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不僅源于萬物此時清潔明凈,也源于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約在唐代時,清明節融合了上巳節踏青的內容,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唐代詩人王維詩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續了前代的寒食清明習俗,清明節成為了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詩詞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逢清明,每個人中國人的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這首詩了。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牽掛,糅在每一個人的記憶中,變成了時時刻刻的想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曾經擁有天荒地老已不見你暮暮朝朝。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才會更懂得愛和珍惜。
今日清明,愿你所懷之人,不在遠遠鄉;愿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
春湖放鴨圖 宋代 惠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