之天,就是玄天;與道為一之地,就是玄人;與道為一之人,就是玄人。玄德,即為天德;玄覽,即為天鏡;玄牝,即為天牝,即為眾妙之門;玄同,即為天同,同其天,同其道。
本章之中,是《道德經》通行本中,第一次寫到了德。在《道德經》楚簡本與帛書本中,都是徳經在前,道經在后。老子開篇就寫“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先寫德,而后寫道。德為道之用,道為德之體。由德而道,由用至體。道德一體,不可分別為二。那么,何為德?關于道,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理解。
一者,甲骨文中,直行曰道;目正,直行為德。因此,道又被解釋為行之所達,德又被解釋為面之所向。所以,韓愈說:“有是而之焉之謂道。”指的就是,道,行之所達。莊子所說的“道行之而成。”也是指,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成道。到了金文與小篆,德字本身變化為,直心曰德。以上是道德二字,其文字本身的含義。與老子《道德經》中,道與德的含義,并不完全一致。
二者,老子《道德經》中的道與德,都具有哲學本體論的概念,都是形而上的概念,是道與德的先天概念。《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從哲學本體論觀念來理解道,陰陽為一就是道,道是無形無象的形而上哲學概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王弼解釋說,“道,無之稱也。”所以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因此,道生天地萬物,道是宇宙的本源,起點。是道,創造了宇宙,萬物。道的根本特性,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讓無作為,無中生有,生生不息。與道相對應的德,是道具體的顯現。道為體,德為用;道為無,德為有;道為本質,德為現象。“道生之,德蓄之。”道創造天地萬物,德蓄養天地萬物。所以老子說,“失道而后德。”覺悟不了道,失去了道,可以覺悟德,可以得到德。韓愈說:“足乎己,不待于外之謂德。”無論天地萬物,還是人本身,內心圓滿自足,不向外尋求,就是德。
三者,道德即性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后漢朱穆解釋說:“得其天性謂之德。”郭象也說:“德者,得其性者也。”率性而為是道,得其性是德。唯有得其天性,方可率性而為。在此,德為首,為本,道為從,為輔。
四者,道德之用。從道與德的顯現形式上來說。道有天道,地道與人道。《周易》說:“天道曰陰曰陽;地道曰柔曰剛;人道曰吉曰兇。”天道之用,用其陰陽;陰為坤,為地,陽為乾,為天。用陰則厚德載物,用陽則自強不息。用陰在上善若水,用陽則創造萬物。用其陰陽,則創造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地道之用,用其厚德載物,畜養萬物;人道之用,避兇趨吉,人人離苦得樂,一生幸福喜悅。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厚德載物的精神,地效法天自強不息的精神,天效法道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精神,而道效法他自己自然而然的精神。德之用,則為德行。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獻《五行》中寫到:“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和謂之善。”此書中的五行,指的是無中作為,行為,具體是指:仁、義、禮智、圣。此種五行,皆行與內,行于心,是從心而出發的行為,才被稱為德行。如若不是從心出發,而只是為做而作,為行而行,那就不能稱為德行,而只能算是行為。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在內心中達到和諧,稱為德;只有四種德行在內心中達到和諧,只能被稱為善。因此,內在的德行,顯現為仁、義、禮智、圣。《周禮·地官》也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所有老子又說,“失德而后仁。”覺悟不了德,內在的德性不能圓滿自足,失去了德行圓滿,可以覺悟仁,可以得到仁,可以用仁愛之心,化育天下。很多時候,人們覺悟道與德,都是從行為層面,從實踐層面來覺悟,而不是從老子的本體內涵上來覺悟。
五者,道德連用。指人們行為層面的品行,品德。已經從心內,來到心外,從本體來到行為層面。并且其行為層面,也遠離仁、義、禮、智、圣的本質,而淪落到普通意義上的品德,品行。
六者,德通得。所謂“德者,得也。”已非德的本義。只是獲得,得到的意思。更與德之本義,差之甚遠。其他,包括恩德,恩惠,也與老子的道德精神,相差甚遠。
老子所說的道、德,是創造宇宙的本體。道創造天地萬物,德蓄養天地萬物。對于人來說,道德皆先天而成,道德皆在內心之中,圓滿自足。有道自然有德,無道可以循德而求道,循德而悟道。悟道,即可以覺悟天地未始,萬物無生之前,太極無極之妙。
8、綜述
從第十章起,老子開始傳授修身養性之法,闡述內圣外王之道。內圣是外王的根本。內養其心,就是要養其身,養其氣,養其心;外修其身,就是要愛民治國,要安靜柔順,要覺悟萬物。最終到達德性圓滿之境,從而修身成道。養神,養氣,養心,是內圣之道。神清氣爽,明心見性,自然形神兼備,氣度不凡,身心和諧。覺悟天地萬物,愛民治國,是外王之道。其目的是以內養外,感化,教化四方,仁愛天下,從而內外兼修,修身養性,內圣外王,而達無我之境,無為之妙,而進入大道之門。內圣自然外王。
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終極理想,同樣是從內圣開始,“心正,意誠”是其根本。唯有“心正,意誠”,方能“格物致知”,最終才有可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創造一個大同世界。
9、一條無人駕駛的船
如若你一個人,獨自駕駛一條船,在激流中奮勇向前。突然,從背后傳來一陣猛烈的撞擊,幾乎讓自己偏離航道,遇上危險,那是另一艘船撞上了自己。人們常常會將滿腔怒火,脫口而出,將心中的怒火狂風暴雨一樣傾斜出來。可是,回頭一看,原來撞擊自己的是一艘空船,是一艘被風吹來的獨木舟。這時,人們心中的怒火往往立即煙消云散,會心地一笑,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為什么人們會對同一艘船,采取兩種不同的態度?
內不亂為禪,外不亂為定。不受環境影響,就是禪定。內圣外王的功夫,同樣是內心圓滿自足,不向外求,外在不受環境影響,不受情緒控制,則就會自然無為,自由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