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向天歌/文圖
我的家鄉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有一處久負盛名的旅游景點叫萬象洞。萬象洞,位于漢王鎮白龍江南岸的景山山腰。距武都城僅十五公里,國道212線高速公路、蘭渝鐵路將橫穿景區。據地質專家們考證,該洞已有2.5億至3億年的歷史,是我國西北地區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景致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天然溶洞,可與舉世聞名的黃龍洞、桂林冠巖、云南建水燕子洞相媲美。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靈秀。位列中國四大名洞之一。洞內石筍林立,形態萬千,景點星羅棋布,有步移景變之說。這些巧奪天工的人間奇景,千姿百態,包羅萬象,稱得上是一個精巧奇特,玲瓏剔透的工藝品陳列館,神奇宏麗、璀璨炫目的地府龍宮。享有“華夏北方第一洞”的盛譽,號稱“地下文化長廊”,又稱“地下藝術宮殿”。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
萬象洞,深不可測,洞中有洞,洞洞相連,相傳通文縣天池。全年恒溫(14度),氧氣充足。洞口海拔1150米,高出白龍江150米。洞內現已開發開放4.5千米,36萬平方米,已定名的景點有“偉人會晤”等270多處,尚有許多不能準確定名。根據溶洞滴石造型的像型特征和景石薈萃的群體風貌,洞內分為月宮、龍宮、天宮三大洞天九個景區。
就是這樣一處溶洞奇觀在改革開放以前卻仍然是被閑置在半山腰的自然資源,隱藏在雜草稀疏的大山懷抱里。從萬象洞未被開發利用到成立專門機構進行道路、燈光等配套設施開發,從徒步攀登幾里崎嶇山路,舉著火把游覽洞內景致,再到驅車經過白龍江上新建的鋼筋水泥大橋,繞過盤山公路,進洞后在霓虹燈光的照耀下欣賞奇觀,先后幾次游覽萬象洞的不同經歷使我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30年給旅游事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上初中時,學校組織我們集體游覽萬象洞。因為從學校到萬象洞有40多里路程,所以臨出發的頭一天晚上,我們每人用自家的細竹棍捆扎了一個長長的火把,準備了水壺和干糧。當天清晨我們乘著涼爽宜人空氣,排隊唱著歌曲,一路沿白龍江順流而下到達高聳入云的樺林山下,穿過白龍江上的鐵索木板橋,接著由蜿蜒盤旋的羊腸小道向山腰攀登,偶爾向陡峭險峻的山下一望,只見白龍江水滔滔不絕地向東流去,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驚險感覺。到達洞口由于沒有停留休整的場所,我們顧不上歇息就各自點燃手里的火把陸續走進洞里,隨著火把的長龍慢慢地向里頭延伸,在忽明忽暗的火光里看洞內景觀,就像霧里看花一般,朦朦朧朧地看不真切。少年時代初次游覽萬象洞感到山險路陡,交通不便,讓人難以體味萬象洞這一天下奇觀獨特的人文內涵和魅力。
時隔幾年之后,萬象洞旅游開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1986年武都縣成立了萬象洞管理所,對洞內各個景點進行了準確定位和命名,編輯出版了萬象洞宣傳畫冊,啟動了周圍山坡造林綠化。投入資金對洞內旅游道路進行了鋪設修補,加固了防護欄桿等安全設施。起初在洞內架設安裝了白熾燈,1992年全部改裝成日光燈,到2003年又改裝電腦控制的投光燈、反射燈、噴霧燈和草坪燈等3600多只,游人在五彩繽紛的燈光下欣賞洞內奇景。開發中還將洞口前一條壕溝的兩道山梁合理利用起來,架設修建了一座仿古式的樓臺亭榭,與洞前開辟平整出的一塊2300多平方米的空地恰到好處地聯結在一起,成為觀光游客休閑娛樂的絕好場所。隨著旅游環境條件的逐步改善,來萬象洞觀光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為了優化萬象洞旅游環境,提升旅游品位,從1986年開始到1990年通過以工代賑形式修通了到達萬象洞的5公里盤山公路。2002年國家投入320萬元資金,將原來由漢王鎮將軍石通往萬象洞的白龍江鐵索木板橋拆除之后,新建了長108米、寬7.5 米的鋼筋水泥大橋。2006年又對公路加寬鋪油,修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停車場。隨著道路的鋪油硬化,鄉村群眾在公路附近開辦了農家樂,為各地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如今,萬象洞周圍的山坡上變得綠樹成蔭,交通更比原來便利得多了,游客們到洞內可以仔細鑒賞各種造型的奇觀,站在洞口的樓亭上能夠憑目展望白龍江畔的田園風光。萬象洞之所以能有今天,無不歸功于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好政策啊!